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与中国传统法律文化
发布时间:2017-04-12 13:01
本文关键词:道教与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 宗教与法律的关系是法史学研究中的重要命题。和西方法律传统相比,中国古代没有形成独立的教会法体系,宗教对国家法律的影响也不那么显著,但宗教仍以其特有的方式影响着传统社会的法律观念、行为规则和司法实践。本文以中国古代最具影响力的本土宗教——道教为线索来展开分析,主旨在于论述道教对于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影响,藉此凸显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中宗教性的一面。 除导言和结语外,本文共包括五章: 第一章从法律社会学的视角赋予道教戒律以“法”的性质,探讨道教戒律的历史发展、基本内容及其与国家制定法的关系。 第二章论述道教对帝国立法的影响。以“身国同治”为要旨的道教在治国理念上秉承了先秦道家清净无为的思想,这对中国古代特别是唐、宋的立法指导思想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道教的“十直斋”和“三元日”被国家法律所吸收,成为法定的禁刑时间和停审时间;帝国的最高统治者基于尊崇道教和重生的考虑颁发诏令,禁止在一些富有道教特色的时节屠宰牲畜。 第三章探讨道教与传统司法的关系。道教以“报及子孙”为核心的报应论对于传统司法的理念和实践均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城隍审判彰显了传统司法宗教性的一面;刑讯的时间选择中也有道教时节禁忌的因素。此外,中国古代的恩赦与最高统治者对道教的尊崇也有密切的联系。 第四章以中国古代的习惯法为切入点,透视道教在发展过程中是如何型塑普通民众的行为规则和生活秩序的。本章拟从工商业行规、契约签订惯例、择日习俗及家族法这四个层面,阐述道教对于中国古代习惯法的精神、内容和形式所产生的影响。 第五章考察道教劝善书在中国古代法律教育中的作用。作为道教伦理世俗化与普及化的劝善书与功过格,以其通俗易懂、灵活多样的形式成为了普通百姓获取法律知识的有效途径,同时亦是国家律典得以贯彻的重要方式。 结语部分对全文的内容进行简要的梳理和归纳,概述道教在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发展过程中的地位,由此中国传统法中宗教性的一面得以展现。
【关键词】:道教 传统法律文化 道教戒律 承负说 习惯法 劝善书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政法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B958
【目录】:
- 内容摘要4-6
- ABSTRACT6-11
- 导言11-17
- 一、问题的提出11-12
- 二、研究现状12-14
- 三、方法与材料14-15
- 四、基本思路及创新15-17
- 第一章 道教戒律:中国古代法的一种表现形式17-30
- 第一节 道教戒律的形成和发展17-19
- 第二节 道教戒律的内容19-25
- 一、修行生活方面的规范19-20
- 二、对世俗伦理的吸收20-22
- 三、处罚手段22-25
- 第三节 道教戒律与国家制定法的关系25-29
- 一、道教戒律对国家制定法的维护25-27
- 二、国家法对道教戒律的态度27-29
- 本章小结29-30
- 第二章 道教与立法30-43
- 第一节 道教与立法指导思想30-34
- 第二节 十直斋与禁刑时间34-37
- 第三节 三元日与停审时间37-40
- 第四节 道教与禁屠40-42
- 本章小结42-43
- 第三章 道教与司法43-64
- 第一节 道教报应论43-46
- 一、承负说43-45
- 二、神灵赏罚的机制45-46
- 第二节 道教报应说与司法理念及实践46-51
- 一、治狱须积阴德的观念46-49
- 二、司法实践中的两种倾向49-51
- 第三节 城隍断案:另一种“神判”51-56
- 第四节 道教时节禁忌与刑讯56-58
- 第五节 道教与恩赦58-63
- 一、唐代的恩赦与道教59-60
- 二、宋代的恩赦与道教60-63
- 本章小结63-64
- 第四章 道教与中国古代习惯法64-86
- 第一节 道教与工商业习惯法64-70
- 一、在道教神灵塑像或牌位前订立、执行工商业规约:规约效力的神圣来源65-66
- 二、祀神费用的缴纳:工商业组织成员的一项基本义务66-68
- 三、富有宗教意味的处罚方式:献戏敬神68-70
- 第二节 道教与契约70-76
- 一、在关帝祠签订契约的惯例70-72
- 二、道教的诚信观72-76
- 第三节 道教与择日习惯法76-80
- 一、择日的涵义及基本原理76-77
- 二、《玉匣记》中的行事宜忌77-79
- 三、道教和合进财的思想对择日观念的强化79-80
- 第四节 道教与家族法80-85
- 一、道教“禁杀女婴”的思想被家族法所吸纳81-82
- 二、道教的财富观转化为家族法中义务性规定82-85
- 本章小结85-86
- 第五章 道教劝善书与中国古代的法律教育86-115
- 第一节 道教劝善书的形成与流行86-91
- 一、道教的积善成仙思想及其世俗化86-88
- 二、善与恶的计算:功过格88-91
- 第二节 道教劝善书和“无讼”观91-96
- 一、将兴讼、唆讼划入恶报之列92-93
- 二、以道教尊神名义宣扬息讼93-95
- 三、以报应故事警戒唆讼95
- 四、以诗歌宣扬息讼95-96
- 第三节 道教劝善书与法律宣讲96-101
- 一、借鉴道教科仪及劝善书借神灵名义训诫的方式97-99
- 二、援引灵验故事99-101
- 第四节 道教劝善书:百姓获取法律知识的有效途径101-108
- 一、不孝罪101-102
- 二、谋反罪102-104
- 三、不道罪104-105
- 四、妻妾殴夫罪105-106
- 五、强盗罪106-108
- 第五节 阴律与国法的关系——以《玉历至宝钞》为中心108-114
- 一、《玉历至宝钞》和《大明律》内容比较108-113
- 二、阴律辅助国法的功能113-114
- 本章小结114-115
- 结语115-119
- 参考文献119-124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柏桦;;清代州县司法与行政——黄六鸿与《福惠全书》[J];北方法学;2007年03期
2 胡旭晟;东方宗教法概观——以法律伦理学和历史的理论逻辑为视角[J];比较法研究;1997年03期
3 强昱;《老君说一百八十戒》的律法精神[J];中国道教;2000年06期
4 丁常云;试论道教戒律建设的发展历程[J];中国道教;2004年06期
5 王丽英;论道教伦理思想的鲜明特征[J];中国道教;1999年01期
6 王立民;中国古代刑法与佛道教——以唐宋明清律典为例[J];法学研究;2002年03期
7 刘琳;;论东晋南北朝道教的变革与发展[J];历史研究;1981年05期
8 雷闻;唐代地方祠祀的分层与运作——以生祠与城隍神为中心[J];历史研究;2004年02期
9 段江丽;善书与明清小说中的果报观[J];明清小说研究;2002年01期
10 李继武;道教戒律的伦理道德思想[J];人文杂志;2005年03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唐怡;道教戒律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本文关键词:道教与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0129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3012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