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空的佛教护国思想与实践
本文选题:不空 + 佛教护国 ; 参考:《五台山研究》2014年01期
【摘要】:唐代密宗大师不空,其思想中包含着极具密教特色的护国思想。不空的密教护国思想,融合在他的密教体系之内;通过对护国思想的实践,直接推动了唐代佛教尤其是密宗的繁荣发展。通过对不空护国经典的传译、护国思想的基本结构、护国实践的展开与基本类型以及护国思想与实践的历史影响等进行系统地梳理和分析,认为不空的佛教护国实践无论是对唐王朝政治统治的扶助,还是对佛教本身尤其是密宗的发展,以及对佛教社会化、民间化的促进,和对后世佛教护国实践的发展都有很大地历史影响。
[Abstract]:The master of tantrums in Tang Dynasty was not empty, and his thoughts included the idea of protecting the country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soteric religion. Through the practice of the thought of protecting the country, Buddhism in Tang Dynasty, especially the secret sect, had a direct impact on the prosperity and development of Buddhism in Tang Dynasty. This paper systematically analyzes the classical interpretation, the basic structure of the national protection thought, the development and the basic types of the national protection practice, and the historical influence of the national protection thought and practice. It is considered that the practice of protecting the nation by Buddhism is not only the aid of the political rule of the Tang Dynasty, but also the development of Buddhism itself, especially the secret sect, as well as the promotion of the socialization and folklore of Buddhism. And the development of later Buddhism to protect the country has a great historical impact.
【作者单位】: 西北大学佛教研究所;
【分类号】:B948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晓星;;吐蕃统治敦煌时期的密教特点与定位——吐蕃统治敦煌时期的密教研究之一[J];边疆考古研究;2006年00期
2 潘吉星;《无垢经》:中、韩学术论争的焦点[J];出版科学;2000年04期
3 李翎;海棠山摩崖造像与阜新地区清代密教特征[J];中国藏学;1999年02期
4 史金波;西夏的藏传佛教[J];中国藏学;2002年01期
5 赖天兵;;两种毗卢遮那佛造型:智拳印与最上菩提印毗卢佛造像探讨[J];中国藏学;2009年03期
6 彭建兵;;北凉时期敦煌民间杂密信仰问题考察——以北凉石塔为中心[J];敦煌学辑刊;2009年04期
7 贺世哲;石室札记——重新解读莫高窟第285窟北壁八佛[J];敦煌研究;2003年01期
8 霍巍;试析西藏东部新发现的两处早期石刻造像[J];敦煌研究;2003年05期
9 沙武田;莫高窟“天王堂”质疑[J];敦煌研究;2004年02期
10 陈明光;菩萨装施降魔印佛造像的流变——兼谈密教大日如来尊像的演变[J];敦煌研究;2004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闫爱宾;;钱弘O觥⒑捍芙逃氡嬗∷鞑糩A];建筑历史与理论第十一辑(2011年中国建筑史学学术年会论文集-兰州理工大学学报第37卷)[C];2011年
2 霍旭初;赵莉;;克孜尔石窟出土“陶祖”初步研究[A];龟兹学研究(第五辑)[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侯艳;汉译佛经之美术理论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2 王宏涛;古代域外普贤信仰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3 师敏;圆仁的入唐求法及其对日本文化的影响[D];西北大学;2011年
4 杨文法;热贡赛姆耘宗教信仰类型与功能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5 李辉;汉译佛经中的宿曜术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6 扎西卓玛;藏传佛教佛经翻译史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7 李利安;古代印度观音信仰的演变及其向中国的传播[D];西北大学;2003年
8 刘黎明;宋代民间巫术研究[D];四川大学;2002年
9 王秀林;晚唐五代诗僧群体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10 桑大鹏;三种《华严》及其经典阐释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徐英军;宋代阴司信仰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2 罗臻辉;历史文化地理视野下的清水祖师信仰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3 袁志伟;辽代华严思想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4 李永斌;悟光法师密教思想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5 关静潇;准提佛母及其信仰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6 赵永刚;佛教护国思想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7 尹航;明代内地藏传佛教民间流布考述[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8 杨玲;彻悟外化与女性崇拜[D];湖北美术学院;2010年
9 陈庆纪;幻术母题与明清通俗小说[D];辽宁师范大学;2002年
10 何洁;汉藏教理院(1932-1950)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4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冀诚;藏密曼荼罗的哲学意义[J];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02期
2 李克域;;普乐寺的建筑艺术及其密宗哲学[J];西藏研究;1984年02期
3 乔根锁;从即身成佛与顿悟成佛的差异看西藏密宗的哲学特点[J];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年02期
4 张庆有;藏密曼荼罗内涵再议[J];西藏艺术研究;1998年02期
5 张庆有;拉卜楞寺藏经楼珍藏密宗典籍总录[J];西藏艺术研究;1999年02期
6 夏广兴;方海燕;;佛顶尊胜陀罗尼信仰与唐代民俗风情[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7 高禾夫;;上、下密院历史沿革及所传密宗考略[J];西藏研究;1986年03期
8 佛日;近今密宗热之反思[J];法音;1996年01期
9 林继富;藏地佛教密宗的大乐人生[J];西藏艺术研究;1998年02期
10 林继富;生命的归宿──藏地佛教密宗的丧葬观[J];西藏艺术研究;1999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熊琬;;从身体的奥秘探讨生命哲学——以禅、丹道与密为主[A];佛教生死哲学与生命科学学术研讨会(论文专辑)[C];2009年
2 刘松柏;;龟兹k芈谀欠鹪煜裼氪蟪朔鸾蘙A];龟兹学研究(第一辑)[C];2006年
3 张明远;;善化寺“五方佛”塑像的创建年代及其相关问题研究[A];2010年三晋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4 佟德富;;融十明精粹于一炉的藏文化巨著——热烈欢呼《雪域十明精粹大全》出版[A];宗教与民族(第四辑)[C];2006年
5 邓传力;边普;;藏传佛教与拉萨城市转经道空间[A];首届中国民族聚居区建筑文化遗产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6 方兰;;法尊法师思想主要特征与价值[A];全球化下的佛教与民族——第三届两岸四地佛教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包松娅;《密宗甘露精要·传世大藏经秘密部》出版座谈会暨捐赠仪式在京举行[N];人民政协报;2008年
2 记者 顾瑞珍;佛学文化工程《密宗甘露精要·传世大藏经秘密部》面世[N];人民日报;2008年
3 王悦义;《密宗甘露精要·传世大藏经秘密部》流通面世[N];中国民族报;2011年
4 魏武;佛教典籍《密宗甘露精要·传世大藏经秘密部》编纂完毕[N];人民政协报;2008年
5 王鹰;宗教所举办“人间佛教的思想与实践”学术研讨会[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5年
6 ;藏传佛教禁忌[N];中国民族报;2003年
7 毛珏梅;贵州佛教派别[N];贵州民族报;2005年
8 蒋劲松(清华大学副教授);头顶的星空与心中的佛性[N];中国图书商报;2004年
9 李砚洪邋实习生 尹琨;潭柘寺今年1700岁[N];北京日报;2007年
10 吴健礼;漫话古代汉传佛教与藏传佛教的联系[N];西藏日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王克琬;大圆满龙钦心滴前行法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2 哈磊;四念处研究[D];四川大学;2004年
3 当增扎西;藏族观音信仰文化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4 聂士全;实相与慈悲[D];复旦大学;2005年
5 何杰峰;藏传佛教判教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6 贾学锋;萨迦班智达《三律仪差别论》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巴特尔;密宗“曼荼罗”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3年
2 袁建勋;藏密坛城文化艺术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07年
3 李美英;藏传佛教本尊文化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4 陈思;《金瓶梅》与佛教[D];湖南师范大学;2013年
5 赵娜;唐玄宗时期的佛教法术现象探析[D];西北大学;2008年
6 黎晓铃;福建密教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7 刘作燕;佛教文化的价值及旅游开发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9年
8 王兰;邓隆宗教思想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9 陆启义;藏传佛教格鲁派的哲学思想研究[D];湘潭大学;2007年
10 亚玛青错;略谈玛吉拉珍及其能断派[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92983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19298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