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天上到人间:敦煌艺术中的弥勒信仰
本文关键词: 弥勒信仰 弥勒经变 弥勒像 敦煌艺术 弥勒佛 敦煌地区 敦煌壁画 菩萨 莫高窟 造像 出处:《法音》2014年04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正在敦煌石窟艺术中,关于弥勒信仰的造像和壁画很多。仅就经变画而言,便保存有《弥勒经变》多达98幅,同时还有大量的弥勒菩萨或弥勒佛塑像。这些壁画和造像,反映了自北朝至唐、五代、宋时期敦煌地区的弥勒信仰情况。一约在公元二、三世纪,印度和中亚地区已出现弥勒菩萨和弥勒佛的造像。随着佛教东渐,弥勒造像传入中国,到四、五世纪,弥勒造像十分盛行。敦煌地处丝路咽喉,佛教传入首当其冲,弥勒造像自然滞形于此,在北凉、北魏、北周等洞窟中所塑甚多。这与北朝盛行坐禅、求弥勒决疑的风尚有很大关系。
[Abstract]:In the art of Dunhuang grottoes, there are many statues and murals about the belief of Maitreya. As far as the classical paintings are concerned, there are as many as 98 Maitreya scriptures. There are also a large number of Maitreya Bodhisattva or Maitreya statues. These murals and statues reflect the Maitreya faith in Dunhuang from the Northern Dynasty to the Tang, the five dynasties, and the Song Dynasty. Maitreya Bodhisattva and Maitreya Buddha have appeared in India and Central Asia. As Buddhism spread eastward, Maitreya statues were introduced into China. In 5th century, Maitreya statues were very popular. Dunhuang is located in the throat of Silk Road. Buddhism was the first to bear the brunt, Maitreya statue in this form of nature, in the North Liang, Northern Wei, Northern Zhou and other caves plastic, this is due to the prevailing practice of the Northern Dynasty, Maitreya has a great deal of doubt.
【作者单位】: 甘肃敦煌研究所;
【分类号】:B948
【正文快照】: 在敦煌石窟艺术中,关于弥勒信仰的造像和壁画很多。仅就经变画而言,便保存有《弥勒经变》多达98幅,同时还有大量的弥勒菩萨或弥勒佛塑像。这些壁画和造像,反映了自北朝至唐、五代、宋时期敦煌地区的弥勒信仰情况。一约在公元二、三世纪,印度和中亚地区已出现弥勒菩萨和弥勒佛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竹音;;佛光寺唐代弥勒彩塑[J];五台山研究;2008年04期
2 齐晓飞;;弥勒笑容的启示[J];中国宗教;2010年08期
3 何劲松;;弥勒信仰的基本特征及其现代意义[J];中国宗教;2008年12期
4 张文良;;玄奘与弥勒净土信仰[J];法音;1992年05期
5 朱刚;中土弥勒造像源流及艺术阐述[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年04期
6 高金玉;;弥勒造像中的帝王化因素[J];新疆艺术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7 高永旺;;布袋弥勒文化与构建和谐社会——“第二届中国弥勒文化学术研讨会”综述[J];世界宗教研究;2008年02期
8 王惠民;;弥勒信仰与弥勒图像研究论著目录[J];敦煌学辑刊;2006年04期
9 白文;;陕西药王山摩崖造像倚坐菩萨考释[J];四川文物;2009年05期
10 戴继诚;;弥勒信仰与中国民众的反叛运动[J];青海社会科学;2009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贾应逸;;克孜尔第114窟探析[A];龟兹学研究(第一辑)[C];2006年
2 芮傅明;;弥勒信仰与摩尼教关系考辨[A];传统中国研究集刊(第一辑)[C];2005年
3 王志鹏;;从敦煌歌辞看唐代敦煌地区禅宗的流传与发展[A];丝绸之路民族古文字与文化学术讨论会会议论文集[C];2005年
4 魏迎春;;晚唐五代敦煌佛教教团清规戒律中的少数民族文化因素[A];丝绸之路民族古文字与文化学术讨论会会议论文集[C];2005年
5 马德;;敦煌石窟艺术的中国化与中国南系佛教艺术散论——兼论南北“丝绸之路”有关问题[A];三条丝绸之路比较研究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1年
6 胡同庆;;东西方文化的碰撞、磨合和交融——敦煌北凉石窟怫教艺术文化内涵探析[A];“丝绸之路与文明的对话”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6年
7 褚俊杰;;敦煌古藏文本《般若心经》研究——同藏文大藏经本、梵文本和汉文本的语词比较[A];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第三辑)[C];1991年
8 余丰;;连城四堡的宗族社会与民间信仰[A];客家文化研究(下)[C];2004年
9 李翎;;从鬼子母图像的流变看佛教的东传——以龟兹地区为中心[A];龟兹学研究(第三辑)[C];2008年
10 党燕妮;;晚唐五代敦煌地区的毗沙门天王信仰[A];敦煌归义军史专题研究三编[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彭波;敦煌艺术——莫高窟[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4年
2 学诚;弥勒信仰乃人间净土的归趣[N];中国民族报;2010年
3 徐文明 莫振良 乐平;释迦牟尼的接班人——弥勒佛[N];中国民族报;2005年
4 ;笑口常开弥勒佛[N];北京日报;2002年
5 记者 周芳;雪窦寺迎奉翡翠弥勒佛启程法会在京举行[N];中国民族报;2010年
6 王民;走向佛坛的玉华三藏法师(上)[N];铜川日报;2010年
7 刘联民;福建会馆款粉彩弥勒佛[N];中国商报;2002年
8 本报记者 侯军;榆林窟:壁画史上的精美“宝墙”[N];深圳特区报;2006年
9 本报记者 侯军;莫高窟:千年艺术的视觉长廊[N];深圳特区报;2006年
10 谢志娟;莫高窟:开放三十年迎客六百万[N];甘肃日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雪梅;古代印度弥勒信仰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2 刘慧;中原北方早期弥勒造像研究[D];上海大学;2010年
3 任平山;克孜尔中心柱窟的图像构成[D];中央美术学院;2007年
4 张元林;北朝——隋时期敦煌法华艺术研究[D];兰州大学;2009年
5 郑文宏;安阳石窟艺术研究[D];西安美术学院;2010年
6 王祥伟;敦煌五兆卜法文献校录研究[D];兰州大学;2009年
7 牟成娟;回鹘佛教功德思想研究[D];新疆大学;2012年
8 魏迎春;晚唐五代敦煌佛教教团戒律清规研究[D];兰州大学;2008年
9 党燕妮;晚唐五代宋初敦煌民间佛教信仰研究[D];兰州大学;2009年
10 崔峰;入传、对话与突破[D];西北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会;北朝时期青州地区弥勒信仰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霍建美;中古时期弥勒与弥陀信仰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2年
3 张淼;北朝弥勒信仰研究[D];西北大学;2003年
4 丁瑾;浅析鸠摩罗什与义净佛经翻译的异同[D];河北师范大学;2012年
5 刘洪彩;河北、山东地区北朝半跏思惟造像及对海东地区的影响[D];南京艺术学院;2003年
6 张敬全;从西域净土信仰到中原净土宗的转变[D];新疆师范大学;2008年
7 杨波;论净土思想在龟兹的流传[D];新疆师范大学;2010年
8 周晓娇;试论南朝佛教在百济的传播和影响[D];延边大学;2012年
9 范瑞琳;北魏佛教经典诠释与世俗社会张力[D];山东大学;2013年
10 杨新;敦煌地区石窟中的山水纹袈裟研究[D];兰州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47992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14799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