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宗教论文 >

论《太平经》的家族伦理思想

发布时间:2017-04-02 22:14

  本文关键词:论《太平经》的家族伦理思想,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道教早期经典《太平经》距离今天已有一千八百多年之久,但是其中的积极思想在今天仍有研究价值,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作为我们借鉴学习的标本。本文仅从《太平经》的家族伦理思想入手,系统地梳理了《太平经》中关于家族伦理方面的思想,在学术界原有的研究基础上,进一步加以思考和深化。所谓的家族伦理,是用来调节家庭成员之间以及整个家族之间各种关系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在单个家庭范围之内,它约束着个人的行为,是家庭成员之间和谐相处的规范,在整个家族之间,它也是保障家族一直延续的无形力量。《太平经》中多处涉及家族伦理的思想,笔者对其归纳总结,划分为三个部分进行阐述。 “承负”思想作为《太平经》独有的概念,用善恶报应的原理和机制来劝诫人们要去恶扬善。它作为家族伦理体系的神学基础,“承负”思想为家族成员之间善恶报应提供了理论依据,并解释了社会上存在的善恶报应不相一致的现象,目的是劝告人们行善积德。文中还将“承负”报应思想和佛教的因果报应思想进行了比较,让我们更加清晰的了解道教与佛教在善恶报应上的不同之处。 中国是一个非常讲究和重视孝道的国家,自古就有很多关于孝道的典籍和思想。当谈及孝道,多数人会直接想到儒家的孝道思想,道教作为中国的本土宗教,自然不会遗漏了这么一个核心的思想。早期道教的孝道思想是在“家国同构”的社会背景下,吸收和借鉴儒家孝道伦理而形成的。吸收了儒家“养亲、敬亲、顺亲、丧亲”等世俗层次的基本规范,并将忠孝比附,把孝道这个基本规范延伸到治理国家的泛化规范。《太平经》又依据道教的信仰和教义,,将孝与追求长生成仙及“承负”报应结合起来,构成了道教有别于儒家的孝道思想。 家族的延续也是家族伦理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一代一代的子嗣使得家族得以持续的存在,因此,提出兴国广嗣显得尤为重要。在那个男尊女卑的社会,《太平经》从阴阳和合的基本理论出发,主张尊阳崇阴,充分肯定了妇女在生养方面的重要地位,以及在家庭和谐方面女性的贡献作用。《太平经》还依据阴阳之数,阳奇阴偶的观念,提出了“一男得二女”的婚姻模式,反对当时社会上盛行的残杀幼女的残酷行为。历经了一千八百年的历史,《太平经》中依然有许多闪光之处,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东西,我们应该根据社会和时代的特征,批判性地学习那些有价值的东西。
【关键词】:《太平经》 家族伦理 “承负”报应 兴国广嗣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政法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B958
【目录】:
  • 内容摘要4-6
  • Abstract6-9
  • 引言9-15
  • 一、 选题来源及研究意义9-11
  • 二、 国内外相关课题研究基本现状11-14
  • 三、 论文写作的重点、难点和创新点14
  • 四、 研究的思路、方法14-15
  • 一、 承负报应:《太平经》家族伦理体系的神学基础15-23
  • (一) “承负”思想的内涵及其理论基础15-21
  • 1. “承负”思想的内涵15-19
  • (1) “承负”思想的内容15-17
  • (2) “承负”思想的种类17-19
  • 2. “承负”思想的理论基础19-21
  • (1) 天道循环论19-20
  • (2) 命定论20-21
  • (二) 解除“承负”的方法21-22
  • (三) 道教“承负”说与佛教因果报应思想的比较22-23
  • 1. 实施报应的主体不同22-23
  • 2. 报应的承担者不同23
  • 3. 报应的时空范围不同23
  • 二、 孝:《太平经》家族伦理思想的核心理论23-32
  • (一) 《太平经》孝道思想的形成背景24-25
  • 1. 儒家孝道观24-25
  • 2. 家国同构25
  • (二) 《太平经》孝道思想的内容:与儒家孝道比较的维度25-29
  • 1. 《太平经》孝道观的基本内容:继承儒家孝道观25-28
  • (1) 善事父母的基本规范26-27
  • (2) 忠孝比附的泛化规范27-28
  • 2. 《太平经》孝道观与儒家孝道思想的区别28-29
  • (1) 最终追求的目标不同28-29
  • (2) “孝”与“承负”的结合29
  • (三) 《太平经》孝道思想的现实意义29-32
  • 1. 个人方面:促进家庭成员间的和睦相处29-30
  • 2. 社会方面:弘扬尊师重教的传统,维护社会秩序30-31
  • 3. 自然方面:保护自然环境,维护生态平衡31-32
  • 三、 兴国广嗣:《太平经》关于家族延续的思考32-37
  • (一) 阴阳和合:重视妇女的地位32-35
  • 1. 一阴一阳,不可或缺32-33
  • 2. 阴阳和合,乃能相生33-34
  • 3. 各出半力,乃成一家34-35
  • (二) “一男得二女”的婚姻模式构想35-37
  • 四、 结语37-39
  • 参考文献39-43
  • 后记43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养正;;从《太平经》看早期道教的信仰与特点[J];道协会刊;1982年02期

2 范恩君;伦理视域中的道教“承负说”[J];中国道教;2005年02期

3 毛丽娅;;《太平经》的和谐观[J];中国道教;2006年04期

4 卿希泰;;试论《太平经》关于天地人“三合相通”与“中和”的思想及其现实意义[J];中国道教;2009年05期

5 周山东;;道教孝道观:孝文化研究的新领域[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6 徐明生;;“承负”与“轮回”——道教与佛教两种果报理论的比较[J];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7 黄景春;;“承负说”源流考——兼谈汉魏时期解除“重复”法术[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8 熊红艳;;《太平经》“承负”思想中的道德蕴涵[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2期

9 阎秀芝;蒋国保;;儒家孝道思想及其现代意义[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3期

10 李为香;;论早期道教的社会伦理[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本文关键词:论《太平经》的家族伦理思想,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8324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28324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108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