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宗教论文 >

洞庭湖水神信仰研究

发布时间:2017-12-03 07:24

  本文关键词:洞庭湖水神信仰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洞庭湖 水神信仰 湘妃 文化 文化生态学


【摘要】:文化是人和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和综合表现。研究文化与自然及人文环境的关系,探索文化在人类与环境相互作用下的形成过程,是了解人和环境关系的重要途径。本文选取历史悠久、形态万千的洞庭湖水神信仰文化为研究对象,从文化生态学(Cultural Ecology)的视角,同时采用文献法和实地调查、个案分析法、比较研究法,以及融合人类学、民俗学、生态学、进化论、地理学、旅游学、心理学等学科的多学科交叉法,对洞庭湖水神信仰文化进行了专题研究。探讨了洞庭湖水神信仰发展的历史地理原因及所创造出的文化意义,剖析了洞庭湖水神信仰文化多元复杂的传承语境,对洞庭湖水神信仰与自然环境和社会人文环境间的良性互动作了较为深入的探讨。 第一章主要通过文献梳理,研究了洞庭湖区以水为主要特征的地理环境和以水文化为主要特征的社会人文环境对洞庭湖水神信仰文化特点和发展进程的深远影响,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在洞庭湖水神信仰文化形成、发展及传承过程中的复合作用进行了研究,试图从当今洞庭湖水神信仰文化要素和表象中寻找自然和人文环境影响的时空烙印。 第二章主要利用地方志的民俗资料,依时间顺序对洞庭湖复杂多元的水神信仰进行历史陈述,勾勒了比较清晰的洞庭湖水神信仰的历时演变形态,并对洞庭湖水神信仰的主体与祭祀仪式进行了探究,剖析了洞庭湖水神信仰的变迁过程以及变迁的具体表现。重点论述了洞庭湖水神信仰是源于远古时代洞庭湖民众对水患的悲情记忆,是一种对水的忧患的集体无意识显现。 第三章是在人类学田野调查和功能学派理论基础上展开的实证研究,以岳阳君山湘妃祠、常德津市嘉山姜女庙、泪罗屈子祠为田野调查中心点,以湘妃、孟姜女、屈原等洞庭湖水神作为典型案例,探讨了洞庭湖水神信仰在当今社会的生存状态、信仰的功能与价值以及如何被成功有效地利用等重大现实问题。 第四章从个案研究的视角结合田野调查资料对洞庭湖水神杨么信仰进行了历史上的追根溯源和现实的民俗探究。通过对全国各地杨泗将军形象和洞庭湖杨泗将军形象的对比分析,对历史上洞庭湖杨么起义及传说进行了历史学、故事学的剖析,并通过考察杨么信仰在洞庭湖区的民俗遗迹,还原了洞庭湖杨泗将军(杨么)信仰的真实面貌以及洞庭湖杨泗将军(杨么)信仰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所承载的湖湘地域文化。 第五章在对世界范围内的水神崇拜及中国各地的水神传说与信仰进行了文献上的梳理之后,再从比较研究的视角探讨了洞庭湖水神湘妃与希腊海神波塞冬、洞庭湖水神湘妃与中国海神妈祖之间的种种异同,并分析了形成这种种异同的深层历史文化原因。 第六章则是从文化对环境的作用方面对洞庭湖水神信仰的未来进行了展望,从文化层面上考察了人与环境关系的演变途径。本文对洞庭湖水神信仰文化的价值演变以及可持续发展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建议。本文认为:加强洞庭湖水神信仰文化与生态之间的良性互动,不但能培育新的民俗文化,而且能增强民众的环境保护意识。独特的洞庭湖水神信仰文化拥有广阔的文化需求市场和潜力巨大的提升空间,能促进湖湘经济、文化的腾飞。 结语是论文主要内容和观点的归纳。从远古时期一直传承到现代的洞庭湖水神信仰,蕴藏着洞庭湖民众对自己生活与经历的集体记忆。这是一种流传久远的集体无意识,同时也是一种难以稀释的民族心理积淀,她蕴涵着湖湘文化深层的忧患意识及悲情的审美观,奠定了湖湘文化忧国忧民的悲情传统。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B933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丙中;民间的仪式与国家的在场[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

2 刘守华;“许真君斩蛟”传说的由来及其价值[J];中国道教;1998年02期

3 陈支平;社会调查与史学研究[J];东南学术;1999年04期

4 王铭铭;“水利社会”的类型[J];读书;2004年11期

5 陈曦;;宋代荆湖北路的水神信仰与生态环境[J];湖北社会科学;2009年09期

6 谭其骧;云梦与云梦泽[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0年S1期

7 王祖望;马林诺夫斯基的生平和学说[J];国外社会科学;1980年06期

8 胡适;;从拜神到无神[J];当代;1999年06期

9 陈建宪;精神还乡的引魂之幡——20世纪中国神话学回眸[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03期

10 和平;龙女故事与古代婚姻形式[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02期



本文编号:124790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124790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21c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