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自度度他”的内在超越性及其现世意义
[Abstract]:In modern society, the greatest human suffering is not the pain caused by material shortage, but the spiritual pain. The development of productivity increases competitive pressure, makes us feel very tired to live, but does not know the meaning of such a life. The nothingness of meaning makes people fall into a deeper level of pain and annoyance, suffocating, hesitant, restless, lost the "spiritual homeland" of the contemporary generation how to save themselves? In this regard, Buddhism puts forward the idea of "self-indulgence" to solve this problem, which means "self-lack" to recognize the "true self", to destroy the separation, to break down the persistence, to overcome the antagonism between self and him, between individuals and groups, and between human beings and nature, but to blend himself with him and me. In the group, get the ultimate relief. Specifically, he asked the world to be clean and clean, to break away from selfishness, and to do six degrees: charity, abstinence, humiliation, refinement, meditation, and so on. Its practical significance is as follows: firstly, for individuals, it gives the modern people who lose themselves the ultimate concern, makes people realize the significance and value of their own existence, and thus improves their spiritual realm and ideological and moral level; Secondly, for the modern market economy, it has profound guiding significance to the construction of harmonious corporate culture, at the same time, it also helps to realize the "win-win" conception in the modern commodity trade; Finally, it helps to form a good social atmosphere and build a harmonious society.
【学位授予单位】:贵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B948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胡迎建四首[J];中国书画;2011年08期
2 付兰梅;;“无我”的礼赞——辜鸿铭两性文化心理解析[J];名作欣赏;2011年20期
3 姚轶;;江一燕 如果需要,可以爱到无我[J];东方电影;2011年06期
4 严利人;;包容和谐茶人情[J];茶博览;2011年06期
5 史雅卿;;草木的对话——参加第十三届国际无我茶会(台湾行)有感[J];茶博览;2011年06期
6 姜钦峰;;狂妄的美德[J];发现;2010年01期
7 吉井忍;;“姿三四郎”的抑郁症[J];南方人物周刊;2011年30期
8 袁经文;;论如来藏与“梵我”的异质性[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9期
9 孙董金;;枯荣双生的体坛明星[J];人生十六七;2005年05期
10 严歌苓;;“瘾”君子秘经[J];神州;2011年1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无我茶会公告事项[A];上海海峡两岸茶艺交流会文集[C];2004年
2 学愚;;佛学模式转换:“无我”与“如来藏”[A];全球化下的佛教与民族——第三届两岸四地佛教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3 杨宪敏;彭彦琴;;佛教自我与拉康镜像自我之比较[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4 尹相如;;人无我有编新著 人有我优创精品——关于编写小教专业写作教材的思考和探索[A];中国写作学会第六届(第二次)理事会暨第十二次学术年会会议交流论文集[C];2004年
5 尹相如;;人无我有编新著 人有我优创精品——关于编写小教专业写作教材的思考和探索[A];中国写作学会第六届(第二次)理事会暨第十二次学术年会会议交流论文集[C];2004年
6 蔡明田;;佛教的生死观[A];佛教生死哲学与生命科学学术研讨会(论文专辑)[C];2009年
7 释光泉;;禅茶的界定与意义[A];禅茶:历史与现实[C];2009年
8 王骏骥;;郭沫若由个人主义向“无我”“突变”的文化根据[A];郭沫若与百年中国学术文化回望[C];2002年
9 唐思鹏;;《宗镜录》的中观思想[A];《国学论衡》(第四辑)[C];2007年
10 涂象田;周建祥;;开辟特色修船市场,打造工厂快速发展通道[A];中国造船工程学会修船技术学术委员会船舶维修理论与应用论文集第七集(2004年度)[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梁日辉;人无我有人有我优[N];中国花卉报;2004年
2 尚慧辉;县域经济:人无我有 人有我优[N];山西日报;2005年
3 王育琨;“自我”与“无我”的商业解读[N];中国经营报;2004年
4 张翔;“无我茶会”广聚天下朋友[N];中华合作时报;2008年
5 新华社记者 李荣;无我塑大我[N];新华每日电讯;2004年
6 新华社记者 慎海雄 李荣;走出“阿拉”,“无我”成就大上海[N];新华每日电讯;2005年
7 本报记者 刘传江;人无我有 人有我优 人优我全[N];中国消费者报;2003年
8 通讯员 王树和;人无我有 人有我优[N];中国船舶报;2000年
9 白洋;你无我有 你有我强 你强我精[N];人民武警报;2011年
10 周炜 龚凌云 邢云 张良;市一医院妇产科创新服务:人无我有 人有我优 人优我特[N];宜昌日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金刚;《瑜伽师地论》思想的目的论特征[D];中国人民大学;2009年
2 聂伟荣;《楞伽经》如来藏思想研究[D];北京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金锋;佛教“自度度他”的内在超越性及其现世意义[D];贵州大学;2007年
2 稂荻;《阿毗达磨俱舍论》中的“无我”思想[D];吉林大学;2007年
3 文庆;庄子与尼采的人生观之比较[D];江西师范大学;2008年
4 丁玲玲;艾丽丝默多克《黑王子》中的善与爱[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5 李象松;穷变态于毫端,合情调于纸上[D];西北师范大学;2007年
6 杨宪敏;“惟我”与“无我”[D];苏州大学;2010年
7 扎西平措;论佛教文化中的四大法印[D];西藏大学;2009年
8 刘丹;无我之自我[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董西彩;“自我”与“无我”[D];四川大学;2005年
10 张明峰;《〈伦理学原理〉批注》中的自我意识[D];华侨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46590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24659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