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赖耶识与如来藏关系辨析
本文选题:阿赖耶识 + 如来藏 ; 参考:《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年11期
【摘要】:关于阿赖耶识与如来藏关系的探讨是理解唯识思想与如来藏思想的重要一环,在不同的思想背景下,阿赖耶识与如来藏这两个概念的定义与使用是不同的,本文分析了以唯识主导和以如来藏主导之下的不同的义理建构模式,并认为,义理侧重之不同源于各部经典对于修行的指导作用不同。
[Abstract]:The discussion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lisi and Tathagata is an important link in understanding the only thought and the Tathagata thought. Under different ideological backgrounds, the definitions and uses of the two concepts are differen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different construction models of righteousness and principle under the guidance of knowledge and Tathagata, and holds that the different emphasis on righteousness and theory originates from the different guiding roles of the scriptures on spiritual practice.
【作者单位】: 黑龙江大学哲学学院;
【分类号】:B948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姚彬彬;;本觉与本寂——吕o傁壬撵谘芯縖J];法音;2008年08期
2 王静磊;;近十年国内唯识学研究综述[J];五台山研究;2009年03期
3 周贵华;;“批判佛教”的佛教批判与社会文化批判[J];学术月刊;2007年06期
4 唐忠毛;;现代性背景下的诠释差异与交流困境——以“批判佛教”为例[J];学术月刊;2010年02期
5 袁宏禹;刘正平;;批判、回归与革新——吕o傡в胛ㄊ堆Ч叵笛芯康乃嘉蚨萚J];宗教学研究;2011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刘续腾;华严宗教理思想的形成[D];复旦大学;2011年
2 张利文;《成唯识论》识变问题研究[D];苏州大学;2011年
3 苏荟敏;石涛《画语录》美学思想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4 张云江;大乘佛学的融摄与超越[D];中国人民大学;2008年
5 孙业成;法藏圆融之“理”研究[D];苏州大学;2009年
6 高虹;佛教信仰在当代社会的实践方式[D];上海大学;2010年
7 李志军;疏离与圆融[D];武汉大学;2011年
8 杨志飞;赞宁《宋高僧传》研究[D];浙江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王荣益;禅宗发展的唯识学背景研究[D];四川省社会科学院;2008年
2 张韶宇;《大乘起信论》研究[D];河北大学;2008年
3 袁宏禹;王恩洋唯识学思想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07年
4 边晓龙;《大乘起信论》如来藏思想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5 郑宏颖;试析李翱《复性书》之“性”的来源[D];兰州大学;2010年
6 雒少锋;《楞伽经》如来藏藏识探析[D];南京大学;2012年
7 茅宇凡;“唯识”理论中的“名言”问题初探[D];复旦大学;2012年
8 董宁;《大乘起信论》心性思想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3年
9 张永梅;契嵩心性论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3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子捷;;法藏的唯识观——以阿赖耶识和如来藏为中心[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2 吴可为;;阿赖耶识、真如空性与如来藏心——大乘唯识学与如来藏思想辨微[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3 牛宏;《大乘密严经》中的“阿赖耶识”说[J];宗教学研究;2004年04期
4 石吉岩;;法藏的思想变迁及元晓的影响[J];西北民族论丛;2007年00期
5 张志强;初唐佛性诤辩研究——以窥基、慧沼与法宝之辩为中心[J];中国哲学史;2002年04期
6 周贵华;起信与唯识(上)[J];法音;2001年10期
7 林建曾;基督教与佛教在华关系的发展变化[J];贵州文史丛刊;2003年02期
8 周贵华;瑜伽行派唯识学之结构——再谈无为依与有为依唯识学的区分[J];中国哲学史;2004年04期
9 周贵华;;无为依唯识学在印度的发展[J];法音;2005年12期
10 李清凌;藏传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学愚;;佛学模式转换:“无我”与“如来藏”[A];全球化下的佛教与民族——第三届两岸四地佛教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2 唐思鹏;;佛教的生死观[A];《国学论衡》(第四辑)[C];2007年
3 彭彦琴;张志芳;;“心王”与“禅定”:佛教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方法[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4 陈兵;;有关生死之超常现象的科学解释及佛法解释[A];佛教生死哲学与生命科学学术研讨会(论文专辑)[C];2009年
5 月澄;;“真唯识量”是典型的共比量[A];因明研究[C];1990年
6 姚卫群;;奥义书与大乘佛教中相关思想比较[A];北京论坛(2007)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人类文明的多元发展模式:“爱智和宏道:人文奥运的哲学基础”哲学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下)[C];2007年
7 程群;;“随自意三昧”及其当代意义[A];第二届中国南北哲学论坛暨“哲学的当代意义”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8 蔡明田;;佛教的生死观[A];佛教生死哲学与生命科学学术研讨会(论文专辑)[C];2009年
9 罗p,
本文编号:186044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18604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