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宗教论文 >

中国汉语伊斯兰教文学史发凡

发布时间:2018-03-17 18:20

  本文选题:汉语伊斯兰教文学 切入点:文学史分期 出处:《西北民族研究》2013年03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本文为作者承担的"中国宗教文学史"编纂子项目"中国汉语伊斯兰教文学史"(暂名)的总体设计思路与框架。汉语伊斯兰教文学指的是中国内地使用汉语的穆斯林所创作的以汉语文为载体的文学作品及在其宗教实践活动中产生和使用的文学作品,具有文化互融性、本土化程度不高以及综合使用多种语文等特点。几乎与中国内地伊斯兰教的发展同步,汉语伊斯兰教文学经历了唐至明中前期的移植萌芽期、明中晚期至清末的繁荣鼎盛期、清末至民国的现代转型期、从建国至今的当代发展期。在汉语伊斯兰教文学的发展过程中,陆续出现了碑铭文学、汉文译著、《古兰经》汉译、苏非文学、诵念文学、劝教歌谣、楹联匾额文学、史传与游记文学、报刊文学、当代作家文学等重要类别。
[Abstract]:This article is the overall design idea and framework of the compilation subproject of "History of Chinese religious Literature", "History of Chinese Islamic Literature" (provisional name), which is undertaken by the author. Chinese Islamic Literature refers to Mu, who uses Chinese in mainland China. The literary works created by Slin with the Chinese language as the carrier and the literary works produced and used in his religious practice,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ultural integration, low degree of localization and comprehensive use of multiple languages, Chinese Islamic literature has gone through the infancy of transplantation in the early Tang Dynasty and the early period of Tang Dynasty, almost in keeping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Islam in the mainland of China. The prosperous period from the middle and late Ming Dynasty to the end of the Qing Dynasty, the modern transition period from the late Qing Dynasty to the Republic of China, and the contemporary development period from the founding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In the course of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Islamic literature, the inscription literature, the translation of the Quran into Chinese, and the translation of the Koran into Chinese appeared one after another. Such important categories as Su Fei literature, recitation literature, persuasive ballad, couplet plaque literature, historical biography and travel literature, newspaper literature, contemporary writer literature, etc.
【作者单位】: 兰州大学文学院;南京大学中国新文学研究中心;
【基金】:兰州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黄土中的金子——回族作家石舒清文学创作研究”(项目编号:12LZUJBWYB025)的成果
【分类号】:I209;B968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杜维明;文明对话的发展及其世界意义[J];回族研究;2003年03期

2 付建舟;;中国现代纯文学观的发生[J];文学评论;2009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马明良;;伊斯兰教的中国化与“以儒诠经”[J];阿拉伯世界研究;2009年05期

2 王东平;白寿彝先生民族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3期

3 赵世瑜;;明清史与宋元史:史学史与社会史视角的反思——兼评《中国历史上的宋元明变迁》[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4 黎林;;从萨都剌诗文看萌芽时期的回族哲学[J];昌吉学院学报;2008年05期

5 黎林;;元代回族诗文研究[J];昌吉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6 刘福军;;民主革命时期中共对近代中国宗教双重性特征的认识[J];重庆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0年05期

7 范摅骊;;纯文学[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6期

8 郎维伟;马俊峰;;明代对回政策与回族民族特征的形成[J];贵州民族研究;2008年06期

9 陆建;;探讨文明对话与当代中国哲学建设[J];法制与社会;2012年23期

10 海存福;赵国军;;博弈与调适:回族民间教育与制度化的学校教育之关系研究[J];甘肃社会科学;2013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马通;;论关里爷的历史地位[A];第十四次全国回族学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3年

2 李影晗;;清真饮食文化的发展与现状[A];中国回商文化(第二辑)[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佟大群;清代文献辨伪学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马小华;当前清真寺与回族乡村社会之间关系的实地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3 张嵘;传统 创新与发展[D];兰州大学;2011年

4 李健彪;近代西北回族社会变迁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5 惠萍;严复与中国近代文学变革[D];河南大学;2011年

6 周强;回族风俗习惯法律保障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7 张成钧;如来藏学的中道思想与宗教对话[D];四川大学;2005年

8 黄正林;黄河上游区域农村经济研究(1644-1949)[D];河北大学;2006年

9 骆桂花;甘青宁回族女性传统社会与文化变迁研究[D];兰州大学;2006年

10 杨晓纯;散杂居回族经济与回汉民族关系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玉凤;女性主义视角下的张家川回族婚俗新释[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2 胡乔美;浅析王国维的文学观[D];南昌大学;2010年

3 董文明;豫桂二省区回族现状比较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4 廉玮;新疆穆斯林习惯法与国家法关系探讨[D];暨南大学;2011年

5 李亚娟;郭南浦早期生活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6 王丽霞;社会转型时期清真寺的社会功能与乡村治理[D];兰州大学;2011年

7 马丽静;回族穆斯林捐赠制度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8 马泽梅;宁夏同心县韦州地区女学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9 田颖;张承志小说的文化隐喻[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10 赵玉珍;明清时期长城沿线回民聚落的变迁[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马良春;;略谈鸦片战争以来文学史分期的几个问题[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87年03期

2 魏韶华;武菲菲;;“改造民族灵魂”能够统摄“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总主题吗?——关于中国现代文学史分期问题的再思考[J];东方论坛;2010年01期

3 ;关于苏维埃文学史分期的讨论[J];读书;1956年11期

4 陈学超;;观念更新话分期[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87年03期

5 陈学超;;关于建立中国近代百年文学史研究格局的设想[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83年03期

6 蓝哲;;从文类视角看中国古代“小说”概念的演变[J];科教文汇(中旬刊);2007年08期

7 彭宏;;从侦探到“反特”:一种文类的消亡——从程小青的创作转换说起[J];湖北警官学院学报;2007年06期

8 罗关德;;确立开放的中国近现代文学史教学观念——“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的整体构想[J];集美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年03期

9 高建青;;近代文学:总体化的概念乌托邦[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6年04期

10 曹万生;;体系·观念·语言——中国现代汉语文学史导论[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陈竞;;新世纪十年文学:断裂的美学如何整合?[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10年第4期(总第198期)[C];2010年

2 吕若涵;;现代散文文类与书信文体[A];第十七届中外传记文学研究会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2年

3 陈平原;;古典散文的现代阐释[A];北京论坛(2004)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文学艺术的对话与共生”中国文学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4年

4 於可训;;新世纪文学研究断想[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10.6)[C];2010年

5 王仁芸;;张大春的“小说另类知识”[A];中国语言文学资料信息(1999.1)[C];1999年

6 ;本期焦点:现代性与中国现代文学[A];中国语言文学资料信息(1999.2)[C];1999年

7 刘永春;;论沈从文书信中的文学批评[A];第十七届中外传记文学研究会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2年

8 赵白生;;书信文学的修齐治平——谈《家书》的家长里短[A];第十七届中外传记文学研究会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陈军 扬州大学文学院;中西文类历史演进显差异[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2 南帆;分类与自由[N];文艺报;2002年

3 蒋寅;基于文化类型的文学史分期论[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8年

4 林怡 景献力;文化建构中的整体文学史观[N];中华读书报;2005年

5 姚涵;近年来关于中国文学现代性转型研究述评[N];文艺报;2006年

6 简女贞;今日台湾散文之新走势[N];北京日报;2002年

7 本报记者 吴苹;余中先:热门的诺奖和不热门的文学[N];中华读书报;2009年

8 张远山;为现代汉语的杰作倾倒[N];云南日报;2002年

9 梁昆;《海南当代文学史》:寻求秩序化的史学形态[N];海南日报;2008年

10 殷实;微观战史的价值[N];文艺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韩云波;唐代小说观念与小说兴起研究[D];四川大学;2001年

2 吕红光;先秦汉魏晋南北朝文体观的生成与发展[D];浙江大学;2010年

3 陈艳丽;中国现代小品文文体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粲;鲁迅小说文类观念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2 冯建敏;20世纪90年代散文文体变革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9年

3 付晓妮;论宇文所安对中国文学的解读与思考[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4 石牧林;宋代寓言文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

5 腊月;新疆卫拉特蒙古英雄故事之战争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0年

6 林超;论郑振铎的文学史观[D];扬州大学;2004年

7 罗菊英;苦雨斋里的低吟与徘徊[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8 曾羽霞;魏晋南北朝散文文体批评研究[D];湖北师范学院;2011年

9 程现亮;《文心雕龙·杂文》考释[D];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

10 宋艳云;后百期《礼拜六》研究[D];济南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62591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162591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2ed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