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俱舍论》色法心法观分析——一种心理哲学的视角
本文关键词:《俱舍论》色法心法观分析——一种心理哲学的视角
【摘要】:本文采用文献学、诠释学和跨学科比较的方法对《俱舍论》的色法、心法、心所法进行心理哲学的诠释,并将相关内容与现代心理学研究进行比较。通过对《俱舍论》色法观进行分析,总结了《俱舍论》中色法引生色法、色法引生心法、心法引生色法、心法引生心法的四种心色相生关系。通过对《俱舍论》的心法观进行分析,发现意根的解释是《俱舍论》的理论困境,对此,藏传佛教提出了意根识作为理解意根的关键,进而对意根识产生了三种不同的解释。现代心理学还未见对意识功能的整体性研究,《俱舍论》的心法观可填补这一缺憾。通过对心所法观的总结和分析,归纳出入的一个心聚中所包含的十八到二十七种法,并澄清了与现代心理学的结构主义学派进行对比时所需的假设。
【作者单位】: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宗教研究所;
【分类号】:B948
【正文快照】: 一、《俱舍论》及五位七十五法《阿毗达磨俱舍论》为古印度世亲尊者所作,虽成书年代学界略有争议②,但因其条理清晰、包罗面广而在佛学参修和研究中具有重要价值。《俱舍论》是佛学理论的重要基础,虽属于小乘说一切有部的论典,却是学习大乘和密乘佛教的必修经典,更有“三年唯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祁顺来;;从“七识”看量学认识论[J];青海民族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王秀林;试论李煜诗词中的佛教文化意蕴[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3期
2 王世鹏;;比较心灵哲学视野中的自我观[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年01期
3 赵国瑞;曹宇;闫剑昆;赵晓英;;书法练习中“正念”状态的实现[J];凯里学院学报;2015年01期
4 苏金成;;宋代水陆法会与水陆画的文献梳理[J];中国美术研究;2012年Z1期
5 许立权;;《齐物论》中“吾丧我”之心理学阐释[J];学周刊;2014年19期
6 傅映兰;;论佛教善恶的超越性[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04期
7 张海滨;;存在-超个人心理学视角下的佛教自我理论[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年1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吕玉霞;魏晋时期儒佛道思想互动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2 程曦;明代儒佛融通思想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3 陈明海;李贽儒道佛三教思想研究[D];安徽大学;2013年
4 杨志飞;赞宁《宋高僧传》研究[D];浙江大学;2013年
5 阮氏美仙(NGUYEN THI MYTIEN);《坛经》心理道路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4年
6 熊桂玉;佛教心灵哲学与精神文明建设[D];华中师范大学;2014年
7 刘桂荣;大学生负性情绪问题的文化调适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陈硕;民国女词人丁宁及其《还轩词》[D];浙江工业大学;2012年
2 原军超;认知科学与藏传佛教心理学思想之比较研究[D];西南民族大学;2013年
3 毕静明;明真法师佛教心理学思想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4年
4 赵艳蓉;正念禅修对心智觉知及苦难觉察的影响研究[D];苏州大学;2014年
5 房颍竹;佛教对人类情绪反应的影响初探[D];曲阜师范大学;2014年
6 董熠;中国六道轮回思想的交融特质研究[D];南京大学;2014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苏军;;决定俱生——《俱舍论》理论体系完成的重要环节[J];南亚研究;1991年01期
2 曲世宇;《俱舍论》略史及纲要[J];法音;2003年05期
3 杨勇;;论《俱舍论》对“无我”理论的再诠释[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4 振宇;;《俱舍论》史略及其价值[J];法音;2008年03期
5 王继红;;从《俱舍论》看论部佛典的文体特征[J];兰州学刊;2014年04期
6 稂荻;;俱舍论之无我思想的两条路径[J];理论界;2010年12期
7 夏吾南卡;;浅谈《俱舍论》的形成与在藏区的弘传发展[J];学理论;2012年05期
8 王继红;朱庆之;;汉译佛经中梵语过去被动分词的翻译策略~①——以《俱舍论》梵汉对勘为例[J];人文丛刊;2012年00期
9 吴洲;《俱舍论》的六因四缘说[J];宗教学研究;1998年02期
10 贾题韬;;论开悟 第四讲 略说小乘的开悟[J];法音;1989年06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杨敬然;《俱舍论》之六因论辨析[D];吉林大学;2007年
2 景丹;《俱舍论》之分别世品的宇宙观[D];吉林大学;2009年
3 稂荻;《阿毗达磨俱舍论》中的“无我”思想[D];吉林大学;2007年
4 杨浩;中国近现代俱舍学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8年
5 丁麟茜;《阿毗达磨俱舍论》的二重因果理论脉络[D];吉林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24814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12481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