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宗教论文 >

论桑浦寺的兴衰及藏传佛教辩论制度的形成

发布时间:2018-05-07 12:10

  本文选题:桑浦寺 + 辩经制度 ; 参考:《西藏大学》2011年硕士论文


【摘要】:桑浦寺位于拉萨市堆龙德庆县桑达乡境内,由阿底峡的弟子俄勒必西绕建于藏传佛教后弘期。桑浦寺在藏传佛教历史上产生过重大的影响,在一段时期,它成为藏传佛教文化的中心,不同派别的高僧学者都不远千里前往桑浦寺进一步深造佛学知识。最重要的是,桑浦寺在藏传佛教因明学的开创和传播中具有独特地位,并且把它推向了更高的层次。现今藏传佛教个寺院所采取的辩论方式就源自桑浦寺。 辩经是藏传佛教教学方法中相当独特的一环,在藏传佛教中若想成为佛学家,必须具备善讲、雄辩、著书三个条件,所以在寺院修习的过程中,辩论是必修之课。辩经有一定的原则和逻辑,而不是愤怒之下的争执。它要求辩论双方语言流畅,简明扼要,深入浅出,言之有据,符合逻辑,从而通过反复辩论,达到深刻理解佛教玄妙义理的目的,增进思辨,精进学修,通达显乘,融会贯通等意义。要想研究和探讨藏传佛教的辩经制度,就必须要研究桑浦寺的兴衰过程及原因。调查和研究藏传佛教历史中重要的寺院有助于我们对藏族文化和历史的认识和理解。这对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也有直接或间接的作用。然而,目前国内有关桑浦寺的研究成果寥寥无几,因此,桑浦寺的研究状况与其在藏传佛教中的地位极其不符。文章通过详实的文献资料,始终贯彻辩证唯物史观与实事求是的治学态度和治学方法,以桑浦寺在藏传佛教发展史上的兴衰为主线,通过研究寺院历史发展的特点,对它的兴衰过程和原因,以及对藏传佛教辩经制度的开创和发展过程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本文除了前言和后记外,主要分四章,其具体内容如下: 第一章:阿底峡进藏传授佛教教理,在他的影响和指引下其弟子俄勒必西绕建立桑浦寺,对后来藏传佛教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章:桑浦寺的旺盛时期。俄罗丹西绕传承和发扬藏传佛教的辩经制度,在此基础上他的弟子及再传弟子把藏传佛教的辩经制度引入规范化。 第三章:桑浦寺的衰亡过程。通过详实的文献资料,研究和探讨了它的衰亡过程及原因。 第四章:桑浦寺对藏族文化的贡献。
[Abstract]:Sanpu Temple is located in Sandaxiang , in the city of Lhasa , and is built in Tibetan Buddhism in the late stage of Tibetan Buddhism . During a period of time , it became the center of Tibetan Buddhism culture . In a period of time , it became the center of Tibetan Buddhism culture .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is that Sanpu temple has a unique position in the creation and dissemination of Tibetan Buddhism , and pushed it to a higher level . The debate of Tibetan Buddhism temple is originated from Sanpu Temple .

It is necessary to study and discuss the process and reasons of Tibetan culture and history . It is necessary to study and discuss the process and reasons of Tibetan culture and history .

In addition to the preface and the postscript , this article is divided into four chapters , the concrete contents of which are as follows :

In the first chapter , the Buddhism doctrine is taught at the Xia ' s Gorge . Under his influence and guidance , his disciples , Russian Federation of Russian Federation , will set up Sanpu Temple , which lays a solid foundation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ibetan Buddhism .

Chapter 2 : The flourishing period of Sanpu Temple . On this basis , his disciples and his disciples transferred the Tibetan Buddhism into the normalization .

Chapter Three : The decay process of Sanpu Temple . Through detailed literature , the process and cause of its decay are studied and discussed .

Chapter Four : Contribution of Sanpu Temple to Tibetan Culture .

【学位授予单位】:西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B948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黄春和;;最具象征意义的密修本尊像[J];收藏家;2001年09期

2 贾一心;;热贡藏传佛教艺术摭谈[J];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3 平措卓玛;;藏传佛教的传承制度[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4 于小成;吴承敏;;藏传佛教与民族团结——从承德外八庙的建筑看它的历史作用[J];承德职业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5 才吾加甫;;元明时期的新疆藏传佛教[J];西域研究;2007年03期

6 才让;;藏传佛教慈悲伦理与生态保护[J];西北民族研究;2007年04期

7 本刊评论员;;活佛转世岂能随心所欲?[J];中国西藏(中文版);2008年01期

8 吕虹;;藏传佛教的社会影响[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年06期

9 ;班禅额尔德尼·确吉杰布副会长的发言[J];法音;2010年02期

10 刘积顺;;广惠寺的沧桑历史[J];中国土族;2010年S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邓传力;边普;;藏传佛教与拉萨城市转经道空间[A];首届中国民族聚居区建筑文化遗产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2 张亚莎;;藏传佛教“佛鹏”源流考——青藏高原Khyung图形的演变脉络[A];全球化下的佛教与民族——第三届两岸四地佛教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3 曹学文;;藏传佛教在炳灵寺发展之述评[A];炳灵寺石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4 班班多杰;扎洛;周拉;孙悟湖;;近年来藏族宗教生活中出现的若干新现象[A];宗教与民族(第六辑)[C];2009年

5 向红笳;;藏传佛教在北美的传播[A];多元视野中的中外关系史研究——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第六届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5年

6 郎维伟;;四川康区藏传佛教觉姆现状研究[A];“西藏和其他藏区现代化道路选择”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1年

7 郎维伟;;试论康藏文化与藏传佛教的关系——为纪念任乃强先生而作[A];任乃强与康藏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C];2009年

8 班班多杰;;为道、为学、为器——简论藏传佛教和藏族文化的关系[A];宗教与民族(第贰辑)[C];2003年

9 才让;;当代藏传佛教的社会影响及发展特征[A];宗教与民族(第四辑)[C];2006年

10 沈桂萍;;藏传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历史考察[A];当代中国民族宗教问题研究(第3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吴健礼;漫话古代汉传佛教与藏传佛教的联系[N];西藏日报;2006年

2 记者 苏琳;第四届藏传佛教高级学衔授予活动在京举行[N];经济日报;2008年

3 本报记者 王辉;一场智慧的较量[N];中国民族报;2005年

4 记者 张倩 实习生 张春霞;甘肃省藏传佛教界人士座谈会举行[N];甘肃日报;2006年

5 吴健礼;漫话古代汉传佛教与藏传佛教的联系[N];西藏日报;2006年

6 记者 木佳;刘延东会见藏传佛教高僧高级学衔获得者[N];中华工商时报;2006年

7 本报记者 李银发;佛学院里书声琅琅[N];云南日报;2009年

8 石山;藏传佛教的历史性变革[N];中国民族报;2004年

9 班班多杰 孙悟湖;藏传佛教对藏、蒙古等民族文化生活的影响[N];中国民族报;2002年

10 吴健礼;漫话古代汉传佛教与藏传佛教的联系[N];西藏日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鹏举;内蒙古地域藏传佛教建筑形态研究[D];天津大学;2011年

2 项庆扎西;藏传佛教后弘之下路弘法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3年

3 董知珍;7-18世纪西域与西藏佛教交流研究[D];兰州大学;2012年

4 刀吉仁青;藏传佛教文献中的佛性论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5 何杰峰;藏传佛教判教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6 扎西卓玛;藏传佛教佛经翻译史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7 白玛措;莲花生信仰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8 乌云;清至民国时期土默特地区藏传佛教若干问题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0年

9 端智;安多曼巴扎仓研究[D];兰州大学;2013年

10 高泽祯;道次第蠡测[D];四川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俄日尖参;论桑浦寺的兴衰及藏传佛教辩论制度的形成[D];西藏大学;2011年

2 吉仁尼格;藏传佛教在蒙古地区世俗化的探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7年

3 蔡晓菁;藏族格言诗哲理新探[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4 高琳;藏传佛教在新疆的兴起和演变及其对社会的影响[D];新疆大学;2009年

5 曹英;藏传佛教对藏民族习惯法的影响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9年

6 陆启义;藏传佛教格鲁派的哲学思想研究[D];湘潭大学;2007年

7 李冰洁;藏传佛教在藏族题材电影中的文化意义[D];西北民族大学;2009年

8 白丽娜;论章嘉·若必多吉对藏汉文化交流的贡献[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9 严永孝;甘南藏区藏传佛教的寺院文化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07年

10 章熙;试论唐卡《八思巴画传》的图像教化方式[D];上海戏剧学院;2008年



本文编号:185686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185686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fa8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