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宋时期佛教僧尼与社会政治之关系考述
本文关键词: 刘宋 佛教 僧尼 政治 世俗化 出处:《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年03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自刘宋文帝始,刘宋统治者多倡导佛法,其帝王、后妃、王侯、公主等多捐献资产、创建佛寺,一些得宠僧尼与宫廷关系十分密切,其中有的受到帝王重用,参预内廷朝政决断,甚至在最高统治权位交替和王朝更迭过程中,僧尼集团及其代表人物也能参预其事,具有不可忽视的政治影响。在地方,刘宋诸藩王、郡守出镇和外任,也多招聚僧尼,有的数量颇多,除弘教布法外,则引僧人入幕参政,遇到重大政治事变,多由僧人定夺,僧人成为地方重要的政治智囊。一些僧人利用中国传统道术等手段,预测吉凶祸福,操弄舆论,迷惑人心,以此争取统治者的支持。刘宋僧尼与政治如此紧密的联系,是当时佛教僧徒生活世俗化的表现。
[Abstract]:Since Liu Song Wendi, Liu Song rulers advocate the Dharma, the emperors, empresses, princes, Princess and other donated assets, creating some Buddhist temples, monks and nuns and the court has very close relationship, some of them by the emperor in the affairs of state court decisions, reuse, even at the highest level and the change of dynasty rule alternation process, and representative group of monks and nuns can also participate in it, with political influence can not be ignored. In place, Liu Song Zhu fan Wang, county town and outside, also gathered some number of monks and nuns, quite a lot, except Hong cloth teach method, it is brought into the tent of monks in politics, encountered major political events, the monks decide to become a political monk a local important. Some monks use China traditional Taoism and other means to manipulate public opinion, predict the weal and woe, confused people, to strive for the support of the rulers. Liu Song and political monks and nuns so closely, is Buddhism Monks secular life performance.
【作者单位】: 扬州大学社会发展学院;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项目(10YJA770054)
【分类号】:K239.11;B948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蒋福亚;南朝寺院地主[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年04期
2 连飞;;试论北魏皇室在洛阳佛教复兴中的作用[J];文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4期
3 谢芳琳;从傅奕到李炎——唐代中国文化之剑运作掠影[J];文史杂志;1991年01期
4 房晓军;唐前期王朝崇抑佛道政策浅析[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04期
5 都兴智;金代女真人与佛教[J];北方文物;1997年03期
6 吴平;北朝的兴佛与灭佛[J];华夏文化;2003年03期
7 徐栩,刘天雪;唐初无神论学者——傅弈[J];中州今古;2003年02期
8 郭绍林;唐太宗与佛教[J];史学月刊;1997年02期
9 刘浦江;宋代宗教的世俗化与平民化[J];中国史研究;2003年02期
10 李晓敏;;造像记:隋唐民众佛教信仰初探[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承宗;;东晋南朝尼姑事迹考[A];“六朝历史文化与镇江地域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0年
2 孙勇才;;佛教与江南文化轴心期[A];六朝历史与吴文化转型高层论坛论文专辑[C];2007年
3 程爱勤;;论刘宋王朝与扶南王国交往的宗教动因[A];“东南亚民族关系”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3年
4 余欣;;信仰与政治:唐宋敦煌祠庙营建与战争动员关系小考[A];常书鸿先生诞辰一百周年纪念文集[C];2004年
5 陈春雷;;元嘉政治考析(提纲)[A];“江淮地域与六朝历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6 胡阿祥;;东晋南朝人口南迁之影响述论[A];2006年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学术大会论文集(下)[C];2006年
7 蒋明宏;;徐霞客与明代佛教生态文化[A];徐霞客研究(第19辑)[C];2009年
8 张国庆;;论佛教对辽代经济的负面影响[A];论草原文化(第五辑)[C];2008年
9 杨英;;刘宋郊礼简考[A];魏晋南北朝史研究:回顾与探索——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第九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10 张俊飞;;刘宋一朝之生态环境保护(摘要)[A];“江淮地域与六朝历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罗词安 王祖立;会昌废佛与会昌开元[N];金融时报;2003年
2 潘美云;弘佛禁佛李德裕[N];镇江日报;2009年
3 楚向南;史上奇闻:为争夺僧人而战[N];中国民族报;2010年
4 肖振才;典当起源于南朝寺院[N];南京日报;2011年
5 沈一民;另一种视野下的唐人精神世界[N];中华读书报;2009年
6 张望生;宋书[N];今日信息报;2006年
7 温小牛;清水郡南和县碑[N];民主协商报;2006年
8 尚昌平;阿艾石窟,深隐千年的极乐世界[N];西部时报;2006年
9 汪圣铎 河北大学宋史研究中心研究员;宏观把握 微观突破[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10 张晶 栗维健;乾隆年间雍和宫改建庙宇始末[N];中国档案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鲁统彦;隋唐时期僧尼角色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5年
2 明成满;唐后期五代宋初敦煌寺院财产管理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3 崔英超;南宋孝宗朝宰相群体研究[D];暨南大学;2004年
4 王刚;学与政[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5 杜常顺;明朝宫廷与佛教关系研究[D];暨南大学;2005年
6 左华明;整合与破裂[D];武汉大学;2010年
7 宋战利;曹丕研究[D];河南大学;2007年
8 曾育荣;高氏荆南史稿[D];暨南大学;2008年
9 陈志伟;北朝社会风尚诸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10 陈欣;南汉国史[D];暨南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顺禹;刘宋宗王政治[D];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2 沈小雯;从南京教案透析佛耶之争[D];吉林大学;2009年
3 李孔楠;明代僧人群体研究[D];青海师范大学;2009年
4 刘云军;吕颐浩与南宋初年政治探研[D];河北大学;2005年
5 司丽霞;北宋建筑装饰艺术研究[D];河南大学;2005年
6 彭越;谶纬与两汉政治[D];广西师范大学;2007年
7 付莉;六—九世纪佛教慈善活动及其开展的基础、特征与影响[D];天津师范大学;2007年
8 王圣;六朝隐士与政治、学术文化之关系[D];安徽师范大学;2007年
9 楚怡俊;从明清间耶稣会士著作看他们对佛教的反应[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10 王辉;赦宥制度与魏晋南北朝政治[D];上海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50614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15061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