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道教传授仪式中的盟誓
[Abstract]:In the Wei, Jin, Southern and Northern dynasties, the teaching of Taoist scriptures must be taught by a corresponding ceremony, the central link of which is the "vow of the alliance". The teaching of Sutra between teachers and disciples must go through an oath in order to have the legitimacy in religious sense. The oath in "holding Pu Zi" is mainly used for reference, absorbing the traditional oath since the pre-Qin period of China, that is, "swearing blood as a union" and so on. After the Southern and Northern dynasties, the Shang Qing School, Lingbao School and Southern Tianshi Taoism reformed the traditional oath ceremony and produced a special vows ceremony, which was called "boarding the altar and suing the confederacy", and integrated with the secular system of learning rites. In the form of "Faith" as the pledge of the inheritance of masters and disciples, replaced the early Taoist ceremony of blood union. We believe that there are two main roles in imparting oaths, one is to establish the legitimacy of the inheritance of masters and disciples in the form of oath; The other is to honor the three treasures of "Tao", "Jing" and "teacher" in practice, and urge Taoists to abide by the ethical norms of Taoism in the form of sacred contract.
【作者单位】: 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
【分类号】:B959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刘永明;;盛唐时期敦煌的道观问题——兼论经戒传授盟文中的题名方式[J];敦煌学辑刊;2006年04期
2 吴羽;;敦煌写本中所见道教《十戒经》传授盟文及仪式考略——以P.2347敦煌写本为例[J];敦煌研究;2007年01期
3 王卡;敦煌残抄本陶公传授仪校读记[J];敦煌学辑刊;2002年01期
4 吕静;;中国古代盟誓功能性原理的考察——以盟誓祭仪仪式的讨论为中心[J];史林;2006年01期
5 杨富学,李永平;甘肃省博物馆藏道教《十戒经传授盟文》[J];宗教学研究;2001年01期
6 吕鹏志;;唐前道教仪式史纲(一)[J];宗教学研究;2007年02期
7 吕鹏志;;天师道登坛告盟仪——《正一法文法{摬恳恰房悸踇J];宗教学研究;2011年02期
8 吕鹏志;;法位与中古道教仪式的分类[J];宗教学研究;2012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承丹;徐文蕾;;试论蒲松龄笔下的三国人物[J];蒲松龄研究;2011年02期
2 王明前;;三国两晋财政体系演变初探[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4期
3 庄华峰,王建明;安徽古代沿江圩田开发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2期
4 王竞;;王斱《四六话》与古代骈文理论的发展[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5 石亚东;;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军事经济思想——以曹操、诸葛亮、袁准为例[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6 张立驰;程立中;;简论亳文化的地域特色与现实意义[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7 吴恩培;;从苏州沧浪亭五百名贤祠奉祀的六朝文士看吴地文化的嬗变[J];安徽史学;2009年05期
8 阚绪良;;《后汉纪》校读札记[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年04期
9 程立中;邢尉群;;曹操故里辨析[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年01期
10 刘腊梅;;论曹操教令的思想内容及表现手法[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韩金花;王宗殿;王蕴蕴;沈斌;;华佗诊断学术思想研究[A];全国第十二次中医诊断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佟健华;;算学宗师赵爽的数学教育思想[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3 刘永明;;敦煌道教的世俗化之路——敦煌《发病书》研究[A];敦煌归义军史专题研究四编[C];2009年
4 张学智;;王夫之对明代严刑峻法的批判——以《尚书引义·舜典》为中心[A];国际儒学研究(第十七辑)[C];2010年
5 付开镜;;毒药与魏晋南北朝政治斗争和矛盾处理的关系(摘要)[A];毒理学史研究文集(第七集)[C];2007年
6 何茂活;程建功;;古汉语教材中的“繁简错位”[A];语文现代化论丛(第八辑)[C];2008年
7 刘志松;;“宽严相济”刑罚观念的历史渊源[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六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7年
8 刘志松;;“宽严相济”刑罚观念的历史渊源[A];犯罪学论丛(第六卷)[C];2008年
9 宋丽华;于赓哲;;中古时期医人的社会地位[A];唐史论丛(第十三辑)[C];2011年
10 戚海峰;;中国消费者独特消费品偏好形成机制分析:基于控制欲望视角[A];第五届(2010)中国管理学年会——市场营销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永娟;毛诗郑笺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邢培顺;曹植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3 刘宝春;南朝东海徐氏家族文化与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4 王小燕;魏晋隐士美学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5 尹佳涛;历史与现实之间的政治思考[D];南开大学;2010年
6 邹春生;王化和儒化:9-18世纪赣闽粤边区的社会变迁和客家族群文化的形成[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7 李华;孟子与汉代《诗经》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常昭;六朝琅邪颜氏家族文化与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朱秀敏;建安散文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孙瑜;唐代代北军人群体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超;秦汉黄河中下游地区作物病虫灾害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2 雷晓伟;汉代“物勒工名”制度的考古学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3 刘石磊;郭象《庄子注》“理”范畴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4 吕瑞;中医古籍中治疗瘿病的用药规律研究[D];浙江中医药大学;2010年
5 曹宁;从《后汉书》重新审视东汉政府对羌政策[D];西北大学;2011年
6 宋艳欣;基于语料库的汉语VP-neg-VP式反复问句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7 李振认;荆轲形象论[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8 侯晓珊;南朝诗歌中的民俗文化研究[D];淮北师范大学;2010年
9 白雪松;汉武帝时期的行政监察制度[D];南昌大学;2010年
10 胡志洁;瘿病证治的古代文献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正宇;敦煌地区古代祠庙寺观简志[J];敦煌学辑刊;1988年Z1期
2 姜伯勤;沙州道门亲表部落释证[J];敦煌研究;1986年03期
3 吴织 ,胡群耘;上海图书馆藏敦煌遗书目录(续)——附传世本写经及日本古写本[J];敦煌研究;1986年03期
4 陈国灿 ,刘珠还;唐五代敦煌县乡里制的演变[J];敦煌研究;1989年03期
5 刘永明;;《老子中经》形成于汉代考[J];兰州大学学报;2006年04期
6 王宗昱;三洞缘起[J];世界宗教研究;2000年02期
7 邵文实;敦煌道教试述[J];世界宗教研究;1996年02期
8 丁培仁;关于早期正一道的几个问题[J];宗教学研究;1986年00期
9 丁培仁;道书分类法之我见[J];宗教学研究;1999年03期
10 张泽洪;早期正一道的上章济度思想[J];宗教学研究;2000年02期
,本文编号:235952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23595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