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宗教论文 >

当代维吾尔乡村巴合西研究

发布时间:2018-05-15 03:23

  本文选题:维吾尔 + 萨满教 ; 参考:《中央民族大学》2016年硕士论文


【摘要】:萨满教是一种古老的多种神灵崇拜的原始宗教而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宗教。萨满教的基本观点是相信一切事物都有灵魂,相信神与鬼的存在,认为人间与大自然的变化都是由神和鬼造成的。维吾尔族的宗教信仰几经变化,但是任何宗教进入维吾尔社会后都没有能将萨满教从维吾尔族人的社会和精神生活中完完全全的清除出去。更具有特色的是,伊斯兰教进入维吾尔社会后,经过长久的斗争和磨合,逐渐地与萨满教有了相交融的地方,形成了一种独具特色的维吾尔信仰体系。一神崇拜信仰唯一真主安拉的、坚决反对偶像崇拜的伊斯兰教与自然崇拜、多神崇拜的原始的萨满教走到了一起,这不能不说是世界上文化变迁中非常有特色的一种现象,因为二者原本是完全对立的精神世界。在维吾尔族社会中,维吾尔萨满主要存在于维吾尔族乡村社会中,在维吾尔社会中称为巴合西,维吾尔族乡村巴合西的存在方式主要是以治病存在的,巴合西通过为村民病人驱邪治病从而对民间社会提供服务,对民间社会有一定意义。本文从巴合西治病的角度入手,对吐鲁番地区巴合西的疾病治疗个案进行考察,考察其治病仪式,主要是想尝试在宗教人类学和医学人类学基础上通过对一个典型维吾尔乡村社区巴合西的生存现状来描述当代维吾尔社会人们的宗教生活,讨论民间巴合西的生存土壤、巴合西如何与维吾尔社会发生互动并且能够得以生存的理由,从而据此回答对于作为信仰伊斯兰教的维吾尔族来说,伊斯兰教与其作为民间信仰的萨满教如何实现共存,在面临社会与文化变迁,作为民间信仰的萨满教和作为世界宗教的伊斯兰教如何做出调试与适应的,结果与前景如何。本文第一章绪论主要介绍了相关研究成果以及巴合西的含义和存在基础,巴合西用与伊斯兰教灵魂观相融合了的独特的灵魂及鬼怪的观念去向患者解释疾病的来源,治病仪式均以安拉的名义来进行,仪式中的一些咒语则是《古兰经》中的经文,因此乡村地区的百姓很容易就接受和认同了,因此在乡村地区为维吾尔族治病的巴合西普遍存在,这也是巴合西存在的基础。第二章主要介绍了选题意义、选点依据和研究方法。本文第三章主要是详细地介绍了巴合西治病仪式的整个过程,按照巴合西治病方式分类介绍。第四章主要对巴合西治病仪式进行了分析,对仪式中的数字、颜色、物品、法器等进行了其象征意义的分析,接着用特纳提出的阈限概念对仪式过程进行了分析,最后讨论了巴合西治病仪式的作用。第五章主要讨论了社会对巴合西的认知,包括巴合西自我认知、患者对巴合西的认知、宗教人士对巴合西的看法、社会对巴合西的看法等。第六章讨论巴合西存在的社会功能及前景。巴合西治病过程不单纯是生理性调整,也是文化再造过程的社会现实反映,这反映了新疆维吾尔民间文化的能动过程的一个侧面。虽然巴合西治病只存在于乡村地区,但也是一种传统文化的维系与延续,虽然宗教人士对巴合西治病是持反对的态度,认为是违背伊斯兰教的,但萨满文化却已经渗透在了维吾尔人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已经成为了维吾尔文化的一部分。萨满文化的独特的适应性和弹性,维吾尔文化的多样性和包容性,使得萨满文化和巴合都不会轻易在维吾尔社会中消失。
[Abstract]:In the Uygur society , it is believed that all things have the soul , and it is believed that all things have the soul . It is believed that the existence of Muslims and ghosts is caused by gods and ghosts . In the sixth chapter , we discuss the social function and the prospect of Baracey ' s folk culture , which is not only physiological adjustment , but also the social reality of the process of cultural reconstruction , which reflects the dynamic process of Xinjiang Uygur folk culture .

【学位授予单位】:中央民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B93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马雪松;“第七届国际萨满文化学术研讨会”即将召开[J];民间文化论坛;2004年04期

2 晓俣;第七届国际萨满文化学术研讨会在长春召开[J];满语研究;2004年02期

3 张瑞生;;东北亚萨满文化产生的心理机制解析[J];满语研究;2007年02期

4 戴士权;魏迎新;;论中国北方民族早期文化的源头——萨满文化[J];长春大学学报;2010年09期

5 刘润璞;;开展萨满文化研究 服务经济社会发展[J];新长征;2011年11期

6 朱立春;;中国萨满文化研究评述[J];社会科学战线;2011年10期

7 孟祥荣;王成名;邹丽明;;试论萨满文化资源的经济功能[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04期

8 徐昌翰;;论萨满文化现象——“萨满教”非教刍议[J];学习与探索;1987年05期

9 嵩克;满—通古斯语言与萨满文化论略[J];满语研究;1996年02期

10 忠录;;对锡伯族萨满文化的调查[J];民间文学论坛;1996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姜馨;;中国北方萨满文化哲学思想透视[A];中华民族复兴与民族哲学发展研究——2013年中国少数民族哲学及社会思想史学会年会中国石油大学(华东)60周年校庆学术研讨会文集[C];2013年

2 王为华;;记录人类童年时代的心灵发展轨迹——鄂伦春萨满文化研究[A];龙江春秋——黑水文化论集之六[C];2009年

3 张碧波;;契丹族萨满文化论——中国北方民族萨满文化论之一[A];宗教与民族(第叁辑)[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张世辉;北国春城办盛会 萨满文化显魅力[N];中国民族报;2004年

2 记者 季晔 孟凌云;第七届国际萨满文化学术研讨会开幕[N];吉林日报;2004年

3 记者 孟凌云 季晔;萨满文化学术研讨会闭幕[N];吉林日报;2004年

4 吉文;北方萨满文化大型原生态展演举行[N];中国文化报;2007年

5 张洪江;萨满文化与当下的研究[N];吉林日报;2007年

6 赵利;旅游助萨满文化传承延续[N];中国旅游报;2008年

7 记者 姜培妍邋王晓宇;萨满文化遗存学术研讨会召开[N];吉林日报;2008年

8 张洪江;萨满文化的保护与传承[N];吉林日报;2009年

9 通讯员 解克兢 记者 曾毅;首个萨满文化教研机构在长春成立[N];光明日报;2010年

10 记者 高菲 实习生 史春媛;萨满文化研究论坛举行[N];吉林日报;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夏婉秋;吉林省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究[D];延边大学;2016年

2 曼菲娅·木沙江;当代维吾尔乡村巴合西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6年

3 赵艳娟;现代东北文学中的萨满文化精神阐释[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4 哈力马提·阿扎提;哈萨克族萨满文化研究[D];南京大学;2012年

5 许婷;嫩江流域少数民族装饰纹样的萨满文化元素研究[D];齐齐哈尔大学;2015年

6 常艺;萨满文化在吉林省现代旅游活动中的传承与发展[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7 林雨;萨满文化元素在动画艺术创作中的应用[D];吉林艺术学院;2012年

8 于溟洋;论内蒙古少数民族作家汉语小说中的萨满文化[D];内蒙古大学;2014年

9 田涛;科尔沁蒙古族萨满文化艺术的程式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4年

10 拱峻璇;从北方萨满文化中汲取创作启示[D];吉林艺术学院;2011年



本文编号:189076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189076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d35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