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时代中国民间信仰认同的差异性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13 15:28
本文关键词:科技时代中国民间信仰认同的差异性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科技飞速发展的大背景下的人们,一方面相信科学,希望科学能不断释疑、解惑,揭开世间万事万物之谜,解决人类的诸多问题;另一方面,由于对现实中的一些为现代科学所暂时不能解释的现象和不能解决的问题充满无奈,但又怀有幻想,,于是寄情于“万能”的虚幻的神灵。在我国,由于历史传统和现实原因,真正意义上的宗教徒在人口中的比例并不高,相对来说比较多的是民间信仰,大多数老百姓是“崇拜偶像,几乎无所不信”。民间信仰越来越频繁、深入地出现在人们的生活当中,如供财神、祭祀祖先等。更多的民间信仰则转化为大众追求心理安慰的俗信,表达人民求福避祸的心理,如发家致富、家人健康平安、婚姻幸福、事业有成等美好的愿望。 本论文以这个现象作为研究切入点,从不同于以往的对于民间信仰研究的方面,而是着眼于民众的心理、社会背景、自我认同等方面,对民众的民间信仰认同程度在各因素上的差异性进行研究,对从江西、陕西、浙江等8个省份抽取的778人进行问卷调查,采用社会学统计软件SPSS对统计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从民间信仰与个体人口学特征、民间信仰与个体社会经济、宗教背景因素、民间信仰与个体的世界观、民间信仰与个体的自我主观投射和评价等方面去考察传统民间信仰在当代生活中与民众的各个方面的关联以及对民众生活和思想的影响,揭示出个体的性别、年龄、经济社会背景、精神状况、世界观等方面对民间信仰认同的影响。得出的结论为:人民对幸福的渴望是不会因为社会制度的不同和科技的发展而有些许减少的,因而各种能满足公众这种心理的民间信仰活动依然会长期的留存于民间。民俗的传承总是滞后于社会生活的变化,民间信仰的演变并不与社会进步、科学发达同步,科学技术的发展会改变人的一些信仰,但是不能消除。因为只有当科学的认识真正主宰了人们的意识,左右了人们的行为,民间信仰才会随着时代的前进,扬弃、淡化,乃至消亡。
【关键词】:科技时代 民间信仰 差异性 人口学特征 自我主观投射
【学位授予单位】:南昌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6
【分类号】:B933
【目录】:
- 引言7-9
- 一、文献综述与问题的提出9-15
- (一) 关于民间信仰定义的研究9-10
- (二) 关于民间信仰与宗教关系的研究10
- (三) 关于民间信仰功能的研究10-13
- (四) 关于民间信仰特性的研究13
- (五) 关于民间信仰个体认同的研究13-14
- (六) 问题的提出14-15
- 二、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15-17
- (一) 被试15
- (二) 研究工具15
- (三) 研究过程15-17
- 三、结果与分析17-43
- (一) 民间信仰认同的人口学特征分析17-25
- 1、年龄特征的差异性分析17-19
- 2、个体精神状况的差异性分析19-20
- 3、个体身体状况的差异性分析20-23
- 4、个体文化程度的差异性分析23-24
- 5、个体性别的差异性分析24-25
- (二) 民间信仰认同的个体社会经济情况与宗教背景分析25-30
- 1、个体宗教背景的差异性分析25-27
- 2、个体经济状况的差异性分析27-30
- 3、个体职业的差异性分析30
- (三) 民间信仰认同的个体社会价值观与人生观因素分析30-35
- 1、个体人生观的差异性分析30-33
- 2、个体社会观的差异性分析33-35
- (四) 民间信仰认同的个体主观投射与评价因素分析35-43
- 1、个体主观投射的差异性分析35-37
- 2、个体人际关系的差异性分析37-39
- 3、个体自我生活评价的差异性分析39-41
- 4、个体社会组织归属感的差异性分析41-43
- 四、综合讨论43-54
- (一) 民间信仰与个体人口学特征的因素关联讨论43-47
- 1、与年龄层次分布的关联性讨论43-44
- 2、与个体精神状况的关联性讨论44-45
- 3、与个体身体状况的关联性讨论45-46
- 4、与个体文化程度的关联性讨论46
- 5、与个体性别的关联性讨论46-47
- (二) 民间信仰与个体社会经济、宗教背景因素关联的讨论47-49
- 1、与个体宗教背景的关联性讨论47-48
- 2、与个体经济状况的关联性讨论48-49
- 3、与个体职业的关联性讨论49
- (三) 民间信仰与个体的人生观因素关联的讨论49-50
- (四) 民间信仰与个体自我投射和评价因素关联的讨论50-54
- 1、与个体自我主观投射的关联性讨论50-51
- 2、与个体人际关系的关联性讨论51
- 3、与个体社会组织归属感的关联性讨论51-52
- 4、与个体生活满意度的关联性讨论52-54
- 五、哲学反思54-59
- (一) 科技影响下的人口学特征与民间信仰54-56
- 1、科技时代的性别观差异与民间信仰54-55
- 2、科技时代中文化程度差异与民间信仰55-56
- (二) 对科技社会的社会认同及自我实现哲学反思56-57
- 1、科技社会认同56-57
- 2、自我实现57
- (三) 科技、宗教与民间信仰57-59
- 参考文献59-62
- 致谢62
【引证文献】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王丹;许真君信仰的祭祀圈与信仰圈[D];中南民族大学;2011年
2 郭艳芳;山西东南部炎帝传说与信仰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关键词:科技时代中国民间信仰认同的差异性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0391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3039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