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丛林制度变迁与寺院兴衰——以杭州径山寺为例
本文关键词: 丛林制度 变迁 寺院兴衰 内在因素 径山寺 出处:《中华文化论坛》2013年06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文章从径山寺兴衰的个案入手,通过对其历代兴衰史的梳理,将其归纳为重耍的三个历史阶段,即"自袭制"时期、"十方丛林制"时期以及"分房制"时期,并对各个时期的历史状况和内在因素给予了详细的探究;提出丛林制度的变迁是影响径山寺历代兴衰的决定性内因的观点,并结合历史给予适当的论证;最后提出应以史为鉴,在丛林建设的过程中应将丛林制度的改革与创新视作现代化社会中寺院制度建设的关键性要素。
[Abstract]:This article starts with the case of 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Dishan Temple, through combing the history of the rise and fall of its past dynasties, sums it up into three historical stages, namely, the period of "self-attacking system", the period of "10-side jungle system" and the period of "partitioning house system". It also makes a detailed study of the historical situation and internal factors of each period, points out that the change of jungle system is the decisive internal cause of 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Dishan Temple, and gives appropriate argumentation in combination with history. Finally, it points out that history should be used as a mirror. In the process of jungle construction, the reform and innovation of jungle system should be regarded as the key element of monastery system construction in modern society.
【作者单位】: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研究生学院;
【分类号】:B947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林冬晴;余慧;;盘龙山与汉、藏佛教的普贤信仰[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4期
2 郑韬;;中唐文人士大夫对洪州宗的接受——以白居易、权德舆为例[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年03期
3 李帮儒;;我国古代农禅的特征[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23期
4 俞晓红;论唐五代白话小说的伦理观[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5 张勇;;寒山的论诗诗[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6 张勇;;诗情与道性[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7 邹星旺;;论赋对变文讲唱的影响[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1期
8 李娜;;李端与佛教之关系略述[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5期
9 陈长伟;李德鹏;;《吐鲁番出土文书》词语释例[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7期
10 裴恒涛;;唐代社会保障制度渊源探析[J];安康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党燕妮;;晚唐五代敦煌地区的毗沙门天王信仰[A];敦煌归义军史专题研究三编[C];2005年
2 李军;;晚唐凉州控制权转移研究[A];敦煌归义军史专题研究四编[C];2009年
3 杜斗城;许栋;;善无畏来华途经“龙宫”考[A];龟兹学研究(第四辑)[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爱华;乱世与古小说[D];南开大学;2010年
2 薄振杰;中国高校英语专业翻译教学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3 侯艳;汉译佛经之美术理论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4 孙瑜;唐代代北军人群体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5 赵娜;北宋“文字禅”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6 师敏;圆仁的入唐求法及其对日本文化的影响[D];西北大学;2011年
7 李明华;苏轼诗歌与佛禅关系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8 李谷乔;唐代高僧塔铭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9 刘莉;魏晋南北朝音乐美学思想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汪家华;唐代长史述考[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詹伟明;唐代胡僧形象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2 杨娜;圣经文本翻译钦定现象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3 何丽;两宋的僧诗批评[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李吉;契嵩孝亲观探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5 荣梅;禅宗“自然观”的理论内涵与美学意蕴[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6 潘晓凡;唐宋福建佛教发展演变初探[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7 欧阳秀敏;宋代占卜风气中的士人行为与心态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8 鲁海军;志磐<佛祖统纪>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2010年
9 陶俊杰;唐代公厨制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10 谷怡然;论曹松的思想及诗艺[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何振中;;试论道教内丹术与命门水火概念的变迁[J];宗教学研究;2007年03期
2 康超;孟萍;;农村宗教组织的变迁与乡村社会整合——以四川省Z市A县的一个村庄为例[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1年03期
3 戴长江;刘金柱;;“前世为僧”与唐宋佛教因果观的变迁——以苏轼为中心[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4 马晓旭;;论临夏经堂教育的社会变迁与发展[J];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5 迪木拉提·奥迈尔;;当代哈萨克族的萨满教信仰:仪式及其变迁[J];新疆社会科学;2007年05期
6 苏雪;刘锦;;中国清真寺社会功能的历史演变[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2009年03期
7 徐铭;羌族白石神信仰解析[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03期
8 杨广恩;广州蒲氏家族变迁中的文化因素[J];回族研究;2000年02期
9 曹峻;;长江下游文明化进程中宗教信仰的变迁[J];学术月刊;2007年07期
10 李中和;;唐代回鹘宗教信仰的历史变迁[J];甘肃社会科学;2009年02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4条
1 本报评论员 谢珂;释疑释永信式扩张[N];21世纪经济报道;2008年
2 杨曾文 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所长;《全集》的出版大大充实了近现代佛教史的研究资料[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3 吴信玄;云华学参玄蓬莱悟归真[N];中国民族报;2003年
4 黄夏年;禅宗对中国与世界文化的影响[N];中国民族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吴建华;西北回族伊斯兰教育的历史与当代变迁[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2 罗时光;由宋明禅至白隐禅-10至18世纪中日禅思想的比较研究[D];苏州大学;2012年
3 单侠;民国时期佛教革新研究(1919-1949)[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4 王永会;中国佛教僧团发展及其管理研究[D];四川大学;2001年
5 马海燕;为霖道霈禅师禅学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释明生;佛教丛林与现代管理[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2 盘运;广东排瑶民间信仰变迁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08年
3 哈斯其木格;藏传佛教在内蒙古乌审旗地区的传播与变迁[D];厦门大学;2008年
4 高黎;宋元时期泉州地区海神信仰的变迁[D];华侨大学;2011年
5 张浩;中国佛教农禅思想与实践研究[D];安徽大学;2011年
6 尹松青;论太虚佛教改革[D];西南大学;2012年
7 王磊;丽江塔城洛固村东巴教与藏传佛教的文化交融与变迁研究[D];云南大学;2010年
8 徐双明;安多古刹—叶尔巴寺的历史与现状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9 叶耀华;城镇化进程中的史村中州奶奶信仰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2年
10 田冲;社会转型期的民间信仰及其变迁[D];中南民族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52036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15203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