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文辩读”视野下道教术语英译的宗教学考察——以施舟人和傅飞岚《道藏通考》为例
[Abstract]:"the study of Taoism and Tibet" is the result of the study and interpretation of Chinese Taoist classics by Western Taoist scholars and sinologists. This debate and reading activity belongs to the dialogue between different cultural systems, and is also a dialogue between the two religions. Many channels have been built between the meaning system of Christianity and the tradition of Chinese Taoism thought. "Taoist and Tibetan examination" is destined to have the basic nature of "Scripture debate". The westernization of some Taoist terms reflects the fusion of vision in the interaction of heterogeneous cultures and to some extent the fusion of heterogeneous beliefs.
【作者单位】: 电子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西部和边疆地区项目“道教术语英译研究”(批准号:10XJA730002) 乐山师范学院科研项目“道教术语英译研究”(编号:S1050)系列成果之一
【分类号】:B958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邱清辉;浅谈度人与度己[J];中国道教;2005年03期
2 丸山宏;;欧洲的道教研究成果——《道藏通考》的完成及其意义[J];国外社会科学;2007年06期
3 谢天振;作者本意和本文本意——解释学理论与翻译研究[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00年03期
4 杨谦;;异质文化互动中的“视域融合”与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6期
5 彼得·奥克斯;汪海;;“经文辩读”:从实践到理论[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2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黄洁;;翻译中的文化渗透[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10期
2 黎志萍;;哲学解释学对译者地位的影响[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1期
3 水文雯;;论莎士比亚戏剧中的上帝母题[J];安阳工学院学报;2012年01期
4 O@化强;;公平、正义的证成及实现路径[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5 徐君英;;人连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论解构主义翻译观之“延异”[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1年01期
6 王萃萃;;求取真经是西方文论中国化的关键一步[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7 裴慧利;李俊灵;;茅盾儿童文学翻译的阐释学视角研究[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8 张万防;;翻译研究的传统思路及其思考[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9 夏文熠;;基督教文化汉译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0年07期
10 刘浩;;论鲁迅的原罪意识[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1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梁志坚;;等效原则视角下的揭示语英译——从“顾客止步”等的英译谈起(兼与刘永红老师商榷)[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2年会论文集[C];2002年
2 刘全福;;关于“误读”的反思——兼评培根《论美》一文的翻译[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董晓佳;帝国秩序的重建[D];南开大学;2010年
2 郭星;二十世纪英国奇幻小说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李虹;《红楼梦》诗词英译移情比较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4 李晓敏;科拉科夫斯基宗教理论及现代性反思[D];黑龙江大学;2011年
5 朱健平;翻译的跨文化解释[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6 陈民;西方文学中死亡叙事的审美风貌[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7 汤(竹君);中国翻译与翻译研究现状反思[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8 程乃胜;基督教文化与近代西方宪政理念[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9 李义天;当代美德伦理学研究:关于伦理多样性的论证与辩护[D];清华大学;2006年
10 宾静;清代禁教时期华籍天主教徒的传教活动研究(1721—1846)[D];暨南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治红;乔治·斯坦纳阐释学视角下《茶馆》英译本的译者主体性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2 徐静怡;林纾翻译研究的释义学新解[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3 施志杨;政治笼罩下的宗教纷争[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4 陈东;无纸化证券权利结构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5 王庆红;“化境”说新探[D];浙江财经学院;2011年
6 杨燕;基督教教会对欧洲中世纪大学教学的影响[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董婷婷;太平天国宗教避讳词语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潘沛沛;现代基督的希望和拯救之路[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杨睿华;语义交际翻译观照下《圣经》汉译本的对比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1年
10 张焱;早期的凯尔特教会[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剑龙;评基督教文化与中国现代文学的研究[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5期
2 张在中;;原罪与爱的救赎——论基督教对史铁生的影响[J];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年01期
3 张艳娟;;俄语成语所体现的宗教文化色彩[J];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4 梁志坚;;基督教文化背景下安徒生童话作品主题的探析[J];莆田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5 韩国军;;基督教文化对英语的影响[J];辽宁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6 曹迪;;浅析基督教文化对冰心、林语堂创作的影响[J];理论界;2008年12期
7 崔文涛;;基督教与罗马后期雕塑[J];当代小说(下);2010年12期
8 马佳;;摇曳的上帝的面影——基督教文化和“五四”文学[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89年04期
9 王列耀;基督教文化对中国话剧的影响[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9年05期
10 高伟光;启蒙运动与基督教文化传统[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敏宗;;从一篇书评想到的[A];宗教与民族(第叁辑)[C];2004年
2 杨剑龙;;论基督教文化影响与中国家族观念的嬗变[A];社会进步与人文素养——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文集(2006年度)(哲学·历史·人文学科卷)[C];2006年
3 仲高;;龟兹文化的研究视域[A];龟兹学研究(第二辑)[C];2007年
4 宋潇潇;;交际意图与认知语境[A];第六届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会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5 陈治国;;基督教女性主义的生态之思:立论逻辑、多重意义与内在困境[A];山东省哲学学会“改革开放三十年哲学回顾与展望”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6 曹圣洁;;以史为鉴 办好中国教会——在“传教运动与中国教会”学术研讨会闭幕式上的发言[A];“传教运动与中国教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7 徐晓鸿;;西方神学思想中的非神学因素对中国教会的影响——兼论近代传教运动与中国教会[A];“传教运动与中国教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8 吕大吉;;关于继承和重构传统的民族宗教文化的一些思考[A];当代中国民族宗教问题研究(第4集)[C];2009年
9 周碧晴;;关于“自我和谐”的思考[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哲学·历史·人文学科卷)[C];2007年
10 马元良;;中华传统“和”文化与和谐社会理想[A];孔学研究(第十四辑)——云南省孔子学术研究会第十四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高旭东 贾蕾;巴金与基督教[N];中国民族报;2011年
2 【英】 沃德 译 汪咏梅;宗教的改变与适应[N];中国民族报;2011年
3 游冠辉;基督教文化书籍的中国之旅[N];中国教育报;2006年
4 马月兰;基督教国家人名地名的宗教印记[N];中国民族报;2006年
5 本报记者 杨朝东;“无论我走到哪里,都走不出内心的故园”[N];通辽日报;2009年
6 张开焱;我们对自己的文化有没有足够的信心[N];文艺报;2003年
7 乔世华;“中国基督教文学”浮出历史地表[N];中华读书报;2007年
8 杨桂青;选择出发也就是选择离开[N];中国教育报;2009年
9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 李林;文明的交融[N];中国民族报;2010年
10 黄云明;重新审视欧洲中世纪文化[N];光明日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剑龙;中国现代作家与基督教文化[D];华东师范大学;2000年
2 唐小林;现代汉语诗学与基督教[D];四川大学;2004年
3 袁利平;本体存在与视域融合[D];西南大学;2009年
4 程乃胜;基督教文化与近代西方宪政理念[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5 马恩瑜;当代中国城市基督教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8年
6 曹月如;云南怒江傈僳族基督教文化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7 刘小刚;创造性叛逆:概念、理论与历史描述[D];复旦大学;2006年
8 郭晓霞;性别、族群、宗教与文学[D];河南大学;2009年
9 杨金华;走向主体间性的理解[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10 史亚娟;文化的狂欢[D];首都师范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界峰;新时期文学三十年文学思潮与基督教文化[D];四川师范大学;2009年
2 陈艳玲;基督教伦理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及其影响[D];延边大学;2007年
3 于凤保;莎士比亚与基督教文化[D];安徽大学;2007年
4 王鑫;基督教(新教)圣诗音乐中国本色化探研[D];南京艺术学院;2006年
5 上官瑞霞;关于把基督教文化纳入大学英语文化选修课程设置的思考[D];东北财经大学;2007年
6 张敏;开封基督教文化传播与发展研究[D];河南大学;2009年
7 柏钰;萧乾小说的诗性与基督教文化[D];西南大学;2006年
8 周水春;巷子里的基督教[D];兰州大学;2009年
9 李永斌;论基督教的产生[D];曲阜师范大学;2007年
10 陈莹;继承与创新[D];河南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20104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22010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