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用彤的道家品格
[Abstract]:Since he was a young man, Zheng Tang has had an extraordinary respect for Taoism and practiced it in his daily life in an effort to achieve the sublimation of reason. Therefore, he has his own unique insight into the study of Taoist Taoism. The essence of its connotation is praised by the academic circles. Tang Yongtong is one of the few master thinkers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culture who can connect with Huaban, learn from Chinese and Western, and melt into ancient and modern times, and he is also the main founder of Taoist history. However, scholars pay more attention to Tang Yong-tong 's Taoist study.
【作者单位】: 天津社科院哲学研究所;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汤用彤与20世纪宗教学研究新证”(编号11CZJ001)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第四批特别资助项目“汤用彤学术思想研究”(编号201104041)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B958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盖建武;;中国传统丹道养生思想现代价值发微[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年S1期
2 胡桂兰;朱小玉;周志俊;;试论武当山旅游资源之道教文化[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6年06期
3 韩琳;刘康乐;;《老子》的管理思想及其现代意义[J];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4 瞿建权;李玉用;;道学思想的当代定位及其价值新探[J];船山学刊;2008年02期
5 郭健;试论庄子语言观及其对道教内丹学的影响[J];中国道教;2003年03期
6 吕锡琛;;论道学对人格培养的启示[J];道德与文明;2008年02期
7 赵玉玲;从正一道的贵盛看明代道教的世俗化[J];湖北社会科学;2005年11期
8 王芳恒;解读老子的“无为而无不为”[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
9 王彤江;;李道纯哲学思想研究综述[J];船山学刊;2013年02期
10 王冉冉;;“内丹”道派与《西游记》在清代的文本阐释[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龙行年;武当武术文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2 欧阳波;《黄帝内经》道家“无为”思想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2年
3 詹志和;佛陀与维纳斯之约——近代佛学与近代美学关系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4 蒋艳萍;清虚与奇幻的交汇[D];暨南大学;2004年
5 罗安宪;道家心性论[D];中国人民大学;2002年
6 顾瑞荣;道家“大一”思想及其表达式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7 张谷;道家思想对日本近世文化的影响[D];武汉大学;2006年
8 程群;道教生死观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9 张明学;道教与明清文人画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10 肖海燕;宋代庄学思想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俊荣;汉魏六朝道教仙传故事类型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2 赵思宁;《濾冠子》与先秦道家[D];大连大学;2011年
3 蔡煜燕;先秦道家自然主义经济正义思想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1年
4 曾祥佳;陈景元思想研究[D];四川社会科学院;2010年
5 白兰静;明清时期道教女丹学研究[D];四川社会科学院;2010年
6 王宏林;武当山旅游纪念品设计的探索[D];中南民族大学;2010年
7 蒋北辰;论《太平经》的“太平”政治模式及其王权实质[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8 于红;先秦道家和《黄帝内经》中“神”范畴的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4年
9 杨树英;道家的心身观及其与现代心理治疗学的比较[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5年
10 李春辉;试论唐代仙道小说中的道教文化色彩[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5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兰芬;评汤用彤在现代玄学研究中的作用[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2 尚易;忆往谈旧话宗师——纪念汤用彤先生诞辰百周年学术座谈会侧记[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年06期
3 张岂之;人文学术研究的丰碑──简介《汤用彤全集》[J];中国哲学史;2001年02期
4 赵建永;汤用彤对《太平经》与早期道教关系的研究[J];哲学研究;2004年08期
5 汤一介;熔铸古今,会通中西——序麻天祥同志所作《国学大师汤用彤评传》[J];中国哲学史;1993年02期
6 高峰;;汤用彤先生的佛学研究[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7 鹿璐;;汤用彤和他在北京的故居[J];北京档案;2007年05期
8 ;汤用彤先生诞辰九十周年纪念会在北京大学举行[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4年02期
9 张三夕;一位有意于致中和之中国学人──读麻天祥博士著《汤用彤评传》[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02期
10 赵建永;;汤用彤哈佛大学时期哲学文稿辨析[1][J];哲学动态;2006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耀庭;;“道家文化热”透视[A];时代与思潮(6)——中西文化与20世纪中国哲学[C];1998年
2 董光璧;;当代新道家 道家超越理想的科学阐释[A];《国学论衡》第三辑——甘肃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会学术论文集[C];2004年
3 陈耀庭;;法国的道教研究一瞥[A];时代与思潮(4)——文化传统寻绎[C];1990年
4 季羡林;;鸠摩罗什时代及其前后龟兹和焉耆两地的佛教信仰[A];龟兹学研究(第二辑)[C];2007年
5 孔令宏;;道教在二十世纪的变革与未来的发展[A];二十一世纪中国道教展望——茅山中国道教文化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1年
6 韩毅;;《北宋传法院及其译经制度》出版[A];中国宋史研究会——唐宋经济史高层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7 锺国发;;道教神灵谱系简论[A];传统中国研究集刊(第一辑)[C];2005年
8 季羡林;;佛教传入龟兹和焉耆的道路和时间[A];龟兹学研究(第三辑)[C];2008年
9 胡孚琛;;道教内丹学的西传和科学解释[A];“中国名辩学与方法论研讨会、道家与西方研讨会、冯友兰哲学思想研讨会”优秀论文精选[C];1998年
10 ;宗教研究所2002年科研成果[A];宗教与民族(第贰辑)[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汤一介;汤用彤先生与东南大学[N];光明日报;2002年
2 汤一介;国学大师——汤用彤[N];光明日报;2001年
3 记者 赵彤宇;《汤用彤全集》出版[N];中华读书报;2000年
4 本报记者 陶忠辉 通讯员 陈瞿王;学问人品两相高[N];湖北日报;2002年
5 记者 高志顺;《汤用彤全集》出版座谈会在京举行[N];河北日报;2000年
6 李世琦;中国现代学术的一座丰碑[N];中国文化报;2001年
7 北京大学哲学系博士后流动站 天津社科院哲学所 赵建永;昌明国故 融会新知[N];光明日报;2011年
8 本报记者 尹晓华;道教研究国家人文社科重点基地成立[N];四川日报;2000年
9 何中华;“治学”和“处世”[N];中国教育报;2006年
10 马亮 敖祥菲;汤一介:网络时代也需要《儒藏》[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勇;道教笔记小说宗教思想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2 姜涛;后秦佛教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3 陈昭吟;早期道经诸天结构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4 钟玉英;汉末魏晋南北朝道教与社会分层关系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5 李静;古上清经史若干问题的考辨[D];复旦大学;2009年
6 张鲁君;《道藏》人物图像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7 王谋寅;道教与中国传统法律文化[D];中国政法大学;2009年
8 许蔚;断裂与建构:净明道的历史与文学[D];复旦大学;2011年
9 刘全芬;南宋金元新道教孝道伦理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10 朱文信;梵·吠檀多·瑜伽[D];浙江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鹏;崆峒山道教研究[D];兰州大学;2013年
2 周奇;边缘到中心:唐宋江西道教研究[D];厦门大学;2002年
3 何琳;论道教的日本传播[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9年
4 葛野;兰州白云观道教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9年
5 张震;明清崆峒山地区道教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1年
6 郭星磊;《道藏》步罡踏斗略考[D];南昌大学;2012年
7 梁智勋;中韩道教思想略论[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8 祝逸雯;路漫漫其修远兮[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9 潘宣辰;道教在朝鲜、日本传播的原因及影响[D];延边大学;2008年
10 张炳杰;水陆画之神yG谱系及其社会功能的初步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35565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23556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