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宗教论文 >

巴利《论事》中的“阿罗汉观”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28 13:03

  本文关键词:巴利《论事》中的“阿罗汉观”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阿昆达摩论事(Kathavatthu)是南传上座部的辩论书,出自佛灭后200-300年间阿育王(Asoka)时期的部派佛教。在七部论中排第五,其论在第三结集时由目犍连子帝须长老(Moggaliputta Tissa)编成。根据摩诃朱拉隆功大藏经,《论事》共有226论。本论文主要研究核心在于《论事》中,第二论“阿罗汉退论”和第四论“一切有论”中的‘阿罗汉等论’。内容探讨佛教的“阿罗汉观”,共可分为两部分:一、就原始佛教的立场,如何诠释“阿罗汉”。二、部派佛教对“阿罗汉”的主张如何演变。关于《论事》中“大天五事”到“说一切有部”的“阿罗汉起烦恼”和“退转”问题,研究成果发现:一、在原始佛教,“佛”是一位阿罗汉,“辟支佛”和“声闻”也是阿罗汉。在此,“阿罗汉”是佛教最高尚的修行目标。另外“阿罗汉”一词不仅佛教专用,佛教未出现前,早在印度社会中已被作为“圣者”之名称。阿罗汉不只完成“自利”、破除轮回、脱离生死的任务,还完成“利他”,对社会有所贡献。二、部派时期,因为“大天五事”问题,“阿罗汉”的地位被高度怀疑是否为佛教中最圆满的圣者。各部派对阿罗汉,纷纷有不同主张。“说一切有部”认为阿罗汉有六种,前五种当面对特殊因缘,“非理作意”时会现起烦恼而退转,若是“如理作意”和第六种“不动法”,则不会退转。有部的立场认为“佛”也是一位阿罗汉,有“受用退”,有的也主张“佛”全无退。因为部派对“阿罗汉”是否有、无退转,争议不休,在部派之后,变得更重视行菩萨道为了“成佛”而不是“成阿罗汉”。从而认为,“佛”非“阿罗汉”,“阿罗汉”即是声闻,但上座部对“菩萨”的解释不同,菩萨有三种:大菩萨(Mahabodhisattva),缘觉菩萨(Paccekabodhisatta),声闻菩萨(Savakabodhisatta)。三种所行的菩萨道都是为了成就“阿罗汉”。但其中大菩萨的阶位者,即为成就佛道的菩萨行者却有可能面对从佛道“退转”问题,故就进而分有“不定”(Aniyatabodhisatta)与“定”(Niyatabodhisatta)菩萨之分,无论如何三种菩萨已证得了阿罗汉后永远不退转。三、巴利各种文献说明了,《论事》对有部“阿罗汉起烦恼退”观点进行了批判,认为有部所主张的“三世实有,法体恒存”与阿罗汉“非理作意”时起烦恼而有退转,是自相矛盾的。因为若主张“三世实有”(一切时),为何仅在“非理作意”时阿罗汉退失,但“如理作意”时却无退?因按照有部,“烦恼”在“三世”应是“同一法体”让阿罗汉退转(无论在“如理作意时”或“非如理作意时”)。另外,有部主张“一切有”,这被上座部批判为“邪见”。对于“不动法”,巴利佛典说明,从圣之解脱来看,一切圣人等亦属于“不动法”。原始佛教和上座部肯定一切圣者皆无退转。四、《论事》的辩论由“自说”(Sakavadi)的上座部与“他说”(Paravadi)的其他部派双方组成,彼此进行问答。其论辨的逻辑机制称“八论破”(Atthaniggaha),主要有两种方式:一、“顺反论”(先肯定后否定),二“反顺论”(先否定后肯定)。完整的问答逻辑出现于“补特伽罗论”,共分“四义”,每一义又各有二论(“顺反论”和“反顺论”),共有八论(四义八论)。《论事》是佛教最早期的逻辑论书,近代学者认为它的逻辑形式,属于西方逻辑假言命题的“否定后件式”(Modus Tollens)。
【关键词】:阿罗汉 《论事》 上座部 有部 烦恼 退转 逻辑
【学位授予单位】:复旦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B948
【目录】:
  • 摘要7-9
  • ABSTRACT9-12
  • 略语表12-15
  • 第一章 绪论15-25
  • 第一节、研究动机15-18
  • 一、研究对象15-16
  • 二、研究文献16-17
  • 三、研究目的17-18
  • 第二节、历代研究成果18-19
  • 第三节、研究问题19-20
  • 第四节、巴利原典及注释20-22
  • 第五节、研究方法22-24
  • 第六节、组织(FRAMEWORK)24-25
  • 第二章 从原始佛教到部派佛教的阿罗汉观25-79
  • 第一节 原始佛教阿罗汉观25-40
  • 一、佛陀自称阿罗汉26-27
  • 二、巴利文献给阿罗汉五种定义27-28
  • 三、关于“阿罗汉与应供”用词的问题28-29
  • 四、已证得阿罗汉果之后的描述29-31
  • 五、杀阿罗汉不许出家、责骂所有圣者无法成道31-32
  • 六、阿罗汉与自利利他(Attattham-Parattham)32-35
  • 七、阿罗汉这一词不限于佛教专用35-36
  • 八、佛与阿罗汉无差别(但)佛与声闻有差别36-39
  • 九、“十六观智”与“十结”从凡夫到阿罗汉的过程39-40
  • 第二节 部派佛教阿罗汉观40-72
  • 一、据巴利《岛史》佛教十八部派41-43
  • 二、大天五事部派佛教对阿罗汉争论的起点43-49
  • (一) 阿罗汉余所诱47
  • (二) 阿罗汉有无知47-48
  • (三) 阿罗汉有犹豫48
  • (四) 阿罗汉有他令48
  • (五) 阿罗汉道因声故起48-49
  • 三、上座部巴利《论事》对大天五事的批判49-70
  • (一) 批判他所与论(Parupaharakatha)50-52
  • (二) 批判无知论(Annanakatha)52-59
  • (三) 批判犹豫论(Kankhakatha)59-61
  • (四) 批判他令论(Paravitaranakatha)61-65
  • (五) 批判道因声故起论(Vacibhedakatha、Dukkhaharakatha)65-70
  • 四、辩论结果70-71
  • 五、大天五事与有部阿罗汉退论71-72
  • 第三节 说一切有部论书对阿罗汉的看法72-79
  • 一、有部《大k仄派陈邸范园⒙藓焊髦滞俗内故,

    本文编号:33284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33284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13d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