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城山道教与成都人的生活习性青城山道教与成都人的生活习性
本文关键词: 青城山 道教 成都人 出处:《中华文化论坛》2013年1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青城山是著名的道教胜地,自张天师创教以来已有近1800年左右的悠久历史,有着浓厚的道教文化底蕴。而被这浓厚的道教文化气息养育着的成都人,一直以来给世人的印象是闲适、缓慢、安逸和享受,与现代城市生活节奏加快,人们生活压力加大的现象形成反差。究其原因,当与青城山源远流长的道教文化的影响是分不开的。
[Abstract]:Qingcheng Mountain is a famous Taoist resort. It has a long history of about 1800 and has a strong Taoist culture since Zhang Tianshi founded his religion. The Chengdu people have been nurtured by this strong Taoist culture. The impression that has been given to the world all along is that leisure, slowness, ease and enjoyment are contrasting with the rapid pace of modern urban life and the increasing pressure on people to live. The influence of Taoist culture, which has a long history in Qingcheng Mountain, is inseparable.
【作者单位】: 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
【分类号】:B958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何一民;;休闲之都:成都游乐文化的历史成因与特点[J];中华文化论坛;2012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洪强;;“姜维之母”的疏漏——兼谈毛宗岗对嘉靖本《三国演义》中“逻辑错误”的修改[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4期
2 王明前;;三国两晋财政体系演变初探[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4期
3 孔令梅;;道教承负说浅析[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4 陈道贵;从佛教影响看晋宋之际山水审美意识的嬗变——以庐山慧远及其周围为中心[J];安徽大学学报;2000年03期
5 胡秋银;试论郭泰之不仕不隐[J];安徽大学学报;2002年01期
6 胡秋银;南朝士人隐逸观[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1期
7 曾维加;;道教生命哲学的内在构造及现代意义[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4期
8 段伟;;救灾方式对中国古代司法制度的影响——因灾录囚及其对司法制度的破坏[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9 胡秋银;刘浩;;论永和人物——以刘`晕齕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10 王莉;;汉乐府挽歌歌辞考论[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孙齐;;《五岳真形图》的成立——以南岳为中心的考察[A];述往而通古今,知史以明大道——第七届北京大学史学论坛论文集[C];2011年
2 陈德安;;道家道教的宇宙生成论教育与现代科学的发展[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3 高慧斌;;试论南朝私学发展的原因[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4 刘永明;;敦煌占卜与道教初探——以P.2859《五兆要诀略》、《逆利占》为核心[A];敦煌归义军史专题研究四编[C];2009年
5 刘克;;汉画像石葬俗的衰亡果真是因汉末政治动荡经济萧条吗——从文化通观视角立论并以此与汉画界前辈商榷[A];中国汉画学会第十届年会论文集[C];2006年
6 赤银忠;;南阳汉画中的内丹修仙术[A];中国汉画学会第十届年会论文集[C];2006年
7 李立;;汉画像‘楼阁拜谒图”大树艺术组合构图意义再探[A];中国汉画学会第十届年会论文集[C];2006年
8 杨孝鸿;;汉代墓葬画像中“假门”现象之探讨——兼论灵魂升天还是回归[A];中国汉画学会第十二届年会论文集[C];2010年
9 高二旺;;由汉画解析汉代的灵魂观念[A];中国汉画学会第十三届年会论文集[C];2011年
10 刘小磊;鞠辉;;南阳陈棚汉代彩绘画像石墓三幅画像的考析[A];中国汉画学会第十三届年会论文集[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一霖;唐五代人的精怪想象[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孙永娟;毛诗郑笺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邢培顺;曹植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4 刘宝春;南朝东海徐氏家族文化与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5 马银华;文化视野中的北宋齐鲁诗坛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6 张美宏;生生之道与圣人气象:北宋五子万物一体论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魏晓虹;《阅微草堂笔记》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8 罗骧;慧远与东晋佛教的变迁[D];南开大学;2010年
9 范江涛;驳杂与务实:《抱朴子外篇》政治思想新研[D];南开大学;2010年
10 卞国凤;近代以来中国乡村社会民间互助变迁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于欧洋;六朝骈文的兴盛与形式美学的发展[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王梦洁;基于养生理念的居住区景观设计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9年
3 郭敬宇;中国道教社会思想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4 张陶然;协议离婚制度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5 范艳清;《史记》与魏晋南北朝文学[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6 付洁;道教与中国古代白话小说中的三怪系列[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7 刘石磊;郭象《庄子注》“理”范畴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8 张世敏;魏晋南北朝山水文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9 冷淑敏;再论王绩的慕陶情结[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10 汪茉莉;“青衣”及其文化语义浅析[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陈锦;;市井成都[J];华夏地理;2006年11期
2 鞠廷英;饶世权;;川西古镇以特质文化打造品牌的研究[J];天府新论;2011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郑琢;;拜水都江堰 问道青城山——第三届中国(成都)道教文化节在青城山隆重举办[J];中国道教;2010年05期
2 毛丽娅;;青城山道教文化资源及其保护[J];宜宾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3 华颐 ,常云;中国道协第五届代表会议新当选会长、副会长简历[J];中国道教;1992年03期
4 傅铁山;致中国(成都)道教文化节在青城山举行贺电[J];中国道教;2004年03期
5 ;中国(成都)道教文化节在青城山隆重举办[J];中国道教;2004年03期
6 ;刊首语[J];西南航空;2010年10期
7 胡文全;道教文化与爱国主义精神[J];宗教学研究;1998年03期
8 何清;青城问道[J];中国宗教;1999年03期
9 王纯五;青城山道教的宗派和现状[J];宗教学研究;1987年00期
10 叶丽华;在改革开放中前进的青城山道教协会[J];中国道教;1992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刚;;二十一世纪道教文化展望[A];二十一世纪中国道教展望——茅山中国道教文化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1年
2 张应超;;新世纪中发扬光大道教文化的思考[A];二十一世纪中国道教展望——茅山中国道教文化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1年
3 马冬青;;继承优良传统 弘扬道教文化——在茅山中国道教文化研讨会上的致词[A];二十一世纪中国道教展望——茅山中国道教文化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1年
4 盖建民;;从道教生命哲学看道教文化的现代意义[A];宗教:世纪之交的多视角思维——福建省宗教研究会论文集(三)[C];1999年
5 陈娟英;;道教文化与玉皇信仰[A];闽台玉皇文化研究[C];1996年
6 李刚;;道教文化的现代意义[A];“中国名辩学与方法论研讨会、道家与西方研讨会、冯友兰哲学思想研讨会”优秀论文精选[C];1998年
7 胡孚琛;;道教内丹学的西传和科学解释[A];“中国名辩学与方法论研讨会、道家与西方研讨会、冯友兰哲学思想研讨会”优秀论文精选[C];1998年
8 蒋步荣;;武夷山道教文化[A];武夷文化研究——武夷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9 张振国;;当代道教科仪与教义的互相印证[A];道教思想与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10 张应超;;积极引导道教更好地与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A];“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论集[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赖晓莉 陈蕙茹;8月 蓉城论“道”[N];成都日报;2006年
2 记者 赖晓莉;问道青城山 感悟养生法[N];成都日报;2006年
3 孙耒 孙进;首届中国道教文化节在青城山举行[N];中国民族报;2004年
4 本报记者 章彤 实习生 姜婉冰;民俗?迷信?我们为何难以辨别[N];江苏科技报;2010年
5 记者 吴丽;我市将举办两岸三地纪念吕祖诞辰道教文化周[N];运城日报;2006年
6 本报记者 赖晓莉;“药王”孙思邈曾于成都研道[N];成都日报;2006年
7 孙崇然;大基山与道教文化[N];中国民族报;2011年
8 毛公强邋宋娜;“崂山论道”将探究道教文化[N];中国文化报;2008年
9 黄冬 王渡生;道教文化在成都:一道亮丽的人文风景线[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6年
10 杨立志;武当山道教文化[N];中国民族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刘延刚;陈撄宁与道教文化的现代转型[D];四川大学;2005年
2 吕有云;道教政治管理之道研究[D];四川大学;2004年
3 胡锐;道教宫观文化研究[D];四川大学;2003年
4 霍克功;李西月内丹思想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5 林西朗;唐代道教管理制度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6 李昶;张宇初道教思想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7 陈晨;岭南黄大仙信仰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8 李广义;《太平经》伦理思想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西林;鄂西清太坪镇道教文化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12年
2 屈丙之;汉唐巴蜀道教文化地理学考察[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张香凤;龙虎山道教文化与旅游发展[D];江西师范大学;2003年
4 孙学雁;齐云山太素宫真武造像相关历史问题推论[D];南京艺术学院;2008年
5 何亮亮;试析宗教对技术的积极作用[D];武汉科技大学;2011年
6 徐敏;中国近代道教文化论略(1840-1949)[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7 孙凌晨;唐代外丹文献与化学发展[D];吉林大学;2008年
8 许晓明;汉传道教之重构:壮族道公教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9 葛野;兰州白云观道教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9年
10 陆霞;道教对鄂西土家族民俗图案艺术的影响[D];武汉理工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50718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15071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