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宗教论文 >

中泰稻谷起源神话的文化记忆研究

发布时间:2020-09-04 15:25
   文化记忆是90年代德国埃及学者扬·阿斯曼首次提出。其内容涉及到一个民族的神话传说或带有宗教性的仪式等方面。据本文所述,20世纪的中国和泰国的稻谷起源神话研究基本上是基于母题分析、原型和故事形态研究等方面。这些研究成果仅限于文本的,是共时性的维度。然而,神话还有口头性的一面。当神话被重新讲述的同时,其内容或多或少都会受到“时代”的影响。这就表明了神话是富有历时性的维度,有“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维度。因考虑到神话的活态性,本文以文化记忆理论为研究的重要参考,试图把神话的历时维度也考虑在内。但是,文化记忆作为民俗学研究的理论尚有不完善之处,但这也是一个值得深究的研究问题,尤其是文化记忆对身份认同的作用。从民俗学和文化记忆的深层结构去探究发现,民俗既是整个文化意识形态的基石和支柱,而意识形态构成的前提乃是文化记忆。本文通过对神话文本的研究,分析其母题的核心内容,再次引用文化记忆理论分析其文本之经典化的趋向,加上对与神话文本相辅相成的仪式和信仰等进行思考,最终取得的成果包括神话文本之内和文本之外的解读,如80-90年代与当下搜集到的神话文本的母题之间所产生的微小变化、两国稻谷起源神话形成的推论、巴利语在泰国民间招稻谷魂仪式的使用、两国神话文本经典化的趋向、中国古文物中的鸟纹分析、泰国招稻谷魂仪式的意义、泰国素攀府农民改宗的个案分析及其对神话传承的影响,以及个体记忆造成神话或文化记忆失传的可能性。通过文化记忆,几千年的回忆得以展现。文化记忆通过各种仪式、规范、传统和教育等方式来构建和塑造个人的特征和文化身份。与此同时,个人也可以通过文化记忆的主要功能来确认自己的文化身份,而他们对这些仪式的反应也有利于文化记忆的稳定性,并如此循环下去。神话已经回答了我们归属的问题。如同稻谷起源神话一样代表了我们国家的世界观。而既然我们在这个无常的世界里知道了自己是谁,就不会再迷失方向了。
【学位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B93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游红霞;;神话母题分析:陈建宪的神话学方法论[J];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2015年07期

2 陶成涛;;文化乡愁:文化记忆的情感维度[J];中州学刊;2015年07期

3 陈勤建;;民俗学研究的对象和边界——民俗学在当下的问题与思考之一[J];西北民族研究;2014年03期

4 穆昭阳;;个人实践、记忆与民俗传统的传承[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02期

5 李淑清;;民国时期的神话学研究综述[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01期

6 刘丽萍;;对袁珂神话观的新认识[J];文史杂志;2013年05期

7 徐世超;;互文性理论研究综述[J];文学教育(上);2013年07期

8 李苗;;有关“雒田”问题研究考述[J];农业考古;2013年03期

9 杨利慧;;21世纪外国神话学的研究趋向[J];文化遗产;2013年03期

10 罗鑫;;“神话学”符号分析模式的意识形态批评[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6期



本文编号:281227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281227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5f0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