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宗教论文 >

龙树中观思想在华流播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12 05:01

  本文关键词:龙树中观思想在华流播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 中观思想,是大乘佛教最重要的思想之一。这一思想的发掘与弘扬,始于印度的龙树菩萨。龙树菩萨中观学对般若思想的发展,主要在于将“缘起”与“空性”思想加以统一,亦即主张对于缘起法,既要看到它的无自性空,也要看到它假名有的存在。在世俗谛中唯有假名,在胜义谛中则是毕竟空。如此的空有相即,在非有非无的遮诠之中,中道才得以彰显。龙树菩萨论证空义,就是对一切法的彻底否定,但并不是一味地抱持否定一切法存在的态度,而是否定对一切法的自性执,即从彻底的“荡相遣执”中,才能真正认清一切法毕竟空的本质,不致于陷入任何自性执(邪见)的泥沼。空不但不否定一切法,不破坏一切法,亦不妨碍一切事物的存在。相反的,空是世间一切缘起的事物得以成立的义理基础,是指一切法缘生无自性,以无自性所以有因缘生法的存在。 然而,此印度大乘佛法的中观性空义理,毕竟与中国人崇尚精神本体的传统思想有所隔阂;而且般若思想受限于传统玄学的思惟方式,导致当时的佛教学者无法正确地理解般若空义。因此,般若中观思想在中国初传的阶段,也就较难有所开展。直到鸠摩罗什大量译著般若中观系学说,且经其弟子努力阐扬,中观学才得以较为准确的新面貌,普遍弘传于中国。 般若中观思想在中国弘扬的历史过程中,先后诞生了罗什、道生、僧肇等般若学大师,尤其罗什所传的龙树菩萨般若中观思想,下开隋唐天台、三论、华严、禅宗各个等宗派的学说。尽管各宗的思想体系、修养方法各有不同,但皆是为达到阐扬佛所施教的甚深根本“空”义之共同目的。可以说,他们是中国般若中观思想的承先启后者,其般若学说在中国中观思想发展史上,有着继往开来的重要历史地位。故在论述中,本文除了作文献上的详勘,细察空义展开的来龙去脉外,并透过资料的分析而予以讨论、批评、针砭,指出错误,进而于中拣择罗什、道生、僧肇作为般若中观思想的研究对象,就东晋至初唐这段时期的中观思想对各宗派所产生的影响作相关研究,并通过详细的分析、论证,将各宗派中所蕴含的中观思想彻底彰显出来,同时阐明中国人理解“空”的过程和发展的新义。从而揭示中观思想的渊源和本旨,并显发龙树菩萨“空”的真义及其“空”的实践理论。
【关键词】:《中论》 中观思想 流播 研究 东晋至初唐
【学位授予单位】:福建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B948
【目录】:
  • 摘要2-3
  • ABSTRACT3-5
  • 中文文摘5-12
  • 目录12-15
  • 第1章 绪论15-25
  • 1.1 研究动机与目的15-17
  • 1.2 研究思路、范围、对象与方法17-20
  • 1.3 主要参考资料20-21
  • 1.4 本文之论述程序21-25
  • 第2章 龙树中观思想在印度形成与发展25-93
  • 2.1 龙树菩萨以前的空思想萌芽25-43
  • 2.1.1 原始佛教的基本教义与空观念25-39
  • 2.1.2 部派佛教时期与空观念39-43
  • 2.2 龙树菩萨的生平、著作43-48
  • 2.2.1 龙树菩萨的生平44-46
  • 2.2.2 龙树菩萨的著作46-48
  • 2.3 龙树菩萨《中论》的核心思想48-88
  • 2.3.1 缘起性空49-56
  • 2.3.2 八不中道56-68
  • 2.3.3 二谛义68-80
  • 2.3.4 空与相关概念的理解80-88
  • 本章小结88-93
  • 第3章 鸠摩罗什对中观思想的贡献93-135
  • 3.1 鸠摩罗什的简介93-104
  • 3.1.1 鸠摩罗什之生平与时代背景93-98
  • 3.1.2 鸠摩罗什之译经与著述98-104
  • 3.2 鸠摩罗什的般若中观思想104-128
  • 3.2.1 鸠摩罗什之中道空观思想104-116
  • 3.2.2 鸠摩罗什之实相思想116-123
  • 3.2.3 鸠摩罗什之法身思想123-128
  • 3.3 鸠摩罗什在中国思想史上之特色及其影响128-132
  • 本章小结132-135
  • 第4章 竺道生与中观思想135-177
  • 4.1 竺道生思想理论渊源136-146
  • 4.1.1 竺道生的生平与著述136-140
  • 4.1.2 师友传承与佛教思想特质140-146
  • 4.2 竺道生思想之理论特色146-168
  • 4.2.1 竺道生的空性思想146-151
  • 4.2.2 言语道断的不二门151-154
  • 4.2.3 "生死即涅i,

    本文编号:30073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30073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f77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