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宗教论文 >

孔教与佛教——康有为、梁启超宗教思想比较

发布时间:2018-03-20 23:15

  本文选题:康有为 切入点:梁启超 出处:《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年0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康有为具有孔教情结,终生都在为立孔教为国教而奔走呼号,孔教也随之成为其学术和政治的不懈追求。梁启超早年跟随康有为提倡孔教,后来由于认定宗教与自由相悖,转向"揭孔教之缺点";再后来则宣布佛教是"全人类文化的最高产品",而对佛教顶礼膜拜。康有为始终如一的孔教情结与梁启超宗教观的嬗变生动再现了两人一个"太有成见",一个"太无成见"的性格差异,同时带有那个时代共同的矛盾和困惑。
[Abstract]:Kang Youwei has a complex of Confucius and religion. He has been campaigning all his life for the establishment of Confucianism for the state religion. Confucius has also become his unremitting academic and political pursuit. In his early years, Liang Qichao followed Kang Youwei in advocating Confucianism, and later, because he decided that religion was contrary to freedom, Turning to "uncovering the shortcomings of Confucianism" and later declaring that Buddhism is "the highest product of human culture", and worshipping Buddhism. Kang Youwei's consistent Confucian complex and the evolution of Liang Qichao's religious outlook vividly reappear one person and one person. A "too preconceived", a "too unprejudiced" personality difference, At the same time with the common contradictions and confusion of that era.
【作者单位】: 黑龙江大学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研究中心;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戊戌启蒙四大家比较研究”(13FZX018)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B948;B258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先伍;;陈独秀伦理革命的传统内涵——兼论传统与现代的辩证法[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2 陈友良;;留英学生与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太平洋》杂志为中心[J];安徽史学;2006年02期

3 方汉文;中国传统考据学与西方阐释学[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4 薛寒冬;;林黛玉形象中的喜剧色彩[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12期

5 罗炳良;;清代乾嘉史家的“实事求是”方法论[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6 谭为宜;;从几篇政论文章看鲁迅与李大钊早期思想之异同——读《文化偏至论》《破恶声论》和《风俗》《民彝与政治》[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S1期

7 李强华;;消“和”以归“同”:康有为的和谐思想及其内在困境[J];北方论丛;2010年03期

8 允春喜;;黄宗羲民本思想的理论渊源[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9 蔡锦芳;戴震“求十分之见”的治学方法[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10 肖守贸;;礼时为大:凌廷堪礼学之“致用”性——张寿安《以礼代理——凌廷堪与清中叶儒学思想之转变》读后[J];北京大学研究生学志;2005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李勇;;方苞《春秋》学二题[A];第三届全国桐城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2 黄海涛;孙建民;;明清时期新民本主义经济伦理探析[A];孔学研究(第十二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第十二次学术研讨会暨第三届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5年

3 陈俱;;近代福州文化的崛起及其影响[A];闽都文化研究——“闽都文化研究”学术会议论文集(上)[C];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磊;唐甄政治批判思想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崔存明;荀子与儒家六艺经典化[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3 赵华;清末十年小说与伦理[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4 陈碧芬;明清民本思想研究[D];云南大学;2011年

5 庄庭兰;中日墨学比较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6 李瑞明;雅人深致[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7 侯运华;晚清狭邪小说新论[D];河南大学;2003年

8 陈徽;性与天道——戴东原哲学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9 姚兴富;耶儒对话与融合[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10 曹全来;国际化与本土化[D];中国政法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茹辉;黄仲则纪游诗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2 左珂;黄宗羲政治哲学思想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3 邓万学;清末滇东名士何桂珍理学经世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4 兰波;中国传统相学及其近代化转型[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钟斌;先秦兵家管理哲学探析[D];沈阳师范大学;2011年

6 徐晓炜;康有为社会发展理论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7 董欣欣;《新小说》:“小说界革命”的重要阵地[D];河南大学;2011年

8 张晓纳;姚永朴文学思想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单智伟;考据学风下程瑶田的义理学[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刘程程;侯外庐清代学人研究的再思考[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有为;;论一九○○年前后康梁思想的分歧[J];学术月刊;1984年03期

2 万平;康有为与梁启超的学术研究[J];文史杂志;1999年01期

3 万平;试论康梁思想性格差异及其影响[J];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1999年04期

4 史树青;;康有为·梁启超屏联珍赏记[J];收藏家;1994年02期

5 齐春风;康梁交恶溯源[J];史学月刊;1998年05期

6 姬群;康有为、梁启超与中国近代音乐教育[J];史学月刊;2005年11期

7 万平;试论康有为梁启超的思想文化性格差异[J];中华文化论坛;1999年02期

8 张荣华;振华公司内讧与康、梁分歧[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01期

9 万平;试论康梁社会政治主张的差异与冲突[J];云南电大学报;1999年04期

10 杨天石;康有为的联满倒袁计划[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吉扬;;“戊戌后康有为梁启超与维新派”国际学术研讨会简介[A];近代中国(第四辑)[C];1994年

2 汤志钧;;论康有为和保皇会[A];纪念辛亥革命七十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中)[C];1981年

3 赵立人;;戊戌变法时期兴中会和维新派的合作与分歧——兼论康有为早期之反清活动[A];近代中国(第十六辑)[C];2006年

4 刘巍;;康有为、章太炎与晚清经今古文之争(导言)[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5年卷[C];2005年

5 肖承罡;;万木草堂的道德教育模式及其影响[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6 刘绍春;;梁启超关于国民素质教育思想的演变[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7 王韬;;毛泽东对梁启超新民思想的继承和发展[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十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第十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4年

8 宋守鹏;;梁启超的师范教育思想[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9 苏艾平;;论梁启超文化人格的意义[A];戊戌维新运动与贵州——纪念戊戌维新运动100周年学术研讨会文集[C];1999年

10 陈子波;;论林旭烈士诗[A];福建省诗词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暨福建诗词(第十七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杨天石;梁启超为康有为弭祸[N];光明日报;2003年

2 记者 张广艳;第二届中国近现代佛教学术研讨会召开[N];中国民族报;2010年

3 陈贤庆;孙中山与康有为见过面吗?[N];中山日报;2009年

4 现任北京大学教授 韩毓海;为人民谋幸福[N];21世纪经济报道;2009年

5 张本瀛;康有为与南海会馆[N];中国旅游报;2003年

6 弘无;在世纪的转折点上[N];美术报;2008年

7 傅国涌;革命与保皇 梁启超进退两难[N];中华读书报;2005年

8 李立安;佛教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大有可为[N];中国民族报;2005年

9 钱进;康有为的一个历史性错误[N];中国档案报;2006年

10 方立天;佛教的历史演变与文化内涵(一)[N];太原日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郑流爱;“平生怀抱在新民”[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2 徐连云;为求觉世著文章[D];吉林大学;2008年

3 王明伟;近代日本国民主义与梁启超国民国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D];吉林大学;2009年

4 方红梅;梁启超趣味论研究[D];武汉大学;2008年

5 邱丹丹;梁启超思想的内在理路及成因(1898-1906年)—变与常的交织[D];东北师范大学;2013年

6 石莹丽;梁启超与中国近现代史学:以跨学科为中心的分析[D];山东大学;2008年

7 郭刚;梁启超与清末的西学东渐[D];武汉大学;2006年

8 姚雅欣;梁启超科学文化知行论稿[D];山西大学;2005年

9 段江波;危机·革命·重建[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10 彭树欣;梁启超与中国文献学的发展[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马莉亚;论戊戌前后梁启超的“文学革命”[D];吉林大学;2008年

2 邵引娣;梁启超女性教育思想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3 梁明玉;梁启超小说理论的东学背景[D];苏州大学;2006年

4 刘月玲;试论康有为孔教思想与实践[D];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

5 李雪松;谭嗣同与梁启超佛学思想之比较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4年

6 廖华;梁启超小说理论价值探究[D];广西民族大学;2009年

7 普进;梁启超:近代报刊与民主启蒙[D];武汉大学;2005年

8 史莉琴;梁启超女学思想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9 万红;梁启超宪政思想演进之探究[D];河南大学;2008年

10 李进忠;解读《大同书》中的人本主义意蕴[D];西北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64122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164122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806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