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宗教论文 >

千真洞的变迁:槎山全真道迁佛史迹考

发布时间:2018-07-26 13:15
【摘要】:山东荣成槎山"千真洞"系由佛教窟寺千佛洞改刻而得名。史志文献资料与田野考察资料的交叉验证,可以澄清所谓千真洞系全真道士王玉阳开凿的讹传,进而揭示明代天启七年千佛洞被全真道占据并改为千真洞的历史真相。在千真洞附近发现的迁佛洞,为认识千佛洞变成千真洞的仪式过程提供了珍贵的证据。佛道之争历代不休,然而通过仪式过程实现对异教庙产的占夺,且其仪式要素能够完好存世,槎山之例尚属仅见。从区域民间信仰的心理复杂性,可以把握迁佛仪式有效性、"合法性"赖以达成的区域传统依据。"千佛洞"到"千真洞"的变迁表明,不同宗教之间对神圣空间的争夺,可以通过跨宗教的"取代仪式"来实现。这本身揭示出宗教人类学领域的新问题。
[Abstract]:Shandong Rongcheng Mountain "Thousand True Cave" is named after the Buddhist Grotto Temple Thousand Buddha Cave. The cross-verification of historical documents and field investigation data can clarify the false biography of Wang Yuyang, a Taoist Taoist of the Quan Zhen Cave, and then reveal the historical truth that Qianfo Cave was occupied by Quanzhen Tao and changed to Thousand True Cave in the seven years of the apocalypse of the Ming Dynasty. The discovery of the Buddhist Cave near the Qianzhen Cave provides valuable evidence for the ritual process of understanding the Thousand Buddha Cave into a Thousand True Cave. The controversy of Buddhism and Taoism has lasted from time to time. However, through the ritual process, the paganism temple was seized, and its ritual elements could be preserved in the world. From the psychological complexity of regional folk belief, we can grasp the validity of the ritual of moving Buddha and the regional traditional basis on which "legitimacy" is achieved. The change from "Qianfo Cave" to "Thousand True Cave" shows that the scramble for sacred space among different religions can be realized by interreligious "replacing ritual". This itself reveals new problems in the field of religious anthropology.
【作者单位】: 四川大学文化科技协同创新研发中心;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项目批准号:13&ZD078)资助
【分类号】:B929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王福明;;荣成铁槎山“千佛洞”变“千真洞”的历史之谜[J];春秋;2012年01期

2 姜生;;栖真观碑记所见沂蒙山区早期全真道[J];世界宗教研究;2006年04期

3 刘晓燕;铁槎山千真洞调查侧记[J];文物春秋;2003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剑;;方志视野下的文化考察——以明清《义乌县志》为例[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2 王英智;李晓泽;赵娜;;袁氏赠保定师专图书馆重要古籍提要[J];保定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4期

3 段世君;;秦始皇嬴政应是宝鸡凤翔人[J];宝鸡社会科学;2012年01期

4 温玉成;集安长川一号高句丽墓佛教壁画研究[J];北方文物;2001年02期

5 罗江文;赵锦华;;《韵略易通》版本考辨[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6 易惠莉;长崎贸易中的中国商人与日本汉学者[J];档案与史学;2000年06期

7 于智荣;;战国时期“雎”字人名考释[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8 袁晓春;;蓬莱发现高丽镶嵌青瓷探析[J];当代韩国;2006年01期

9 周艳;青瓷堆塑罐上的乐器、胡人和佛教音乐初探[J];东方博物;2004年03期

10 温玉成;公元1至3世纪中国的仙佛模式[J];敦煌研究;1999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袁承志;风格与象征——魏晋南北朝莲花图像研究[D];清华大学;2004年

2 邱忠鸣;北朝晚期青齐区域佛教美术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2005年

3 顾建国;张九龄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4 闫化川;妈祖信仰的起源及其在山东地区传播史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5 任思亮;明清民间宗教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6 罗英华;唐宋时期杨贵妃题材文学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7 章传政;明代茶叶科技、贸易、文化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7年

8 李和山;王先谦学术年谱[D];苏州大学;2007年

9 费泳;七世纪前汉地佛像服饰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07年

10 孙凯昕;方回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郑娟;《颜山杂记》校注及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侯春梅;王筠《教童子法》与语文教育实践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3 张平;潘德舆及其诗歌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4 王西;薛雪诗歌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5 郑美花;陈用光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栗叶;罗伯聃与《华英说部撮要》[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王颖;边连宝《杜律启蒙》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8 阳艳华;克孜尔石窟186窟壁画艺术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10年

9 魏海霞;天水麦积山石窟研究综述[D];西北师范大学;2011年

10 李阳;许乃z@与瑞芍轩诗钞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沈从文;;封面说明[J];历史教学;1954年10期

2 王子栻;;新疆赫色尔千佛洞的动物画[J];文物;1955年06期

3 柳洪亮;;柏孜柯里克新发现的《杨公重修寺院碑》[J];敦煌研究;1987年01期

4 周维平;东千佛洞石窟述论[J];社科纵横;1996年03期

5 郑庆春;王进;;山西隰县七里脚千佛洞石窟调查[J];文物;1998年09期

6 许文胜;;乡宁县营里千佛洞石窟调查简报[J];文物世界;2009年02期

7 ;克孜尔千佛洞 鸠摩罗什升座讲经[J];新疆画报;2010年07期

8 郑振铎;;前言[J];文物;1951年04期

9 郭宏,,段修业;东千佛洞壁画颜料色彩规律及壁画病害治理的研究[J];敦煌研究;1995年03期

10 西人;;石破夭惊:“中国第二敦煌”现世——新疆克孜尔千佛洞大揭秘[J];科学之友;1998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夏鼐;;漫谈敦煌千佛洞和考古学[A];常书鸿先生诞辰一百周年纪念文集[C];2004年

2 多鲁坤·阚白尔;;吐鲁番柏孜克里克千佛洞新出回鹘文书初探[A];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第二辑)[C];1993年

3 殷弘承;;多学科知识在古遗址保护中的应用——以库木吐喇石窟寺遗址为例[A];龟兹学研究(第三辑)[C];2008年

4 叶文玲;;敦煌铸就五字碑[A];常书鸿先生诞辰一百周年纪念文集[C];2004年

5 韩健立;;韩乐然与克孜尔的不解之缘[A];龟兹学研究(第三辑)[C];2008年

6 马淑芝;贾洪彪;方云;;库木吐拉千佛洞修复保护效果分析[A];第二届全国岩土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上册)[C];2006年

7 潘}\兹;;敦煌艺术简介[A];常书鸿先生诞辰一百周年纪念文集[C];2004年

8 袁国映;;新疆旅游业发展条件与对策[A];区域旅游开发研究[C];1990年

9 朱雷;;敦煌所出《唐沙州某市时价簿口马行时沽》考[A];常书鸿先生诞辰一百周年纪念文集[C];2004年

10 彭杰;;龟兹石窟保护维修的回顾与展望[A];龟兹学研究(第三辑)[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郭桂香;国际合作项目库木吐喇千佛洞、龙门石窟保护修复工程进入第二期[N];中国文物报;2005年

2 本报记者 王建国 实习记者 徐栋 特约记者 刘斌;专家“把脉”克孜尔千佛洞[N];阿克苏日报;2006年

3 通讯员 甘立新;东四县将打造渭干河景观区[N];阿克苏日报;2008年

4 本报记者 朱志升;克孜尔千佛洞保护迫在眉睫[N];阿克苏日报;2008年

5 记者金炜;吐峪沟千佛洞惨遭浩劫 [N];中华工商时报;2003年

6 牛鹏;新疆拜城上千佛洞电站获批兴建[N];中华建筑报;2004年

7 本报记者 张春海;梦圆克孜尔 守望千佛洞[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8 殷新宇邋赵晓霞;把龟兹壁画刻在葫芦上[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7年

9 程小田;千年千佛洞 艺术永不朽[N];中国矿业报;2002年

10 特约记者 刘斌;拜城龟兹葫芦雕刻轰动北京[N];阿克苏日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幨守同;W 立敦煌呡圫研究所的fB代背景

本文编号:214612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214612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888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