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清初传教士身份认同与科学知识的社会建构
发布时间:2020-07-01 11:27
【摘要】:四百多年前,一群西方传教士,肩负“为上帝开疆拓土”的使命,不远数万里来华,在异域文明的知识和话语背景下传播天主教义。在与地方官僚和士人阶层打交道的过程中,他们探索创造出以宣扬西方科学技术知识为手段,为自己获得身份认同,进而在中土立足、传教的策略,从而开启了明末清初西学东渐的历程。在这样的过程中,来华传教士与不同的知识分子群体之间产生了复杂的话语纠葛,反映出西学在中国传播的过程所负载的科学知识与中国道统、治统和学统的多视域、多层面的错综关系。 本研究以利玛窦策略的提出、确立和演变为切入点,梳理分析西方传教士与儒士教徒、友教士人、反教人士等知识分子群体的对话文本,试图借助钟鸣旦所提出的互动交流分析框架,以身份认同为线索,分析此一时期西方传教士为自己建立怎样的身份标识,这种建立过程得到了中国士人怎样的接受和拒斥,在这一过程中,西方科学知识扮演了怎样的工具角色,而在传教士与中国士人“打交道”的过程中,他们所携来的西学又经历了怎样的重新建构。笔者认为,明末清初西学东渐过程中,来华传教士不仅赋予西方科学技术以立足中土的工具意义,更重要的是,他们希望藉此获得中国士人对于异域文化的认同,从而为破除华夏中心主义、获得西学西教的合法地位建立基础。此一旨趣使得他们陷入了关于道统、治统和学统的复杂论争,也使得天文历算、火器、水利等各类学问始以新奇之学的面目出现,终以为大一统政治服务的形态被收编,最终无法成为近代科学在中国出现的发轫。而传教士自身也从被视作夷狄、野蛮人而至于奇人、至人甚至圣人,却最终以“宫廷专家”的身份沦为御用知识分子,他们的传教使命和传播西学知识的工作也因此而终被断送。这样两条线索相互交织,共同搭建起明末清初西学东渐的话语框架。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C912;B979;N09
本文编号:2736699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C912;B979;N09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敏;;首崇满洲——清朝的民族本位思想[J];沧桑;2008年05期
2 王扬宗;;康熙、梅文鼎和“西学中源”说[J];传统文化与现代化;1995年03期
3 李天纲;17、18世纪的中西“年代学”问题[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4 何大进;明末清初来粤的传教士与西学东渐[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6期
5 庞乃明;;来华耶稣会士与晚明华夷观的演变[J];贵州社会科学;2009年06期
6 许明龙;试评18世纪末以前来华的欧洲耶稣会士[J];世界历史;1993年04期
7 王珂;明代的火器制造及管理制度[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05期
8 刘有安;;移民文化适应过程中的“污名化”现象研究[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9 王莹;;身份认同与身份建构研究评析[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10 田淼;张柏春;;薛凤祚对《远西奇器图说录最》所述力学知识的重构[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刘亚轩;清初来华传教士马国贤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2 马琼;熊人霖《地纬》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73669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27366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