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基督宗教报刊的创办与发展——以海洋亚洲为视域
本文选题:海洋亚洲 切入点:报刊媒体 出处:《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0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传教士创办的报刊是基督宗教在近代中国和亚洲传播的重要媒介。近代以来,基督宗教报刊沿着海洋逐渐在亚洲不同国家或地区出现,并以沿海城市为中心,形成了网络化的发展模式。其方向大致是从东南亚一带延伸扩展至澳门、香港乃至中国本土的广州,再北上上海、天津,并以海洋中国为基地向内陆和周边地区辐射。虽然这些基督宗教报刊出自西方传教士,但对海洋亚洲某些国家或地区的涉入却无法超越固有秩序,这便要求基督宗教报刊及其创办人在书写和言说的过程中充分尊重中国以及海洋亚洲国家或地区的主体性。首先,这些基督宗教报刊不仅仅是对中国以及海洋亚洲国家或地区的传统文化进行批判,而且是以互动的方式探寻当地人对于基督宗教、西方文明及其价值观的接受途径及其效果。其次,来自西方的传教士们放弃了以讲经传道为主的宣教策略,转而关注中国和海洋亚洲国家或地区的时局动向,将基督宗教塑造成社会变革的推动力。上述做法也使基督宗教赢得了包括中国在内的海洋亚洲国家或地区先进知识分子的好感。一方面,他们通过阅读报刊等从基督宗教中找寻救人、救国、救世的真理;另一方面,他们还将这些基督宗教报刊当作自身赖以生存的舆论平台。他们不但演绎了独特的家国情怀,还在与基督宗教的对话中充分伸张了本民族文化的主体性。这在客观上加快了基督宗教报刊与海洋亚洲国家或地区文化的融合。基督宗教报刊在海洋亚洲的传播既是基督宗教在世界扩散的重要动力,也产生了深远的社会影响。更重要的是,它们不同程度地改变着中国和海洋亚洲国家或地区各界人士理解和接受基督宗教与西方文明的方式,还成为现代文明的成长要素。
[Abstract]:The newspaper founded by missionaries is an important medium for the spread of Christian religion in modern China and Asia. Since modern times, Christian newspapers and periodicals have gradually appeared along the sea in different countries or regions of Asia, with coastal cities as the center. It has formed a network development model. Its direction is roughly extending from Southeast Asia to Macao, Hong Kong and even Guangzhou, mainland China, and then northward to Shanghai and Tianjin. And radiate inland and surrounding areas on the basis of maritime China. Although these Christian religious newspapers and periodicals came from Western missionaries, their involvement in certain countries or regions in the oceans of Asia was unable to transcend the inherent order. This requires the Christian religious press and its founders to fully respect the subjectivity of China and the maritime Asian countries or regions in the process of writing and speaking. These Christian newspapers are not only criticizing the traditional cultures of China and the countries or regions of Asia, but also exploring the local people's views on Christian religion in an interactive way. Secondly, missionaries from the West gave up the preaching strategy of preaching and paid attention to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China and the Asian countries or regions in the ocean. Portraying Christian religion as a driving force for social change. The above practice has also won the favor of advanced intellectuals in maritime Asian countries or regions, including China. On the one hand, They seek the truth of saving lives, saving the nation and saving the world through reading newspapers and newspapers. On the other hand, they regard these Christian religious newspapers as a platform of public opinion on which they depend for their survival. They not only deduce their unique feelings of family and country, In the dialogue with the Christian religion, the subjectivity of the national culture has been fully upheld. This has objectively accelerated the integration of the Christian religious press with the cultures of the Asian countries or regions of the sea. The dissemination of the Christian religious press in the ocean Asia. As an important driving force for the spread of Christian religion in the world, More importantly, they have changed the way people in China and the Asian countries or regions understand and accept Christian religion and Western civilization, and become the growth elements of modern civilization.
【作者单位】: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
【基金】:2009年南开大学亚洲研究中心课题《海洋亚洲:近代基督宗教发展的历史省思——以澳门、香港、广州、宁波、上海、天津为中心的考察》成果之一
【分类号】:B978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李长莉;海洋亚洲:网络化的地域史[J];读书;2002年07期
2 王立新;;美国传教士对中国文化态度的演变(1830—1932)[J];历史研究;2012年02期
3 周伟嘉;海洋日本论的政治化思潮及其评析[J];日本学刊;2001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何泉;吕小辉;索朗白姆;;“地方神”文化影响下的藏族聚落[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1年03期
2 寇国庆;萨义德论知识分子[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3 华泉坤,张浩;《暴风雨》——莎士比亚后殖民解读的一个个案[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5期
4 陈兵;牛振宇;;《金银岛》:西方人的“东方幻象”[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5 潘学权,王家明;文学翻译与“东方形象”[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5期
6 陈友良;;留英学生与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太平洋》杂志为中心[J];安徽史学;2006年02期
7 吴元康;;胡适致章希吕两通书札系年辨误[J];安徽史学;2012年03期
8 陈丽慧;美国梦——评彼得·凯里的短篇小说《美国梦》[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年04期
9 温育仙;;后殖民语境下的翻译策略研究——兼谈霍译《红楼梦》的翻译策略选择[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10 杨珊;;评《河湾》的叙事艺术[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金璐;;不完全的解构:黄哲伦《蝴蝶君》中的文化误读[A];首届海峡两岸外语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于翠玲;;媒介演变与文化传播的独特景观——中国编辑出版史的认识价值[A];中国编辑研究(2007)[C];2007年
3 杨朋;;试论美国电影中华人女性形象的文化属性[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一辑)[C];2007年
4 杨倩倩;;掀开毛姆的“彩色面纱”——《彩色的面纱》的东方主义解读[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六辑)[C];2010年
5 何玮薇;;2001年-2008年法国《观点》杂志旅游专栏分析——法国人想象中的中国[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6 王文煜;;浅析《失落》中移民文化身份的重构[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7 曾惟民;;《停滞的帝国——两个世界的撞击》中的中国形象[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8 杨子;;身体、空间与认同——梅兰芳访美演出的价值向度与现实启示[A];中国传媒大学第三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9 潘世杰;;回族饮食文化禁忌理念解读[A];中国回商文化(第二辑)[C];2009年
10 陈申如;;梁发述论[A];近代中国(第十辑)[C];200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瑛;中国话语权生产机制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付明端;从伤痛到弥合[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张雪艳;中国当代汉族作家的“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刘珊珊;新民·新知·新文化:《新民丛报》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5 王汉熙;面向科学出版的科学信息本体结构及其生成与发布机制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6 杨席珍;资本主义扩张路径下的殖民传播[D];浙江大学;2010年
7 黄伟;高乐待与中国[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8 张梅;另一种现代性诉求[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王志彬;当代台湾少数民族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徐萍;从晚清至民初:媒介环境中的文学变革[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路莹;洋教习与晚清新式学堂的建立[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李湘;论虹影小说的河流意象[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3 任文娇;浅探我国省级党报体育新闻求新之路[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孙笑晨;白色阴影下的回归—小说《黎明之屋》的后殖民解读[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李昆励;论洪仁s曅挛潘枷隱D];湘潭大学;2010年
6 陈平焰;美国华裔生存状态的多维度透视[D];湘潭大学;2010年
7 张家惠;国民政府时期青岛慈善事业研究(1929-1937)[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8 张颖;跨越与再现[D];天津理工大学;2009年
9 颜培;跨文化书写[D];江南大学;2010年
10 梁玉峰;恽逸群的新闻实践与新闻思想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罗志田;传教士与近代中西文化竞争[J];历史研究;1996年06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林;;“基督宗教与社会转型”学术研讨会综述[J];世界宗教研究;2009年01期
2 曹剑波;;基督宗教的敬畏观[J];中国宗教;2009年05期
3 刘元仁!主教;谈自办教会[J];中国天主教;2000年05期
4 ;近期学术会议动态[J];世界宗教文化;2001年04期
5 高媛;“世俗化处境中的基督宗教”学术研讨会述要[J];国外社会科学;2003年02期
6 刘光耀,范宗昌;悲剧性解释的逻辑与基督宗教思想[J];襄樊学院学报;2003年06期
7 刘家峰;全球化还是地域化——读《下一个基督王国:基督宗教全球化的来临》[J];宗教学研究;2004年04期
8 唐晓峰;;“基督宗教与跨文化对话”学术研讨会综述[J];世界宗教研究;2006年01期
9 杨华明;;“基督宗教与和谐社会”学术研讨会综述[J];世界宗教研究;2007年01期
10 卓新平;世界宗教百年回眸 宗教对话的时代[J];中国宗教;2000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赖品超;;文化全球化与中国佛教对现代科学及基督宗教的回应[A];全球化下的佛教与民族——第三届两岸四地佛教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2 陈建明;;中国基督宗教如何面向新世纪[A];当代中国民族宗教问题研究(第3集)[C];2008年
3 徐龙飞;;教父时代和中世纪的基督宗教哲学问题转型探源[A];“理性、信仰与宗教”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4 李创同;王志庆;;约阿基姆的历史观与历史哲学[A];国学论衡(第五辑)[C];2009年
5 蔡金水;;公车改革的忧思——公车改革也是解决交通堵塞的重要途径[A];北京城市规划与交通——北京自然科学界和社会科学界联席会议第二次高峰论坛论文集[C];2004年
6 东方朔;;生态的道德观——儒家与基督教生态伦理的一个宏观比较[A];儒家文化与和谐社会——纪念孔子诞辰2556周年学术研讨会文集[C];2005年
7 李向平;;私人信仰与中国宪政建设——从中国宗教—信仰间的供需关系谈起[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年度主题卷)[C];2008年
8 卓新平;;民族主义、爱国主义与宗教信仰在中国[A];当代中国民族宗教问题研究(第一集)[C];2006年
9 李万春;;学术期刊编辑的若干困惑[A];首届科技出版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4年
10 胡宗渊;;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 抓好我国造纸工业的发展[A];2005年纸业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赵学义;第四届基督宗教在当代中国的社会作用及其影响学术讨论会在京举办[N];中国民族报;2008年
2 张大华;基督宗教在镇江的历史记忆[N];镇江日报;2010年
3 海宝明;历史上在华基督宗教教会的主要经济来源[N];中国民族报;2010年
4 本报记者 李玉兰 吴娜 谌强 李春利;文化:架起东西方交流的桥梁[N];光明日报;2010年
5 林立强;闽台基督宗教根叶相连·基督新教篇[N];中国民族报;2011年
6 翟志宏 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早期基督宗教神学体系建构中的希腊化因素[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7 冷夫;《圣经》:基督宗教的信仰源泉[N];中国民族报;2004年
8 内蒙古大学蒙古学学院 苏德毕力格;近代边疆地区的中西文化交流[N];中国民族报;2009年
9 宗科;“基督宗教与公民社会”学术研讨会在京召开[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5年
10 张颖;东西方交流不会被“垃圾”阻断[N];中国经营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杜忠锋;基督宗教传播与少数民族日常生活世界的建构[D];浙江大学;2012年
2 赵广军;西教知识的传播与晚清士流[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3 唐小林;现代汉语诗学与基督教[D];四川大学;2004年
4 傅敬民;文化资本视阈下的《圣经》汉译研究[D];上海大学;2009年
5 周瑾;多元文化视野中的身体[D];浙江大学;2003年
6 施乃瑜;宗教传播与化世的新范式[D];复旦大学;2008年
7 张爱辉;山东省烟台市区的基督教徒苦难观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8 徐敏;中国近代基督宗教教堂建筑考察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10年
9 张钟鑫;新加坡华人基督教研究(1819-1949)[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10 徐伟;超越与救赎:神秘主义精神气质与中国近代政治思想[D];浙江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晓光;重庆近代基督宗教慈善福利事业研究[D];云南大学;2012年
2 东e,
本文编号:164778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16477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