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宗教论文 >

佛教教义与思想治疗

发布时间:2018-03-22 07:02

  本文选题:佛教教义 切入点:隋唐佛教 出处:《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13年03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哲学是关于人的智慧的学问,虽然它是思辨性的学术活动,但如果离开对人的现实关怀,哲学的存在往往会受到质疑。当代哲学中,现象学、存在主义、神秘主义、分析哲学和科学哲学等都十分关注人的生存状态和精神健康,它们都反映出当代哲学对传统哲学的重大转向。更有上世纪80年代在西方兴起的哲学践行运动,其倡导者针对现代人的道德两难、理智与情感冲突、生命意义丧失等问题,用哲学的工具和方法解决人们日常生活的困惑,在社会上引发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受其影响,南京大学现代逻辑与逻辑应用研究所思想分析实践小组在2012年下半年进行了十几次这样的活动,本期笔谈的四组文章从不同层面和角度揭示哲学践行关涉的方方面面。其中狭义的包括利用分析哲学中现代逻辑的工具和价值中立的原则;存在主义中焦虑感的确认。广义的包括将常人方法论引入科学实验的哲学践行活动;佛教教义演化对人思维和价值观的影响等。他们的论述让人们重新确立并评价哲学在当代社会生活和实践中的重大意义。
[Abstract]:Philosophy is the knowledge of human wisdom. Although it is a speculative academic activity, the existence of philosophy is often questioned if it is not concerned about the reality of human beings. In contemporary philosophy, phenomenology, existentialism, mysticism, Both analytical philosophy and philosophy of science pay close attention to the living state and spiritual health of human beings, which reflect the great turn of contemporary philosophy towards traditional philosophy, and the practice movement of philosophy that rose in the West in the 1980s. In view of the moral dilemma of modern people, the conflict between reason and emotion, the loss of life meaning and so on, its advocates use philosophical tools and methods to solve the puzzles of people's daily life, which has aroused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and attention in the society. In the second half of 2012, the ideological Analysis practice Group of the Institute of Modern Logic and Logic Application of Nanjing University conducted more than a dozen such activities. The four groups of articles in this issue reveal all aspects of philosophical practice from different levels and angles, including in a narrow sense the use of tools of modern logic in analytical philosophy and the principle of value neutrality; The confirmation of anxiety in existentialism. In a broad sense, it includes the philosophical practice of introducing the methodology of ordinary people into scientific experiments; The influence of the evolution of Buddhist doctrine on people's thinking and values, etc. Their exposition makes people re-establish and evaluate the great significance of philosophy in contemporary social life and practice.
【作者单位】: 南京大学哲学系;
【分类号】:B948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向平;中国佛教传统的现代转换及其意义二题[J];佛学研究;1995年00期

2 任继春;;禅宗的宗教意义[J];中国宗教;2006年02期

3 郑旭升;;鎏金铜蹀躞十事[J];今日民航;2009年11期

4 肖永明;;近现代中国佛教的思想深度[J];法音;2008年09期

5 江亦丽;;莲花与佛教[J];法音;1985年01期

6 郭继步;;中国佛教代表团访泰简记[J];法音;1987年04期

7 许嘉璐;;禅宗——中外文化相融的范例(上)[J];文史知识;2006年07期

8 李子捷;;法藏的唯识观——以阿赖耶识和如来藏为中心[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9 三宝;;三宝殿是什么地方[J];人才资源开发;2011年07期

10 孙佩兰;苏绣与佛教文化[J];丝绸;1993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迭格芬·弗罗斯达尔;周武;;分析哲学:是什么以及为什么应当从事[A];时代与思潮(7)——20世纪末的文化审视[C];2000年

2 刘成有;;中国佛教哲学的系统诠释——方立天先生《中国佛教哲学要义》简介[A];宗教与民族(第贰辑)[C];2003年

3 业露华;;佛教与中国民俗[A];时代与思潮(4)——文化传统寻绎[C];1990年

4 邵景元;丁文富;;“一国两制”构想是当代哲学思辨的巨大成果[A];百年沧桑论香港——江苏省暨南京市各界举行庆祝香港回归祖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7年

5 周荫祖;;论“一国两制”构想与当代哲学思维的关系[A];百年沧桑论香港——江苏省暨南京市各界举行庆祝香港回归祖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7年

6 李四龙;;论中国佛教的民族融合功能[A];全球化下的佛教与民族——第三届两岸四地佛教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7 霍旭初;;赵朴初先生《佛教画藏系列丛书总序》释读——纪念赵朴老诞辰100周年[A];龟兹学研究(第三辑)[C];2008年

8 魏常海;;中国佛教密教与日本真言宗[A];诠释与建构——汤一介先生75周年华诞暨从教50周年纪念文集[C];2001年

9 向红笳;;藏传佛教在北美的传播[A];多元视野中的中外关系史研究——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第六届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5年

10 魏德东;;当代中国佛教的保守与开放[A];全球化下的佛教与民族——第三届两岸四地佛教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白正梅;念佛不忘救国[N];中国民族报;2005年

2 学诚;中国佛教的文化建设[N];人民政协报;2003年

3 本报记者 林娟;“促进闽台佛教文化交流我责无旁贷”[N];福建日报;2006年

4 见习记者 丰开罡;让释迦塔走向世界[N];朔州日报;2008年

5 ;创作学术精品 推动文化传承[N];光明日报;2011年

6 权生红;中国佛教名寺——法泉寺(上)[N];白银日报;2005年

7 记者崔士鑫;李瑞环会见中国佛教协会全国代表会议代表[N];人民日报;2002年

8 张世辉;释迦塔与中国佛教研讨会在晋举行[N];中国民族报;2008年

9 魏德东;中国宗教的现状与未来[N];中国民族报;2010年

10 林定忠 李光武;贫困生资助与人本化关爱[N];中国教育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广良;太虚唯识学思想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2 孙幸连;圆测与窥基唯识思想比较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3 罗同兵;太虚对中国佛教现代化道路的抉择[D];四川大学;2002年

4 彭肜;中国佛教艺术研究[D];四川大学;2002年

5 徐东来;唯识学“转识成智”理论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6 肖晖;中国经济制度变迁中的民有经济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4年

7 王永会;中国佛教僧团发展及其管理研究[D];四川大学;2001年

8 刘朝霞;早期天台学对唯识古学的吸收与抉择[D];四川大学;2005年

9 李琼;保罗·奥斯特的追寻:在黑暗中寻找自己的位置[D];厦门大学;2009年

10 陈连丰;艾丽丝·默多克哲理小说中的萨特存在主义思想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卫林;荒诞与异化:哈金《等待》和《自由生活》的存在主义主题探析[D];广东商学院;2011年

2 吴正锋;沈从文:存在的危机与生命的超越[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3 张波;存在主义人生哲学透析[D];延边大学;2004年

4 翁姗姗;《你好,,忧愁》中的存在主义思想[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5 李恩宁;论《还乡》中主要人物克林和游苔莎的存在主义特征[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6 何小溪;论方方小说的存在主义意识[D];武汉大学;2005年

7 许宁;论隋唐佛教中的圆融思维[D];云南师范大学;2000年

8 龚梅;“愤怒的青年”派的创作思想之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9 张纯;在矛盾中重生[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10 邢雅范;山不过来,我就过去[D];吉林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64754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164754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226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