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藏传佛教判教研究综述
本文关键词:国内藏传佛教判教研究综述
【摘要】:对近年来学者们在藏传佛教判教方面所做的研究进行了系统的归纳和总结,主要涉及藏传佛教判教概念、藏传佛教判教形式、藏传佛教判教内容、藏传佛教判教比较、藏传佛教判教价值等领域,总体上呈现了近年来我国藏传佛教判教研究的线索和基本轮廓,并指出了当前研究的不足。
【作者单位】: 四川大学南亚研究所;中共迪庆州委党校;铁道警察学院侦查系;
【分类号】:B946.6
【正文快照】: 判教作为佛教思想的重要内容,它形成于印度大乘佛教时期对大小乘思想的评判,体现了佛教自身的一种自觉与自决,是佛教扩大自身传统后的必然选择,在佛教思想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近些年来,随着藏传佛教研究的深入以及汉藏佛教间文化交流的加深,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注意到藏传佛教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朱丽霞;;宗喀巴显密判教标准分析[J];佛学研究;2012年00期
2 何杰峰;;藏传佛教判教源流初探[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5期
3 尹邦志;;寂护的判教与道次第思想[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4 朱丽霞;藏传佛教判教思想之分析比较[J];西藏研究;2005年01期
5 班班多杰;汉地佛教与藏传佛教之比较论纲——两地佛教形成宗派后的比较[J];佛学研究;2003年00期
6 欧东明;印度中观思想与藏传佛教的判教观[J];南亚研究季刊;2001年02期
7 索南才让;多罗那他评传[J];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炳活;;藏传佛教的历史分期及其重要特征新探[J];青海师范大学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6年01期
2 还克加;;刍议莲花生大师的传记类型[J];青藏高原论坛;2016年02期
3 何杰峰;孙志娟;郑州;;国内藏传佛教判教研究综述[J];西南边疆民族研究;2015年02期
4 何杰峰;;国内藏传佛教判教研究综述[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03期
5 仁可;;试述觉囊派教义思想的融通性[J];集宁师专学报;2009年02期
6 尹邦志;张炜明;;桑耶寺的香火——《禅定目炬》和《拔协》对吐蕃宗论起因的不同叙述[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8年12期
7 张海滨;;佛教唯识学与荣格人格发展理论的比较研究[J];宗教学研究;2008年03期
8 万全勇;;自空他亦空——宗喀巴对“他空”见的批判[J];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9 徐东明;;论龙树《中论》的中观思想及对藏传佛教的影响[J];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10 朱丽霞;藏传佛教判教思想之分析比较[J];西藏研究;2005年01期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索南才让;;藏传佛教格鲁派的判教[J];西藏研究;2008年03期
2 罗劲松;;《中观庄严论》评介[J];法音;2006年08期
3 克珠群佩;藏传佛教道次第概述[J];中国藏学;2005年02期
4 欧东明;印度中观思想与藏传佛教的判教观[J];南亚研究季刊;2001年02期
5 王路平;论大乘佛学的三大系统及其关系[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05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何杰峰;;隋唐佛教的判教特点分析[J];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2 苏磊;;判教视域下的文明对话观[J];法音;2010年08期
3 王仲尧;论南北朝地论师的判教思想[J];佛学研究;1999年00期
4 兰天;论吉藏判教理论的层次[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5 韩焕忠;20世纪天台判教研究综述[J];哲学动态;2002年12期
6 汪英,刘学智;中国佛教的判教理论及其意义[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7 韩焕忠;;太虚判教与中国佛教的现代化[J];铜陵学院学报;2008年05期
8 高永旺;;简论地论师的判教思想[J];船山学刊;2008年02期
9 李耀仙;判教是中国佛教发展的必然趋向[J];中华文化论坛;1995年04期
10 肖黎民;;现代判教:文殊智慧的佛学定位[J];五台山;2006年08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兰天;中国佛教早期判教理论述评[D];西北大学;2004年
2 何杰峰;藏传佛教判教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25233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12523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