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儒释之辨,破图貌之误——论戴震的佛学观
[Abstract]:Dai Zhen was Zhuo Ran's master of textual research and an individual Confucian in the Qing Dynasty. On the basis of a brief review of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Buddhism in the early Qing Dynasty, this paper discusses Dai Zhen's basic viewpoint on Buddhism. Dai Zhen not only advocated "old Buddhism homogeneity theory", but also opposed Confucianism, Buddhism harmony theory, showing a different view of Buddhism; Dai Zhen criticized the integration of Confucianism and Buddhism without distinction, not only lack of rigor, but also have the suspicion of not enough tolerance. Nevertheless, Dai Zhen did not fear authority in order to "seek the way of saints", and boldly questioned Confucianism's feelings and critical spirit, which were worthy of future generations to learn from.
【作者单位】: 上海师范大学哲学学院;安徽省社会科学院哲学所;
【基金】:“上海地方高校大文科研究生学术新人培育计划”项目资助(B-7063-12-001139)
【分类号】:B249.6;B949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赵玉敏;;乾嘉时期的儒释关系研究——以工彭允初《二林居集》事件为视角[J];理论界;2009年10期
2 段建宏;;国家与民间社会中的三教信仰:对山西三教堂的考察[J];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2008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刘庆宇;清乾隆朝佛教政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根友;;从来前贤畏后生——重评章学诚对戴震的批评[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2 徐道彬;;戴震“西学中源”思想探讨[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3 张志刚;;当代中国宗教哲学发展思路刍议[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4 李帆;章太炎、刘师培、梁启超与近代的戴学复兴[J];安徽史学;2003年04期
5 张勇;;论黄节与《阮步兵咏怀诗注》[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年03期
6 于川;;浅析佛教的偶像崇拜[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7 梅运生;皇甫谧《三都赋序》之真伪及其价值趋向[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5期
8 王艳秋;戴震“理”概念的价值和道德内涵[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9 蔡瑞雪;;论孔子的天命鬼神观[J];安康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10 王微;浅析佛教和伊斯兰教在中国的传播差异[J];阿拉伯世界;2003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匡长福;;宗教在构建北京多元文化和谐社会中的作用[A];奥运后首都国际化进程的新趋势与新挑战——2008城市国际化论坛论文集[C];2008年
2 何志国;;汉晋佛像研究综述及展望[A];中国汉画学会第十三届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李向平;;私人信仰与中国宪政建设——从中国宗教—信仰间的供需关系谈起[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年度主题卷)[C];2008年
4 袁益娟;;浅析维吾尔族伊斯兰教的民族特色[A];宗教与民族(第五辑)[C];2007年
5 田云刚;李卫朝;;对话的和谐意蕴[A];哲学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2007年山西省哲学学会年会论文集[C];2007年
6 何岩巍;;天主教传教士与中国社会各阶层的冲突的根源与意义——以直隶两次民教冲突为例兼与赵世瑜商榷[A];北京历史文化研究——北京史专题研究[C];2007年
7 程舒伟;何妍;;民国时期民间宗教在东北传播的原因[A];中国现代社会民众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8 陈楠楠;;朱士行——汉地第一位开创中西文化交流的僧人[A];中外关系史论丛第19辑——多元宗教文化视野下的中外关系史[C];2010年
9 孙泓;;中世纪伊斯兰教东传与东亚各国穆斯林社会的形成[A];中外关系史论丛第19辑——多元宗教文化视野下的中外关系史[C];2010年
10 雷威;;对客家村落民间信仰变迁的考察——以闽南客家村落联胜村为个案[A];宗教与民族(第七辑)[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一霖;唐五代人的精怪想象[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魏晓虹;《阅微草堂笔记》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3 罗骧;慧远与东晋佛教的变迁[D];南开大学;2010年
4 张晓翔;汉传因明的传承与发展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5 吕庙军;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符号[D];南开大学;2010年
6 张栋豪;中国逻辑史方法论在近代的演变[D];南开大学;2010年
7 刘杰;汉武帝故事及其文化阐释[D];南开大学;2010年
8 袁曦临;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分类体系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9 王治;空间表达与寓意[D];中央美术学院;2011年
10 赵娜;北宋“文字禅”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桂峰;传统民本思想的理论品质与现代转型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2 彭娟;蒋士铨诗歌新论[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杨铭;先秦儒道游观比较[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董军;杭州灵隐景区的空间解析[D];浙江农林大学;2010年
5 邬峰高;符{撐淖中伪溲芯縖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6 杨理治;佛性的沉浮[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7 谭林;衡山南岳庙的现状调查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8 栾芬芬;李Xh史学思想研究[D];淮北师范大学;2010年
9 罗福明;虚云大师禅学思想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2010年
10 郭海伟;章学诚历史哲学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陈庆英;;章嘉·若必多吉与乾隆皇帝[J];中国藏学;1988年01期
2 刘晓东;“三教合一”思潮与“三一教”——晚明士人学术社团宗教化转向的社会考察[J];东北师大学报;2002年01期
3 冯尔康;十七世纪满族人的命名[J];故宫博物院院刊;1996年01期
4 刘小萌;清前期北京旗人满文房契研究[J];民族研究;2001年04期
5 刘庆宇;;皇太极佛教政策探研[J];社会科学辑刊;2008年04期
6 赵毅;刘庆宇;;清建国前女真人之佛教信仰[J];史学月刊;2008年09期
7 前因居士;;《日下新讴》[J];文献;1982年01期
8 杨健;;乾隆朝废除度牒的原因新论[J];世界宗教研究;2008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江中柱;戴震“四体二用说”研究[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年04期
2 丁冠之;戴震、丁茶山的实学思想[J];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01期
3 童宝刚;戴震与龚自珍[J];黄山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4 肖君华;论戴震伦理思想的启蒙性质[J];道德与文明;1990年02期
5 郑舍农;《戴震评传》:求得对于一代大师的“十分之见”[J];南京社会科学;1994年12期
6 徐岱,霍存福;论戴震对宋明理学关于“意见之理”的批判[J];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1997年04期
7 陆忠发;戴震对清代以来中国学术研究的影响[J];江淮论坛;2002年06期
8 杨应芹;戴震与江永[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04期
9 王世光;汉宋兼重——论戴震易学思想[J];呼兰师专学报;1999年04期
10 吴根友;戴震伦理学中的自由思想申论[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1999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方利山;;朱熹与戴震[A];海峡两岸论朱熹——纪念朱熹诞辰865周年暨朱熹对中国文化贡献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5年
2 刘鄂培;;韩愈·朱熹·戴震[A];朱熹与中国文化——武夷山朱熹研究中心成立大会论文集[C];1988年
3 于龙;;戴震与自然科学教育[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4 王达敏;;论姚鼐在四库馆汉宋之争中的立场、孤立及其告退主因[A];安徽省桐城派研究会成立大会暨第二届全国桐城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5 吴培德;;戴震的《诗经》研究——《毛郑诗考正》读后[A];孔学研究(第十三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第十三次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6 刘巍;;钱穆与胡适梁启超关于清代学术史整理的思想交涉——以戴震研究为例[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1999年卷[C];1999年
7 李太平;;清代乾嘉汉学德育思想的特点[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8 赵伯雄;;《周礼》中的正月为夏正说[A];史海侦迹——庆祝孟世凯先生七十岁文集[C];2005年
9 蒋小波;;“道问学”与“尊德性”——胡适派学人与现代新儒家的“汉宋之争”[A];2008年台湾文学现代性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10 傅海伦;;戴震的数学教育评述[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何峰;“治学的谨严”与“思想的勇敢”[N];光明日报;2004年
2 赵谊翔 张帆 沈爱萍;委员提案促成戴震小学揭牌[N];江淮时报;2010年
3 张和敬;寂寥戴震墓[N];安徽日报;2006年
4 记者 章红雨;广西师大社推出《戴震生平与作品考论》[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6年
5 殷元元;戴震公园改造有序进行[N];黄山日报;2006年
6 武汉大学哲学学院 吴根友;戴震开中国古代哲学语言分析之先河[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7 孙以楷;戴震与新安理学[N];光明日报;2003年
8 陶清邋安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还原戴震[N];光明日报;2007年
9 魏长宝;戴震的“字义疏证”学及其思想效应[N];光明日报;2004年
10 胡发强;和谐之花吐芬芳[N];黄山日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艳秋;戴震重知哲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2 张庆伟;东传科学与乾嘉考据学关系研究[D];山东大学;2013年
3 程嫩生;戴震诗经学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4 彭公璞;汪容甫学术思想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5 赵庆伟;清代孟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6 刘奕;清代中期经学家文学思想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7 温航亮;汪中思想研究[D];苏州大学;2008年
8 王彩琴;cπ邸斗窖浴酚米盅芯縖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9 周建刚;章学诚的历史哲学与文本诠释思想[D];苏州大学;2008年
10 杨华;由“尊德性”而“道问学”[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娟;戴震《孟子字义疏证》研究[D];湘潭大学;2011年
2 张飒;戴震的社会秩序思想研究[D];安徽大学;2012年
3 何玉文;试论戴震与西学[D];中南民族大学;2012年
4 李慧敏;论戴震的理欲观[D];安徽大学;2010年
5 曹玉花;试析戴震的理欲观及其意义[D];山西大学;2012年
6 李宙;论戴震对程朱理学的扬弃[D];安徽大学;2011年
7 梁拯;戴震《孟子字义疏证》中的经典诠释思想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8 ,
本文编号:246681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24668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