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宗教论文 >

从佛国到凡尘

发布时间:2017-03-31 10:08

  本文关键词:从佛国到凡尘,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 佛教从汉代传入中国起,观音信仰在中国蓬勃的发展。随着魏晋时期《法华经》等和观音菩萨有关的经典的翻译和传播,观音信仰深入民间。在我国,不仅佛教寺院大都供奉观音菩萨,而且信徒在家中也多供奉观音,因此有“家家弥陀,户户观音”之说,观音成为中国人感到最亲切的一位佛教菩萨,由此带动了观音造像的发展和本土化、世俗化的进程。在这段漫长的岁月中,我国观音菩萨的造像千变万化,除了从印度、中亚传来的样式外,从南北朝到唐代逐渐和中国文化相融合,形成了中国独特的观音造像特征。如唐代根据华严经系统发展而来的水月观音形象,以及到了宋代更出现了如送子观音这种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观音形象,这两种观音形象成为观音造像本土化、世俗化的杰出代表。这标志着观音造像完全展现出中华民族独特的审美风貌。这是因为在佛教传播发展中融合了道与儒的思想,从而更适应了在中国的发展。在造像上,观音由充满神性的外来菩萨,变成和蔼可亲的“中国”菩萨。观音造像是辉煌灿烂的中华民族佛教造像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逐渐体现了中华民族审美意识。从造像的嬗变这一本土化和世俗化的进程来研究观音造像的来源和信仰的根源,能对汉地观音造像及其信仰在佛教发展史上的历史地位和价值有新的认识和评判。从佛国走向凡尘的观音是适应中国社会背景与文化传统而必然发生的一种文化嬗变。本文试图勾勒我国观音信仰和造像发展的轮廓,并拟从其造像的转变过程中,梳理佛教本土化、世俗化的发展轨迹并探求其原因。
【关键词】:观音造像 本土化 世俗化 水月观音 送子观音
【学位授予单位】:青岛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B948
【目录】:
  • 摘要2-3
  • Abstract3-5
  • 引言5-8
  • 第一章 观音信仰8-12
  • 1.1 观音信仰的出现8-9
  • 1.2 中国汉地观音信仰的传播9-12
  • 第二章 佛教东渐过程中观音造像的变化12-17
  • 2.1 佛教东渐初期观音原型12-14
  • 2.2 魏晋南北朝时期观音造像14-17
  • 第三章 观音造像世俗化初始期17-23
  • 3.1 隋代的观音造像17
  • 3.2 唐代观音造像17-23
  • 3.2.1 唐代观音造像题材的不断丰富19-20
  • 3.2.2 妙创水月20-23
  • 第四章 观音造像世俗化成熟期23-34
  • 4.1 宋代观音造像本土化的成熟23-25
  • 4.2 宋代观音造像的题材25-28
  • 4.3 三教合流28-32
  • 4.3.1 儒家孝道29
  • 4.3.2 送子习俗29-31
  • 4.3.3 观音菩萨与女性神崇拜31-32
  • 4.4 宋代观音造像的平民化32-34
  • 第五章 观音造像世俗化稳定期34-38
  • 5.1 元明清观音造像34
  • 5.2 观音造像题材的完善34-36
  • 5.3 观音造像的稳定与程式化36-38
  • 结论38-40
  • 图录40-48
  • 参考文献48-50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50-51
  • 致谢51-53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志国;论《聊斋志异》的男权色彩[J];蒲松龄研究;2001年04期

2 崔蕴华;佛教中“摩登伽女”原型与《聊斋志异·乐仲》篇之渊源探讨[J];蒲松龄研究;2002年02期

3 黄洽;高唐神女原型与《聊斋志异》中的高唐型神女[J];蒲松龄研究;2002年02期

4 冀运鲁;;女神与女巫:《聊斋志异》女性审美的二重分裂[J];蒲松龄研究;2006年03期

5 张崇琛;;中西交通视野下的《聊斋》狐狸精形象——从《聊斋》中狐狸精的“籍贯”说起[J];蒲松龄研究;2008年03期

6 刘镇清;从语言的当代性看翻译的文体选择[J];安徽大学学报;2001年06期

7 许宁;论马一浮《老子注》中的“以佛解老”思想[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2期

8 黄承贵;老子美学与禅宗自然义[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4期

9 李昌舒;;自然与自由——论慧能之自性[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10 刘磊;《月明和尚度柳翠》源流考[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3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任光宣;;儒家思想的遥远回声——果戈理的《与友人书简选》与孔孟思想[A];北京论坛(2004)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多元文学文化的对话与共生”外国文学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4年

2 谭中;;中华文明“表现之秘”从何而来? “CHINDIA/中印大同”开发中国精神与物质文明的历史运作[A];北京论坛(2006)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对人类文明方式的思考:“世界格局中的中华文明”国学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6年

3 彭云;傅立宪;万莉;;论“空白”、“不完全”的艺术形式[A];Proceedings of the 2008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dustrial Design(Volume 1)[C];2008年

4 马一虹;;古代东亚汉文化圈各国交往中使用的语言与相关问题——以唐、日本、新罗和渤海为中心[A];“东亚汉文化圈与中国关系”国际学术会议暨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5 高凯;;从人口性比例和疾病状况看西域在汉晋时期佛教东渐中的作用[A];中外关系史论文集第17辑——“草原丝绸之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6 李树辉;;博采众长、兼容并蓄的高昌回鹘文化[A];丝绸之路民族古文字与文化学术讨论会会议论文集[C];2005年

7 蔡伟堂;;佛教造像——敦煌佛教造像的君权意识[A];丝绸之路民族古文字与文化学术讨论会会议论文集[C];2005年

8 魏德新;;回商蒲寿庚的历史功过[A];首届中国宁夏回商大会文化论坛论文汇编[C];2008年

9 iJo呦,

本文编号:27945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279455.html

上一篇:杨度佛学研究  
下一篇:哈西德运动研究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5b5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