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宗教论文 >

中国佛教农禅思想与实践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24 05:04

  本文关键词:中国佛教农禅思想与实践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产生于古印度的佛教,在传入中国以后,经历了长期的中国化过程,形成了富有中国特色的中国佛教宗派——禅宗。在禅宗的禅学思想与修行实践中,又尤其以与中国传统的农耕文化相结合而形成的农禅思想与实践最为中国化和最具中国特色。因此,农禅思想与实践一直为中国佛教界和学术界所重视。本文以从禅宗在中国形成的最初源头来探寻农禅思想与实践的渊源为出发点;以禅宗的法脉传承为主要的研究线索,梳理了农禅思想的形成过程及其实践的发展历程;以农禅思想和制度最终确立的标志——马祖道一创立丛林、百丈怀海创立清规为对象,考察了农禅思想的发展和农禅制度的确立;在农禅的后期发展中,重点介绍了农禅在当代的概况,并考察了农禅对于禅宗和整个佛教的意义。全文共分四章: 第一章主要是对农禅思想与实践的渊源进行了研究,具体考察了禅宗二祖慧可、禅宗三祖僧璨的禅学思想和修行实践,研究了禅宗四祖道信、禅宗五祖弘忍对于农禅思想的发展和“东山法门”的农禅实践,分析了禅宗六祖惠能的顿悟思想及其农禅实践。本章以禅宗的形成、发展过程为研究线索,展示了农禅思想的形成过程及其实践的发展历程。 第二章主要是以马祖道一禅师的“即心即佛”、“非心非佛”、“平常心是道”等禅学思想为对象,研究了马祖道一禅师有关农作与禅修的思想;以其农禅的实践为对象,考察了马祖道一禅师创立丛林的原因以及创立丛林的过程。丛林的开创已在实际上确立了农禅思想与实践的规范,为其之后的百丈怀海禅师创立《百丈清规》最终确立农禅制度奠定了基础。 第三章主要是对农禅制度最终确立的标志——百丈怀海禅师创立《百丈清规》的考察。本部分首先考察了百丈怀海禅师的禅学思想,接着着重阐述了其创立《百丈清规》的背景及《百丈清规》中的“普请法”。在《百丈清规》中,农禅思想与实践最主要体现为“普请法”,伴随着《百丈清规的》创立,农禅思想与实践作为一项制度而被最终确立,“上下均力”的“普请法”也被视为农禅制度的核心。 第四章首先考察了百丈怀海禅师之后的农禅思想与实践的发展概况,尤其以赵朴初的“人间佛教”思想为例说明了农禅思想在当今佛教自身发展中的作用,以三大样板丛林之一的江西云居山真如禅寺的农禅传统与实践为例,考察了农禅实践在当今时代的存在和发展状况。最后考察了农禅对于禅宗和整个佛教的意义和影响,农禅开创了一种新的佛教修行方式,农禅经济为禅宗的发展奠定了相对独立的经济基础,农禅制度的创立进一步推进了佛教的中国化。
【关键词】:农禅 禅宗 丛林 百丈清规
【学位授予单位】:安徽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B948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9
  • 引言9-12
  • 一、研究意义9-10
  • 二、研究现状10-11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11
  • 四、本文创新之处及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11-12
  • 第一章 农禅思想与实践渊源研究12-28
  • 一、慧可的禅学思想及修行实践12-14
  • (一) 慧可的禅学思想12-13
  • (二) 慧可的修行实践13-14
  • 二、僧璨的禅学思想及修行实践14-15
  • (一) 僧璨的禅学思想14-15
  • (二) 僧璨的修行实践15
  • 三、道信的禅学思想及修行15-20
  • (一) 道信的禅学思想16-18
  • (二) 道信的修行实践18-20
  • 四、弘忍的禅学思想及修行20-23
  • (一) 弘忍的禅学思想20-22
  • (二) 弘忍的修行实践22-23
  • 五、惠能的禅学思想及修行23-28
  • (一) 惠能的禅学思想24-26
  • (二) 惠能的修行实践26-28
  • 第二章 马祖道一创丛林28-35
  • 一、马祖道一的禅学思想29-33
  • (一) 即心即佛29-30
  • (二) 非心非佛30-31
  • (三) 平常心是道31-33
  • 二、马祖道一开创丛林33-35
  • 第三章 百丈怀海立清规35-43
  • 一、百丈怀海的禅学思想35-36
  • 二、百丈怀海创立清规36-43
  • (一) 《百丈清规》的创立背景36-37
  • (二) 《百丈清规》之"普请法"37-43
  • 第四章 农禅的后期发展与当今概况及其对佛教的影响43-51
  • 一、农禅的后期发展43
  • 二、农禅的当今概况43-47
  • (一) "农禅并重"与"人间佛教"44-45
  • (二) 农禅的楷模——真如禅寺45-47
  • 三、农禅对佛教的影响47-51
  • (一) "农禅并重"开创了一种新的佛教修行方式47-48
  • (二) "农禅并重"的农禅经济为禅宗的发展奠定了相对独立的经济基础48-49
  • (三) 农禅制度的创立进一步推进了佛教的中国化49-51
  • 参考文献51-54
  • 致谢54-55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55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潘桂明;;道信的禅学思想[J];安徽大学学报;1985年03期

2 李帮儒;;我国古代农禅的特征[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23期

3 王晖;大祖禅师慧可考──兼论慧可在禅宗史上的地位与作用[J];东南文化;1995年02期

4 任继愈;弘忍与禅宗[J];佛学研究;1994年00期

5 黄钊;东山法门是禅宗形成的标志[J];佛学研究;1994年00期

6 曾传辉;《坛经》心性说对佛教中观思想方法的应用[J];佛学研究;1998年00期

7 赵朴初;;中国佛教协会三十年——在中国佛教协会第四届理事会第二次会议上[J];法音;1983年06期

8 传印;;云居山真如寺历史沿革[J];法音;1987年04期

9 圣凯;论中国佛教对生产作务态度的转变[J];法音;2000年08期

10 闻一凡;;农禅并重的现代意义——漫谈云居山的农禅传统[J];法音;2008年01期


  本文关键词:中国佛教农禅思想与实践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2359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32359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8ec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