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明时期藏传佛教在内地的发展及影响
发布时间:2017-12-27 21:50
本文关键词:元明时期藏传佛教在内地的发展及影响 出处:《四川大学》2007年博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 藏传佛教作为中国佛教三大系统之一,融合苯教、汉地佛教及印度佛教而形成,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同时,它作为一种社会文化体系,自形成之时便积极向周边更广阔的地域扩展,不断寻求新的生存空间。唐宋时期,藏传佛教与内地保持着时断时续、互为松散的联系,为元代藏传佛教大规模弘传内地奠定了一定的思想和实践基础。大元建立,蒙古统治者出于统治和信仰的需要大力支持藏传佛教的发展,藏传佛教倚势在内地迅速传播,影响遍及朝野。至明代,藏传佛教在内地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并对明朝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产生深远影响。尤其在形成共同的民族心理认同、巩固国家统一和促进民族文化交流等发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对藏传佛教在内地传播和发展的研究,不仅有利于今日中国民族团结的巩固和发展,而且有益于促进民族文化交流。 近现代以来,对于藏传佛教内地的传播及发展问题,已有学者涉及,但较为零星。本文旨在前人研究基础上,着眼于藏传佛教传播时空的宏观和微观,以及藏传佛教传播的实践活动和教义思想的发展演变等方面,试图比较两个时期藏传佛教向内地传播的差异,以此清晰展现元明时期藏传佛教在内地发展的历史概况,并揭示其发展规律。 全文分为三部分,即绪论、正文和结语。 绪论部分概述本文的写作动机、选题意义,研究方法和相关问题的研究状况,并对论文题目所涉及的概念进行了界定,提出本文的构思与框架。 正文部分开列四方面: 第一章,概述元代以前藏传佛教在西藏的兴起和发展,,并重点阐述其在内地的早期传播。佛教自松赞干布传入吐蕃,不断吸收与整合传统文化,最终发展为具有本民族特色的藏传佛教。十二世纪末,藏传佛教萨迦派三祖扎巴坚赞之弟子觉本、噶举派法王都松钦巴等纷至西夏传法,标志着藏传佛教最早传入内地。本章注重西夏在藏传佛教向内地传播中发挥的中介作用,系作为元代藏传佛教向内地传播的宗教文化背景方面的深入阐述。 第二章,论述元代藏传佛教在内地的传播。 首先,论述元朝借以藏传佛教实现对吐蕃的统一与管理。本节主要论述蒙藏民族的联结与藏传佛教及其僧人在元朝政治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以此对藏传佛教在内地传播的历史背景作一深刻阐述。 其次,论述藏传佛教在蒙古上层中的传播。本节论述从阔端迎请萨迦班智达说法、治病,皈依佛教始,至忽必烈将藏传佛教抬升为国教这段时期内,藏传佛教在蒙古上层中的传播及原因,并着重阐述藏传佛教在内地传播之思想、方式等。 再次,论述元代藏传佛教在内地的传播。文中以北京、五台山和江南的藏传佛教为代表,分三节论述藏传佛教萨迦派、噶举派及宁玛派诸派僧人在内地进行宣传教理、翻译经典、举办佛事、组建寺院的各种活动,并重点阐述藏传佛教教派及其密法、仪轨、艺术等在宫廷的传播。由此,作者廓清了元代藏传佛教在内地传播的诸多历史事实。 第四,论述元代藏传佛教在内地传播之特点及影响。本节阐明其特点主要有:政治色彩较浓重;地域上呈现汉藏程度不同的特征;传播路线与唐蕃古道相一致;传播途径多样化;传播结果有限性等。影响方面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及民间习俗等。此节重在宏观阐述与理论高度概括,为本文创新之一。 第三章,论述明代藏传佛教在内地的发展。 首先,论述明代藏传佛教在内地发展的历史基础。具体概括为四方面:明廷以“多封众建”为核心的治藏政策,成功地实现对西藏的管理,为藏传佛教在内地发展提供前提条件;明朝诸帝对藏传佛教的尊崇,客观上促进了其在内地的发展;唐以来西藏文化呈现出强烈地东向性特征,是藏传佛教在内地发展的内因;元代藏传佛教在内地的传播,为其在明代进一步向内地发展奠定历史基础。此部分内容深刻阐述了明代藏传佛教在内地发展的历史背景和原因。 其次,论述明代藏传佛教在内地的发展。分南京、北京及五台山三节论述。重在从微观上详细阐述藏传佛教萨迦派、噶举派及格鲁派僧人在内地的实践活动及其思想的传播等。由此,作者考察并廓清明代藏传佛教在内地发展的诸多历史事实。同时从宏观上加以分析明朝诸帝尊崇藏传佛教之原因,对学界的论述加以补充。宏观与微观结合,体现本文全面而系统的写作模式。 再次,论述藏传佛教在内地发展的特点及影响。本节将其特点归纳为:藏传佛教在明朝的发展呈现自上而下的特点:藏传佛教发展规模开始正规化,表现在寺院规模及经典的翻译与刊刻等方面:藏传佛教在内地发展遵循西藏佛教发展的轨迹;明代藏传佛教日趋融入汉族文化中;大批藏传佛教高僧往来于西藏和内地之间,既维持了祖国的团结与稳定,也促进了汉藏文化的交流。对其影响则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综合论述。此部分内容系基于历史事实上的深入阐述,为文章创新之一。 第四章,元明时期藏传佛教在内地发展的比较研究。本章将宏观与微观结合,视元明两朝为整体进行对比研究。元明两朝表现出较多的一致性,如对藏传佛教的利用与尊崇、宫廷藏传佛教的兴起与发展、藏传佛教一直占有较高的政治地位及藏传佛教的传入与内地文化开展了丰富的交流等。相异之处主要表现在:两朝传播之历史文化背景迥然相异;从民族成分及其本身所蕴含的文化来看元明两朝主体文化不同,故影响程度不同;元明两朝相比,明代藏传佛教在内地已开始走向世俗化和民间化;元明两朝对藏传佛教僧人的管理方面存在着较大差异;元明两朝相比,明代藏传佛教在内地更大程度地被汉文化吸收与整合。本章重在说明藏传佛教的传播受民族文化影响而在两个民族中显现的不同特征,突出了文章的创新之处。 结语,作者在充分论述元明两朝藏传佛教在内地的发展情况基础上,得出几点重要结论。第一,藏传佛教在促进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历代统治者制定西藏地区边疆政策的根基和依据。第二,藏传佛教在内地的传播因受民族文化差异的影响,呈现与蒙藏地区藏传佛教迥异的特征。第三,藏传佛教在内地的传播和发展,促进了各民族间的文化交流和融合,也促进了中华民族文化多元一体化格局的形成和中华文明的发展。 《元明时期藏传佛教在内地的发展及影响》一文在借鉴国内外学术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充分发掘文献资料并注重汉藏文献对照研究,同时通过实地考察发掘实物资料,采取由点到面、由分析到归纳、权衡比较等方法,对元明近四百年间藏传佛教东传内地的背景、历史发展及其特征和影响等方面,作了全面而系统地阐述。本文的突破点和创新之处:(1)打破以往学者多注重政教关系的研究视角,重视藏传佛教教派的弘传、经典的传译、僧人的活动及寺院的建立等方面的研究。(2)在基于历史考察和研究的基础上对元明时期藏传佛教在内地的发展特征及影响予以深入阐述。(3)对元明时期藏传佛教在内地的发展进行对比研究,从长时段(元明两代整体时间段)和短时段(元代和明代两个时间段)分析藏传佛教传播所表现出的异同。(4)将藏传佛教在内地的传播视为宗教文化的传播的同时,也视为少数民族相对弱势文化和汉民族相对强势文化的交流,彰显出汉文化海纳百川、和而不同的包容性,以及藏传佛教文化对汉文化的强烈认同。
[Abstract]:Tibetan Buddhism as one of the three Buddhist Chinese system, fusion, bon Han Buddhism and India Buddhism and the formation of strong regional and national characteristics. At the same time, as a kind of social and cultural system, it is actively expanding to the wider region at the time of formation, and constantly seeks new living space. Tang and Song Dynasties, Tibetan Buddhism and the mainland maintained intermittent and mutually loose connections, laid a foundation for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ibetan Buddhism in Yuan Dynasty large-scale propagation of the mainland. Dayuan established, vigorously support the development of Tibetan Buddhism to Mongolia rulers for rule and religion, Tibetan Buddhism bully spread rapidly in the mainland, in one's hand. To the Ming Dynasty, the Tibetan Buddhism was further developed in the mainland and had a profound influence on the social, political, economic and cultural aspects of the Ming Dynasty. Especially in the formation of a common national psychological identification, consolidate national unity and promote national cultural exchange has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Therefore, the research on the spread and development of Tibetan Buddhism in the mainland is not only conducive to the consolid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oday's Chinese national unity, but also to promote national cultural exchanges.
【学位授予单位】:四川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B948
【引证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胡启银;;明永乐时期藏传佛教在汉地的传播和影响[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2 胡启银;;蒙元时期萨迦派在汉地的传播和影响[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3 袁爱中;;社会转型视野下的西藏宗教传播功能的双重性研究[J];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黄杰华;汉藏宝
本文编号:134333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13433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