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宗教论文 >

藏传佛教对业果关系思想的发展:以已坏实有为中心

发布时间:2018-04-30 22:14

  本文选题:藏传佛教 + 宗喀巴 ; 参考:《中国藏学》2013年S1期


【摘要】:业与因果轮回是佛教的基本教理,佛教的各宗派在阐述业是否存在、本质为何、如何生成与消灭等等结果之间的关系问题上,都有自己一套的主张。15世纪时,藏传佛教格鲁派的创始者宗喀巴对此问题进行探讨,提出业果关系中的业是已坏实有,且将它列为是中观应成派思想的八大不共主张之一。这一主张又遭到萨迦派果然巴等人的批驳。对于宗喀巴提出已坏实有主张的辩证进程、反对的意见,以及几百年来格鲁派学者的不断驳复过程中,一方面将可认识到藏族的智慧所在,另一方面更可以了解到藏传佛教对佛教重要思想的发展深度。
[Abstract]:Karma and the samsara of cause and effect are the basic teachings of Buddhism. Each sect of Buddhism had its own set of ideas in the 15th century on the question of whether karma exists, what the nature is, how to form and eliminate the results, and so on. Zongkaba, the founder of the Gru sect of Tibetan Buddhism, discussed this problem, and put forward that the karma 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karma and fruit was actually bad, and listed it as one of the eight views on the idea of "the Middle View should be formed into School". This proposition was rejected by the Sakya faction and others. With regard to the dialectical process in which Zongkaba has put forward his bad and actual claims, his opposing views, and the continuous refutation of the Gru scholars over the past several hundred years, on the one hand, he will be able to realize where the wisdom of the Tibetan people lies. On the other hand, we can understand the development depth of Tibetan Buddhism to the important thought of Buddhism.
【作者单位】: 台湾文化大学史学系;
【分类号】:B948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陆启义;;试论宗喀巴的宗教改革[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2 周敦友;;传召法会沿改革简介[J];法音;1986年02期

3 班班多杰;周拉;;简论上师善知识与藏传佛教的关系(四)[J];法音;2008年10期

4 曹自强;;宗喀巴大师及其弟子对藏传佛教格鲁派的贡献[J];中国宗教;2006年03期

5 钟行;;论宗喀巴成功整顿藏传佛教内在原因[J];网络财富;2009年15期

6 谢佐;;一代大师的起点——青海夏琼寺与宗喀巴的少年时代[J];法音;1984年03期

7 嘎·达哇才仁;;论藏传佛教活佛等级制度[J];中国藏学;2011年S1期

8 索代;;论藏传佛教格鲁派特点[J];法音;1992年10期

9 石世梁;;近代弘扬格鲁派的两位汉族大德及其译、著简介[J];西藏研究;1993年02期

10 王力;;关于内齐托音一世的几个问题[J];世界宗教研究;2011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班班多杰;;为道、为学、为器——简论藏传佛教和藏族文化的关系[A];宗教与民族(第贰辑)[C];2003年

2 班班多杰;扎洛;周拉;孙悟湖;;近年来藏族宗教生活中出现的若干新现象[A];宗教与民族(第六辑)[C];2009年

3 邓传力;边普;;藏传佛教与拉萨城市转经道空间[A];首届中国民族聚居区建筑文化遗产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4 张亚莎;;藏传佛教“佛鹏”源流考——青藏高原Khyung图形的演变脉络[A];全球化下的佛教与民族——第三届两岸四地佛教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5 曹学文;;藏传佛教在炳灵寺发展之述评[A];炳灵寺石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6 向红笳;;藏传佛教在北美的传播[A];多元视野中的中外关系史研究——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第六届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5年

7 郎维伟;;四川康区藏传佛教觉姆现状研究[A];“西藏和其他藏区现代化道路选择”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1年

8 郎维伟;;试论康藏文化与藏传佛教的关系——为纪念任乃强先生而作[A];任乃强与康藏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C];2009年

9 陈楠;;五台山与藏传佛教[A];全球化下的佛教与民族——第三届两岸四地佛教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10 佟德富;;融十明精粹于一炉的藏文化巨著——热烈欢呼《雪域十明精粹大全》出版[A];宗教与民族(第四辑)[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广言;格西——藏传佛教教育体系的缩影[N];中国民族报;2005年

2 钱荣;青海上亿元保护藏传佛教古寺[N];西部时报;2008年

3 魏冬 西藏民族学院;宗喀巴:藏传佛教的改革家[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4 本报记者 程晓红;西藏人民的共同心愿[N];西藏日报;2009年

5 石山;藏传佛教传统的格西学位制度[N];中国民族报;2005年

6 石山;“佛教领袖”为何屡屡犯戒背祖?[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7年

7 马勇邋李显华;青海塔尔寺特大文物盗窃案告破[N];人民日报;2008年

8 魏武;11名学僧获授藏传佛教“拓然巴”高级学衔[N];中国民族报;2009年

9 西藏大学 许广智;达赖就是想把藏传佛教引向歧途[N];西藏日报;2008年

10 王慧斌邋李春瑜;国家投入上亿元保护青海藏传佛教古寺[N];中国税务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高泽祯;道次第蠡测[D];四川大学;2005年

2 何杰峰;藏传佛教判教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3 项庆扎西;藏传佛教后弘之下路弘法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3年

4 朱普选;青海藏传佛教历史文化地理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6年

5 董知珍;7-18世纪西域与西藏佛教交流研究[D];兰州大学;2012年

6 王开队;康区藏传佛教历史地理研究(公元8世纪~1949年)[D];暨南大学;2009年

7 刀吉仁青;藏传佛教文献中的佛性论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8 牛宏;《章嘉宗义》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9 赵改萍;元明时期藏传佛教在内地的发展及影响[D];四川大学;2007年

10 王献军;西藏政教合一制研究[D];南京大学;199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德却卓玛;试论宗喀巴大师对格鲁派寺院教育的贡献[D];中央民族大学;2008年

2 徐东明;宗喀巴中观哲学思想研究[D];西藏民族学院;2008年

3 高琳;藏传佛教在新疆的兴起和演变及其对社会的影响[D];新疆大学;2009年

4 陆启义;藏传佛教格鲁派的哲学思想研究[D];湘潭大学;2007年

5 严永孝;甘南藏区藏传佛教的寺院文化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07年

6 喻长海;宗喀巴与吉藏的中观思想比较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09年

7 万玛才旦;藏传佛教格鲁派宗教法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8 翟建红;十六至十八世纪蒙古族势力在华热藏区的活动[D];西北师范大学;2009年

9 包桂英;宗喀巴《菩提道次第广论》思想体系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1年

10 周璐;宗喀巴的宗教整顿及其戒学思想[D];吉林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82645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182645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20e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