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森派视野中的“利玛窦规矩”——以《耶稣会士的实用伦理学》第二卷为中心
本文选题:詹森主义 切入点:利玛窦规矩 出处:《浙江社会科学》2013年09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本文以法国詹森主义者康布·德·本特夏托(Sebastien-Joseph du Cambout de Coislin de Pontchateau)批判耶稣会在华传教策略的论争文献——《耶稣会士的实用伦理学》第二卷——为研究个案,指出耶稣会在欧洲的敌对力量——詹森主义(jansenism)——对"利玛窦规矩"所持的批评态度和立场。文本资料上,詹森主义者详尽掌握着1652年以前欧洲有关中国礼仪之争的材料;价值立场上,他们更加认同多明我会士和方济各会士的传教方式。詹森主义者对中国礼仪和耶稣会在华传教策略的贬抑和排斥根源上是由于双方在神学理论和伦理学体系上的差异决定的。但詹森主义者用以衡量、评判耶稣会在华传教策略的严格主义(Rigorism)道德立场在17、18世纪清教主义盛行的法国社会和奉行教会自主原则(Gallicanism)的法兰西教会内赢得了为数众多的支持者,使詹森派在与耶稣会的争论中在舆论上获得了极大的成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而詹森主义者对"利玛窦规矩"的批评态度反过来也助长了法兰西教会对耶稣会一直抱持的敌对态度。
[Abstract]:In this paper, the author takes Sebastien-Joseph du Cambout de Coislin de Pontchateaua, a Jansenist from France, as a case study, criticizing Jesuits' missionary strategy in China-"practical Ethics of the Jesuits", vol. 2. The author points out the critical attitude and position of Jesuit's rival force in Europe, Jansenism- towards the "Matteo Ricci Rule". In the text, the Jansenists have a detailed grasp of the materials of the European debate on Chinese etiquette before 1652; In terms of value, They agree more with the Dominican and Franciscan missionary ways. The disparagement and rejection of Chinese etiquette and Jesuits' missionary strategies in China are rooted in the theological theories and ethical systems of both sides. Difference. But the Jansenists measure it, The strict Rigorism moral stance, which judges the Jesuits' missionary strategy in China, has won a large number of supporters in the 17th-century puritanist French society and in the French Church, which adheres to the principle of ecclesiastical autonomy, Gallicanism. That made the Jansenists a great success in public opinion in their argument with the Jesuits, and had a great impact on it. Jason's criticism of Matteo Ricci, in turn, encouraged the French church to be hostile to the Jesuits.
【作者单位】: 中共浙江省委党校社会学文化学教研部;
【基金】:浙江省社联课题“明末清初中西文化双向互动研究” 杭州市规划课题“耶稣会决疑论与儒家经权说比较研究”(B12WH07)
【分类号】:B978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张先清;试论艾儒略对福建民间信仰的态度及其影响[J];世界宗教研究;2002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路;解光云;;析论早期基督教“博爱”思想产生的背景[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年03期
2 杨国强;王正英;;从翻译文学史角度看西方传教士与儒家经典外译[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3期
3 李华伟;;儒家和天主教孝论的冲突与对话——以《天主实义》为中心的考察[J];北京大学研究生学志;2008年03期
4 贾新奇;论道德选择中的权变问题[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5 罗玉兰;;“西学中源”说兴盛原因探析[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0年12期
6 孙邦华;;“入乡随俗”:明清耶稣会士的文化适应政策及其现代意义[J];东南学术;2006年06期
7 肖清河;;灵异故事与明末清初天主教的民间化[J];东岳论丛;2011年01期
8 谢尚发;;十字架:受难的意义——《决斗犹马镇》中的宗教符码解读[J];电影文学;2008年18期
9 范正义;20世纪80年代以来基督教与民间信仰关系研究述评[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10 武世刚;;康雍乾时期的中西交通——以“领票传教”为中心[J];国家航海;2012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黄佳;;詹森派视野中的“利玛窦规矩”——以《耶稣会士的实用伦理学》第二卷为中心[A];浙江省社会学学会第六届会员代表大会暨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2 刘洋;;明代青花瓷外销分期研究[A];明史研究论丛(第七辑)[C];2007年
3 李长林;;欧洲文艺复兴文化在中国的传播[A];西方思想在近代中国[C];2005年
4 邹小站;;略论明清间中国人对西学的迎拒[A];西方思想在近代中国[C];2005年
5 孙,
本文编号:156167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15616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