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正念及其修习的当代价值
发布时间:2021-07-22 06:19
佛教认为一切善业,一切恶业,其根源都是人心问题,心在方方面面都居于主导地位。“心”可以使个体变得心情浮躁、神志混乱、战战兢兢、惴惴不安而阻碍个体与社会的和谐发展,也可以引领个体心生智慧、摆脱束缚和烦恼,达到心灵自由的境界,促进个体与社会的和谐进步。因此,社会和谐从“心”开始。佛教正念修习从持续不断地觉知身、受、心、法四方面,或者专注于日常生活中的各项活动、各项交往等对象上,发挥着自身的价值。第一,站在佛法的角度看,正念被视为三十七道品中最先修习的部分,正念修习是修习佛法的唯一入门法,是解脱的渡口,因此被称为唯一道或一入道。从修身念处开始,依次递进修习受念处、心念处、法念处,对身、受、心、法的生灭了了分明,每个阶段的修习都揭示了众生为何痛苦,为何烦恼的根源,对佛教徒感悟无常、放下我执、放下贪欲、破除四颠倒等有不可忽视的切身价值。第二,从个体的利益而言,正念修习提供了一种专注于当下觉知的技能,即单纯和不评判地觉知当下生起的每个念头、表象,用觉知的力量阻断散乱的念头或远离不断诱使心打破内在稳定和清净的不利因素,发挥保护自心的作用,达到个体内在的和谐。最后,从社会的利益而言,正念培养同理心、慈...
【文章来源】:西南民族大学四川省
【文章页数】:6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1章 研究概述
1.1 选题背景
1.2 本文的创新点和意义
1.3 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难点
第2章 正念的缘起
2.1 正念的起源
2.1.1 印度哲学中关于正念的思想
2.1.2 印度佛教的正念思想
2.1.3 正念修习的发展状况
2.2 正念的教法
2.2.1 什么是“正”和“念”
2.2.2 什么是正念
2.3 正念在佛法中的地位
2.3.1 正念在三十七道品中的地位
2.3.2 正念与三学的关系
第3章 正念的修习
3.1 修前准备
3.1.1 持正见
3.1.2 持戒
3.2 修身念处
3.2.1 安般念
3.2.2 不净观
3.2.3 四威仪观
3.2.4 时时系念观
3.2.5 四分别观
3.2.6 墓园九观
3.3 修受念处
3.3.1 受的缘起
3.3.2 观受是苦
3.4 修心念处
3.4.1 观心所
3.4.2 观心无常
3.5 修法念处
3.5.1 观五盖
3.5.2 观五取蕴
3.5.3 观十二处
3.5.4 观七觉支
3.5.5 观四圣谛
3.6 日常生活中的正念练习
第4章 正念证法对佛法的意义
4.1 清净众生心
4.1.1 断除三漏
4.1.2 破除四颠倒
4.2 感悟无常
4.2.1 放下我执
4.2.2 放下贪欲
4.3 通向涅槃
4.3.1 成就正道
4.3.2 体证涅槃
第5章 正念的当代价值
5.1 正念修习与心理健康
5.1.1 心理痛苦的共同性
5.1.2 佛教正念修习与心理健康的实证研究
5.1.2.1 国外研究情况
5.1.2.2 笔者田野调查情况
5.1.2.3 正念修习对心理调适的效果调查
5.1.3 与正念有关的西方心理治疗
5.1.4 正念对治心理障碍的具体方法
5.1.4.1 正念对治恐惧障碍
5.1.4.2 正念对治焦虑障碍
5.1.4.3 正念对治精神压力
5.1.4.4 正念对治睡眠障碍
5.1.4.5 正念防止抑郁症,降低自杀率
5.1.4.6 正念修习涵盖“认知、分析、接纳、纠正”对治法
5.2 正念练习与身体健康
5.2.1 正念与养生
5.2.1.1 身与心的连接
5.2.1.2 正念修习对养生心态的影响实证研究
5.2.1.3 正念养生法
5.2.2 正念与癌症康复
5.3 正念对社会和谐的价值
5.3.1 正念与家庭和谐
5.3.1.1 正念修习下的婚姻经营模式
5.3.1.2 正念修习下的“孝行”
5.3.2 正念与社会和谐
5.3.2.1 正念修习增强环保意识
5.3.2.2 正念修习降低社会犯罪率
5.3.3 正念与世界和谐
5.4 正念修习的负面影响
结论
参考文献
附件1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录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正念对艾滋病污名的影响:吸毒人群的证据[J]. 耿柳娜,赵群.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13(06)
[2]正念疗法——一种新的心理治疗方法[J]. 熊韦锐,于璐. 医学与社会. 2011(01)
[3]“正念”疗法产生与发展的历史根由及其理论缺失[J]. 熊韦锐. 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 2010(10)
[4]基于正念禅修的心理疗法述评[J]. 余青云,张海钟. 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 2010(03)
[5]正念禅修在心理治疗和医学领域中的应用[J]. 李英,席敏娜,申荷永. 心理科学. 2009(02)
[6]心理咨询与治疗中的正念训练[J]. 谭钧文,吴和鸣.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09(02)
[7]正念训练治疗抑郁症案例报告[J]. 谭钧文,吴和鸣. 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01)
[8]中国人心理健康现状研究进展[J]. 廖全明. 中国公共卫生. 2007(05)
[9]通往心灵的福祉——佛教思想对心理健康的启示[J]. 刘燕. 新疆石油教育学院学报. 2007(01)
[10]禅宗与心理治疗[J]. 张粹然.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01)
硕士论文
[1]正念禅修对负性情绪情境下注意子系统的影响[D]. 王玉佩.苏州大学 2015
[2]乔·卡巴金的“正念修行”心理治疗探析[D]. 陈丽珍.华侨大学 2013
[3]正念练习对正念水平及主观幸福感的影响[D]. 丁媛慧.首都师范大学 2012
本文编号:3296617
【文章来源】:西南民族大学四川省
【文章页数】:6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1章 研究概述
1.1 选题背景
1.2 本文的创新点和意义
1.3 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难点
第2章 正念的缘起
2.1 正念的起源
2.1.1 印度哲学中关于正念的思想
2.1.2 印度佛教的正念思想
2.1.3 正念修习的发展状况
2.2 正念的教法
2.2.1 什么是“正”和“念”
2.2.2 什么是正念
2.3 正念在佛法中的地位
2.3.1 正念在三十七道品中的地位
2.3.2 正念与三学的关系
第3章 正念的修习
3.1 修前准备
3.1.1 持正见
3.1.2 持戒
3.2 修身念处
3.2.1 安般念
3.2.2 不净观
3.2.3 四威仪观
3.2.4 时时系念观
3.2.5 四分别观
3.2.6 墓园九观
3.3 修受念处
3.3.1 受的缘起
3.3.2 观受是苦
3.4 修心念处
3.4.1 观心所
3.4.2 观心无常
3.5 修法念处
3.5.1 观五盖
3.5.2 观五取蕴
3.5.3 观十二处
3.5.4 观七觉支
3.5.5 观四圣谛
3.6 日常生活中的正念练习
第4章 正念证法对佛法的意义
4.1 清净众生心
4.1.1 断除三漏
4.1.2 破除四颠倒
4.2 感悟无常
4.2.1 放下我执
4.2.2 放下贪欲
4.3 通向涅槃
4.3.1 成就正道
4.3.2 体证涅槃
第5章 正念的当代价值
5.1 正念修习与心理健康
5.1.1 心理痛苦的共同性
5.1.2 佛教正念修习与心理健康的实证研究
5.1.2.1 国外研究情况
5.1.2.2 笔者田野调查情况
5.1.2.3 正念修习对心理调适的效果调查
5.1.3 与正念有关的西方心理治疗
5.1.4 正念对治心理障碍的具体方法
5.1.4.1 正念对治恐惧障碍
5.1.4.2 正念对治焦虑障碍
5.1.4.3 正念对治精神压力
5.1.4.4 正念对治睡眠障碍
5.1.4.5 正念防止抑郁症,降低自杀率
5.1.4.6 正念修习涵盖“认知、分析、接纳、纠正”对治法
5.2 正念练习与身体健康
5.2.1 正念与养生
5.2.1.1 身与心的连接
5.2.1.2 正念修习对养生心态的影响实证研究
5.2.1.3 正念养生法
5.2.2 正念与癌症康复
5.3 正念对社会和谐的价值
5.3.1 正念与家庭和谐
5.3.1.1 正念修习下的婚姻经营模式
5.3.1.2 正念修习下的“孝行”
5.3.2 正念与社会和谐
5.3.2.1 正念修习增强环保意识
5.3.2.2 正念修习降低社会犯罪率
5.3.3 正念与世界和谐
5.4 正念修习的负面影响
结论
参考文献
附件1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录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正念对艾滋病污名的影响:吸毒人群的证据[J]. 耿柳娜,赵群.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13(06)
[2]正念疗法——一种新的心理治疗方法[J]. 熊韦锐,于璐. 医学与社会. 2011(01)
[3]“正念”疗法产生与发展的历史根由及其理论缺失[J]. 熊韦锐. 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 2010(10)
[4]基于正念禅修的心理疗法述评[J]. 余青云,张海钟. 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 2010(03)
[5]正念禅修在心理治疗和医学领域中的应用[J]. 李英,席敏娜,申荷永. 心理科学. 2009(02)
[6]心理咨询与治疗中的正念训练[J]. 谭钧文,吴和鸣.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09(02)
[7]正念训练治疗抑郁症案例报告[J]. 谭钧文,吴和鸣. 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01)
[8]中国人心理健康现状研究进展[J]. 廖全明. 中国公共卫生. 2007(05)
[9]通往心灵的福祉——佛教思想对心理健康的启示[J]. 刘燕. 新疆石油教育学院学报. 2007(01)
[10]禅宗与心理治疗[J]. 张粹然.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01)
硕士论文
[1]正念禅修对负性情绪情境下注意子系统的影响[D]. 王玉佩.苏州大学 2015
[2]乔·卡巴金的“正念修行”心理治疗探析[D]. 陈丽珍.华侨大学 2013
[3]正念练习对正念水平及主观幸福感的影响[D]. 丁媛慧.首都师范大学 2012
本文编号:329661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32966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