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修学经历
[Abstract]:Today is here, mainly to talk with the students. At the same time, I would like to introduce to you what I have been thinking and doing in recent years, including the basis and development of these ideas. This is a part of the Foreign Biography, which has not been seen in previous articles. First, from school to teaching, I and everyone, is also from the Buddhist Institute. I went to school in 1980 and graduated in 1984. At school.
【分类号】:B948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捷,陈旭远;慧远佛教教育思想探微[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1994年02期
2 ;世界佛教论坛第二届闭幕宣言[J];佛教文化;2009年02期
3 一诚;在中国佛教协会第七届理事会佛教教育和文化工作委员会会议开幕式上的讲话[J];法音;2005年10期
4 宽运法师;;佛教教育的机遇与挑战[J];佛教文化;2009年02期
5 薛树琪;世界佛教领袖座谈会和世界佛学学术座谈会在台北举行[J];法音;2005年11期
6 岩香宰;;从赕佛到现代佛教教育的跨越——对云南西双版纳佛教教育的思考[J];中国宗教;2006年03期
7 张捷;唐代佛教教育宗旨与内容初探[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年01期
8 月澄;;也说佛教中国化[J];法音;1992年11期
9 常正;中国佛教协会佛教教育和文化工作委员会会议在峨眉山隆重举行[J];法音;2005年10期
10 唐思鹏;两岸第二届佛教教育座谈会在中国佛学院隆重举行[J];法音;2003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耿敬;;中国近代佛教教育的兴起和发展[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2 黄道炫;;太虚佛教改革思想初探[A];中国现代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3 吴霓;;唐代佛教对中外文化教育交流的影响[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7)——中外教育交流史研究(含留学教育、教会教育等)[C];2009年
4 刘成有;;印顺早期的信仰转向及其意义[A];全球化下的佛教与民族——第三届两岸四地佛教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5 陈胜;;全球化视角下省察中国近代佛教人世思想及其现代启示[A];全球化下的佛教与民族——第三届两岸四地佛教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6 黄夏年;;关于“人间佛教”的思考[A];全球化下的佛教与民族——第三届两岸四地佛教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7 张雪松;;管窥人间佛教的多元化理解——从对印顺导师《中国禅宗史》重新解读谈起[A];全球化下的佛教与民族——第三届两岸四地佛教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李寅峰;湛如委员:要重视佛教教育事业[N];人民政协报;2010年
2 中国佛教协会副秘书长、山西省佛教协会副会长 释如瑞;佛教教育的机遇与挑战[N];中国民族报;2009年
3 广东省佛教协会供稿;绍隆佛种 续佛慧命[N];中国民族报;2010年
4 ;提高办学质量 培养合格僧才[N];中国民族报;2011年
5 义富邋陈跃 明月;2007中国扬州佛教教育论坛昨开幕[N];扬州日报;2007年
6 李印来;西黄寺——见证藏传佛教教育的发展[N];中国民族报;2005年
7 记者 义富邋筱闵;2007中国扬州佛教教育论坛闭幕[N];扬州日报;2007年
8 记者 储白珊;闽台佛教文化交流研讨会举行[N];福建日报;2010年
9 本报记者 林娟;“促进闽台佛教文化交流我责无旁贷”[N];福建日报;2006年
10 张雪松;弘扬国学的一朵奇葩[N];中国民族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杜钢;中国佛教净土宗教育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2 施乃瑜;宗教传播与化世的新范式[D];复旦大学;2008年
3 阮氏秋月(释如月);当代中、越佛教尼众僧团异同之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4 罗同兵;太虚对中国佛教现代化道路的抉择[D];四川大学;2002年
5 贲利;现代中国佛教伦理思想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0年
6 释永仁(Rev, Kanattegoda Saddharatana Thero);佛陀的教学方法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7 程群;智榃禅学探微[D];复旦大学;2004年
8 单侠;民国时期佛教革新研究(1919-1949)[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9 彭欣;星云法师人间佛教伦理思想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10 李广良;太虚唯识学思想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程超;太虚“人生佛教”思想的伦理审视[D];湖南工业大学;2011年
2 尹松青;论太虚佛教改革[D];西南大学;2012年
3 阮登方;越南佛教乞士派的教育及其现实意义[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4 刘杰锋;太虚人生佛教伦理思想研究[D];中南大学;2007年
5 宗晓;巨赞法师及其“新佛教运动”[D];山东大学;2007年
6 杨晓燕;当代尼众教育模式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7 李明;民国时期僧教育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8 施艳萍;现代化背景下佛教社会功能发挥路径之探讨[D];南京理工大学;2007年
9 王明强;晚清民国时期长三角与上海佛教发展的若干时空特征[D];复旦大学;2008年
10 王启渊;原始佛教的架构[D];海南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23775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22377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