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教分离中的理性与信仰——黑格尔论国家与宗教之关系
本文关键词: 黑格尔 国家 宗教 政教分离 出处:《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06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黑格尔的法哲学理论中,政教关系既是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又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在《法哲学原理》一书中,黑格尔从客观唯心主义出发,对国家与宗教之关系进行了深入论述,并提出国家与宗教作为绝对精神的自我体现的重要观点。同时,从其明确支持和论证欧洲近代启蒙运动倡导的政教分离原则的基本立场来看,黑格尔虽然肯定国家和宗教在原则和情绪的真理上的统一,但宗教本身却不应成为国家的统治者。基于这一观点,黑格尔对在现代社会中如何处理国家与宗教的关系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即国家只能基于它自身的合理性力量并在确认个人在人格上的平等的前提下,才能有效地反对宗教狂热,实现国家与宗教的和谐相处。
[Abstract]:In Hegel's theory of philosophy of law,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tate and religion is not only an important theoretical problem, but also of practical significance. In principle of philosophy of Law, Hegel sets out from objective idealism.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tate and religion is discussed in depth, and the important viewpoint of state and religion as the self-embodiment of absolute spirit is put forward. From his basic stand of explicitly supporting and demonstrating the principle of separation of church and state advocated by the modern European Enlightenment, Hegel affirmed the unity of the state and religion in the truth of principles and emotions. But religion itself should not be the ruler of the state. From this point of view, Hegel puts forward his own views on how to deal wit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tate and religion in modern society. That is, the state can effectively oppose religious fanaticism and achieve harmonious coexistence between the state and religion only on the basis of its own rational power and the premise of confirming the individual's equality in personality.
【作者单位】: 南开大学哲学院;
【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NKZXB1258)
【分类号】:B516.35;B91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政文;;康德黑格尔启蒙观的差异与文化批判[J];哲学研究;2005年12期
2 汤勤福;;朱熹与黑格尔历史哲学的比较研究(下)[J];上饶师范学院学报;1992年01期
3 刘大涛;;论黑格尔的“伦理总体性”[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0年06期
4 蔡灿津;卞谦;;论列宁《哲学笔记》中的无神论思想[J];实事求是;1992年01期
5 钟枢;;黑格尔国家观述评[J];学术界;2007年04期
6 赵素锦;赵素欣;;黑格尔启蒙观的精神哲学解读——以《精神现象学》为学术资源[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7 赵明政;李遵进;;也谈对于“一个‘这个’”的理解——与朱克玲同志商榷[J];学术月刊;1979年12期
8 徐卫国;试评黑格尔对康德的不可知论的批判[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年02期
9 赵应文;;谈谈列宁对黑格尔"观念是过程"合理思想的改造和发挥——学习列宁《哲学笔记》手记[J];长江论坛;1985年01期
10 辛竹;;弗洛伊德和黑格尔[J];读书;1986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郭大为;;在上帝与虚无之间——黑格尔的苦恼意识及其现代变式[A];“理性、信仰与宗教”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2 陈一壮;;黑格尔、方以智辩证法思想比较研究[A];全国外国哲学学术研讨会——纪念“芜湖会议”暨“两学会”成立30周年论文集[C];2008年
3 王国坛;;在实践基础上实现人与自然和解[A];当代中国辽宁发展·创新·和谐——辽宁省第二届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获奖成果文集[C];2009年
4 赵林;;从西方文化的历史发展看科学与宗教的辩证关系[A];“理性、信仰与宗教”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5 ;论杜威以经验主义为根基的宗教信仰观[A];全国“经验主义与实用主义”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6 高正;;老子与黑格尔[A];“中国名辩学与方法论研讨会、道家与西方研讨会、冯友兰哲学思想研讨会”优秀论文精选[C];1998年
7 张廷国;;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重读马克思[A];第五届马克思哲学论坛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研究会议论文集(下)[C];2005年
8 李鹏程;;论黑格尔宗教哲学的形而上学建构[A];全国“形而上学与反形而上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9 张耀南;;简评对于老庄的黑格尔解释与海德格尔解释——纪念汤一介先生七十五周年诞辰暨执教五十周年[A];诠释与建构——汤一介先生75周年华诞暨从教50周年纪念文集[C];2001年
10 方珏;;主奴关系与承认——论女性主义哲学的辩证方法[A];国外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第三届国外马克思主义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中国社科院 梁志学;解释单调的无限[N];社会科学报;2005年
2 本报书评人 云也退;怀疑与悲观的深处[N];中华读书报;2008年
3 本报记者 何民捷 苏超;从黑格尔到“后现代”[N];人民日报;2009年
4 本报记者 程炳生;智识之中的从容[N];社会科学报;2003年
5 罗翔;一剂泻虚火的良药[N];中国图书商报;2006年
6 埃尔马·霍伦斯坦(Elmar Holenstein);“墨攻”[N];21世纪经济报道;2006年
7 ;中文版《黑格尔全集》首批面世[N];文学报;2011年
8 雷思温;黑格尔及其后来者[N];中国审计报;2004年
9 复旦大学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 俞吾金;“黑格尔的辩证法”≠“黑格尔的方法论”[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10 山东泰安 刘凌;还原“黑格尔命题”本意[N];社会科学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福生;从思辨到革命——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的颠倒[D];吉林大学;2004年
2 罗朝慧;自由的必然性与现实性[D];中国政法大学;2009年
3 丁三东;论黑格尔的自由谱系[D];武汉大学;2005年
4 张琼;国家与自由[D];吉林大学;2009年
5 刘克苏;大全若缺[D];中国人民大学;1998年
6 孙雄;神人之际[D];浙江大学;2007年
7 朴金波;西田“融创哲学”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8 刘宏九;“升腾”与“沉降”的形而上学命运[D];吉林大学;2008年
9 宋伟;后现代转向与哲学思维方式变革[D];吉林大学;2006年
10 王东海;自我、自由与和谐[D];复旦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齐迹;模型与范式:伊恩·巴伯的科学与宗教关系思想探究[D];山东大学;2009年
2 侯盈露;希腊智者哲学新探[D];黑龙江大学;2008年
3 黄久松;寻找自由实现的处境[D];中共中央党校;2003年
4 韦玉超;霍耐特承认理论概述[D];吉林大学;2011年
5 侯一夫;试论黑格尔费尔巴哈与现代人类学思维范式创生的逻辑关联[D];黑龙江大学;2002年
6 周维功;论黑格尔的形而上学观及对马克思恩格斯的影响[D];四川师范大学;2005年
7 朱鹏;朱熹与黑格尔:“历史世界”、哲学思想及美学思想之比较[D];新疆大学;2008年
8 田冠浩;卢梭的问题 康德的回答[D];吉林大学;2009年
9 卢婧一;霍耐特承认理论探析[D];大连理工大学;2007年
10 龙任远;精神、实践、交往理性——理性重建之路[D];西南政法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55491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15549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