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族与地方社会的文化互动
本文关键词:宗族与地方社会的文化互动 出处:《温州大学》2012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宗族文化在时代变迁中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们将其概括为由传统社会的弥散型宗族变为当代社会的点缀型宗族。当代社会,宗族通过社会动员与资源整合和地方社会的组织化得以重建。在清明祭祀中渗透着不同族群之间和族群内部的微观权力互动。宗族成员通过这一活动得以建构彼此之间的“我们感”,“共聚合爨”的宗族精神得以实现。宗谱体现了民间社会的一种身份认同关系。通过续谱,地方社会的历史感获得升华,地方社会共同体得以形成。但是,在宗族意识经过无数世代的层累之后却并没有增强,而是出现了“心灵的内卷化”,宗族的历史销蚀了其本来所具有的意义。在地方社会的日常生活中,交织着村落、家庭、个人和宗族之间的互动。通过深入到家庭和人们的日常生活,宗族获得了社会的内化,而通过向村落和地方社会的扩展,宗族实现了外化。通过这些考察,我们得出结论:宗族文化是现代化的一种补充,它的重建和延续集中体现了我国乡村社会的深层特质:老人社会、感情社会。在宗族的延续中,时间和存在自身所具有的意义得到了升华和永恒。如果宗族真的走向消亡,,我们用什么来弥补宗族退场所带来的价值缺失?答案是重建人们的村落感。
【学位授予单位】:温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B920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唐晓涛;;神明的正统性与社、庙组织的地域性——拜上帝会毁庙事件的社会史考察[J];近代史研究;2011年03期
2 胡梦飞;;明代徐州地区治黄保运措施及其影响述论[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3 何文平;;民国初年广东的盗匪与地方社会——一种“非法”武力权势的形成[J];学术研究;2011年05期
4 孙竞昊;;经营地方:明清之际的济宁士绅社会[J];历史研究;2011年03期
5 陈日华;赵一鸣;;中世纪英国地方自治初探[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6 刘朝晖;;从端午“申遗”看地方建构的文化动力[J];文化艺术研究;2011年02期
7 齐峰;;小地方与大历史[J];中国图书评论;2011年08期
8 朱淑君;;晚清咸同时期士绅政治文化考察——以“团练”议论为中心[J];兰州学刊;2011年06期
9 张世光;;论清光绪中后期的江浙盐枭[J];盐业史研究;2011年02期
10 楚永全;张仲民;;2010年中国近代史研究述评[J];学术月刊;2011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吴启琳;;明成化、弘治时期的地方豪强与地方社会——以《皇明条法事类纂》为核心的考察[A];明史研究论丛(第十辑)[C];2012年
2 梅军;;新农村文化建设中要关注宗族文化的作用[A];中国新时期思想理论宝库——第三届中国杰出管理者年会成果汇编[C];2007年
3 林志杰;;宗族制度的文化精神与现代意义——浅论宗族文化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系[A];“文化建设与和谐社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4 董建辉;石奕龙;;畲族宗族文化的现代变迁——以罗源八井村为例[A];畲族文化研究(下册)[C];2003年
5 刘朱紫;;从闽台冬至祭祖看闽台的宗族文化[A];谱牒研究与五缘文化[C];2008年
6 王振忠;;晚清民国时期的徽州宗族与地方社会——黟县碧山何氏之《族事汇要》研究[A];文化传承与历史记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7 刘光舟;;延平藏春峡吴氏文化[A];武夷文化研究——武夷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8 赵利栋;;新政、教育与地方社会的变迁——以1904年无锡毁学案为中心[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5年卷[C];2005年
9 牛建强;;于谦与明宣德、正统间的河南地方社会[A];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第1卷第1期)[C];2008年
10 郑炳U
本文编号:133494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13349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