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宗教论文 >

巴蜀佛教石窟群艺术风格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28 19:07

  本文关键词:巴蜀佛教石窟群艺术风格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巴蜀地区拥有丰富的佛教石窟造像资源,是中国南方石窟最重要的分布区,也是我国晚期石窟史上最重要的内容。在正式开窟造像之前,巴蜀地区以成都为中心的南朝佛教造像石、碑融合了北方石窟造像风格与南方建康造像式样,形成自己的独特创造。北魏晚期,在繁盛的北方中原石窟造像的影响下,在四川东北部的广元最先开始开窟造像。现存的北朝巴蜀佛教石窟造像数量特别少,在风格上也是借鉴学习北方中原石窟造像样式。隋唐以降,川北造像区的广元、巴中石窟造像逐渐兴盛。巴蜀地区整个石窟造像热潮由广元、巴中沿通江向南至成都沿途的阆中、旺苍、苍溪、仪陇等地向巴蜀腹地川西梓潼、绵阳、乐山、夹江、仁寿和川东安岳的卧佛院、玄妙观、千佛寨、大足的北山等地扩撒,皆有令人赞叹的精彩石窟艺术创造。唐代石窟造像仍然主要是继承和融合北方造像样式,在政治、经济、民族性格、社会审美、侍女画发展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下呈现出丰肥体壮、张扬有力,充满旺盛生命力的造像样式和多样统一、阳刚开放的造像风格。特别是宋代,随着雕刻技法的进步成熟与川密的兴盛,使得巴蜀佛教石窟造像达到创作巅峰,摆脱了对北方中原石窟造像风格的依赖,凭借独特的地域特色和时代风格铸就了中国石窟艺术发展过程中的第三个高潮。含蓄优美、自然灵动、和谐统一、诸美悉备的风格创造出最能够体现中国古典审美的雕塑典范形式。宋代巴蜀佛教造像特别是以大足宝顶密宗造像和涞滩二佛寺禅宗造像为典型代表,使得宋代成为中国石窟艺术本土化、世俗化走向成熟并自成体系的时期。巴蜀佛教石窟造像在元、明、清、民国时期仍有零星创造,虽然艺术成就不高,但它们拓宽了巴蜀地区佛教石窟造像的生命长度,,长达1400多年的石窟造像史,令人叹为观止。 本论文以巴蜀地区佛教石窟造像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时间与空间两个维度的横纵交叉分析研究,试图对巴蜀地区佛教石窟造像在不同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呈现的艺术风格进行挖掘整理,试图建立一个清晰、立体的巴蜀佛教石窟造像风格流变图。
【关键词】:巴蜀地区 佛教石窟造像 造型风格 艺术风格
【学位授予单位】:重庆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K879.2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8
  • 1 绪论8-12
  • 1.1 研究对象及范畴界定8-9
  • 1.2 研究现状9-11
  •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价值11
  • 1.3.1 研究的目的11
  • 1.3.2 研究的意义价值11
  • 1.4 研究方法及主要内容11-12
  • 1.4.1 研究方法11
  • 1.4.2 主要内容11-12
  • 2 南北朝时期巴蜀佛教造像艺术风格12-22
  • 2.1 南朝巴蜀佛教石刻造像艺术风格12-15
  • 2.1.1 南朝巴蜀佛教造像概况12
  • 2.1.2 南朝巴蜀佛教造像的艺术风格及源流12-14
  • 2.1.3 南朝巴蜀佛教造像的独特样式创造14-15
  • 2.2 北朝巴蜀佛教石窟造像之发轫15-16
  • 2.3 北朝巴蜀佛教石窟艺术造型风格样式及源流16-19
  • 2.3.1 佛像16-17
  • 2.3.2 菩萨像17-18
  • 2.3.3 飞天18
  • 2.3.4 造型手法风格特征18-19
  • 2.4 北朝巴蜀佛教石窟艺术审美风格特点及成因19-20
  • 2.4.1 刚柔并济的理想之美19-20
  • 2.4.2 人性美的萌芽显现20
  • 2.5 绘画、雕塑艺术的相互影响20-22
  • 2.5.1 陆家样:“秀骨清像”20-21
  • 2.5.2 张家样:“面短而艳”21
  • 2.5.3 曹家样:“曹衣出水”21-22
  • 3 隋唐巴蜀佛教石窟艺术风格22-40
  • 3.1 隋代巴蜀佛教石窟艺术风格特征22-23
  • 3.2 唐代巴蜀佛教石窟艺术造型风格特征23-36
  • 3.2.1 头部造型风格特征23-27
  • 3.2.2 体型与体态风格特征27-32
  • 3.2.3 服饰造型风格特点32-34
  • 3.2.4 造像布局风格特点34-35
  • 3.2.5 造型手法特点35-36
  • 3.3 唐代巴蜀佛教石窟艺术风格及成因36-40
  • 3.3.1 硕壮刚强的阳刚之美36-37
  • 3.3.2 纵深世界的封闭独立性37-38
  • 3.3.3 包容开放的多样统一性38-39
  • 3.3.4 人神同性的世俗美39-40
  • 4 五代、两宋巴蜀佛教石窟艺术风格40-56
  • 4.1 五代巴蜀佛教石窟艺术风格40
  • 4.2 两宋巴蜀佛教石窟艺术造型风格特征40-52
  • 4.2.1 头部造型风格特征41-44
  • 4.2.2 体型与体态风格特征44-46
  • 4.2.3 服饰造型风格特征46-49
  • 4.2.4 造像布局风格特点49-50
  • 4.2.5 造型手法特点50-51
  • 4.2.6 独特半身像的开创51-52
  • 4.3 两宋巴蜀佛教石窟艺术风格及成因52-56
  • 4.3.1 内敛温婉的阴柔之美52-53
  • 4.3.2 自由开敞的艺术开放性53-54
  • 4.3.3 优美和谐的同一统一54-55
  • 4.3.4 丰富精彩的风俗画卷55-56
  • 5 宋代以后巴蜀石窟艺术风格掠影56-57
  • 6 巴蜀石窟艺术风格流变及其独特贡献57-59
  • 致谢59-60
  • 参考文献60-62
  • 附录62
  • A.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62
  • B.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及得将情况6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邵磊;蒋晓春;;太蓬山石窟部分造像题材浅析[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6期

2 阎文儒;;云门山与驼山[J];文物;1957年10期

3 佘苏生;甘泉县古佛寺石窟造像介绍[J];文博;1994年04期

4 郭太松;;鹤壁发现宋代石窟造像[J];中原文物;1989年02期

5 庄明军;;山东青州发现北魏彩绘造像[J];文物;1996年05期

6 笑非;;安岳石窟在乡野之间[J];知识就是力量;2011年01期

7 王伯敏;;西湖飞东峰的石窟艺术[J];文物;1956年01期

8 刘华国;贾广智;;山东青州龙兴寺窖藏佛教造像[J];收藏家;1997年03期

9 丁丙;剑川石钟山石窟造像缘起蠡测[J];民族艺术研究;2002年06期

10 金维诺;四川石窟造像(下)[J];雕塑;2004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薛元康;;江西赣州通天岩石窟[A];全国第十一届洞穴大会学术论文集[C];2005年

2 肖碧;王逢睿;李传珠;;石窟水害成因的工程地质分析与防治对策[A];岩石力学与工程的创新和实践:第十一次全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3 牟会宠;杨志法;;文物保护中石窟寺的稳定性分析与评价[A];第四届全国工程地质大会论文选集(三)[C];1992年

4 刘建华;;辽宁义县万佛堂北魏石窟窟龛形制之探微[A];建筑历史与理论第六、七合辑[C];1994年

5 郭璇;;巴蜀地区摩崖佛寺的流变[A];古建筑施工修缮与维护加固技术交流集锦[C];2008年

6 佟德富;;藏传佛教石窟明珠——阿尔寨石窟[A];宗教与民族(第六辑)[C];2009年

7 黄文昆;;十六国的石窟寺与敦煌石窟艺术[A];炳灵寺石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8 李翎;;从鬼子母图像的流变看佛教的东传——以龟兹地区为中心[A];龟兹学研究(第三辑)[C];2008年

9 宫大中;;龙门石窟中的北魏建筑[A];中国古都研究(第一辑)——中国古都学会第一届年会论文集[C];1983年

10 卢云亭;卢宏升;;我国丹霞地貌区丹霞古文化研究[A];全国第19届旅游地学年会暨韶关市旅游发展战略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裕群;大漠山野中,那座座石窟[N];中国文化报;2005年

2 重庆大足石刻艺术博物馆馆长 黎方银;大足石刻:世界石窟造像的瑰宝[N];光明日报;2010年

3 本报记者 易可可;探秘龙桥乡石窟造像[N];眉山日报;2010年

4 李力;石雕造像和造像碑[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7年

5 尹春雷 张旭梅 甄自明;阿尔寨石窟寺考古新发掘的两座石窟中出土珍贵文物[N];鄂尔多斯日报;2005年

6 记者 周海燕;新发现文物2246处[N];渭南日报;2008年

7 李瑞芳;鄂托克旗:倾力保护、研究阿尔寨石窟[N];鄂尔多斯日报;2011年

8 中国文物研究所 王金华 田兴玲;西部石窟特征分析[N];中国文物报;2006年

9 张洁;陕西文物普查见闻[N];中国文物报;2008年

10 记者牛元 通讯员高世宗、朱瑞峰;鄂托克旗:倾力保护研究阿尔寨石窟[N];鄂尔多斯日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荭;北周石窟造像研究[D];兰州大学;2009年

2 范鸿武;云冈石窟建筑与佛教雕塑研究[D];苏州大学;2012年

3 朱晨;中国龛窟造像史上最后的光亮[D];中国美术学院;2012年

4 张羽翔;龙门北魏造像题记书法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2010年

5 宋莉;北魏至隋代关中地区造像碑的样式与年代考证[D];西安美术学院;2011年

6 承哉熹;柏孜克里克石窟誓愿画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0年

7 费泳;七世纪前汉地佛像服饰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07年

8 黄良莹;北朝服饰研究[D];苏州大学;2009年

9 姚远;东魏北齐定州白石造像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2011年

10 雷玉华;巴中石窟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一丹;巴蜀佛教石窟群艺术风格研究[D];重庆大学;2013年

2 张磊;安岳石窟造像艺术形式与美学意蕴研究[D];重庆大学;2011年

3 赵呈呈;驼山、云门山隋代佛教石窟造像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13年

4 王一如;北魏时期甘肃石窟造像艺术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2年

5 张增伟;中国石窟造像之美[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6 青阳卓玛;论查拉鲁普石窟的发展历史及其文化价值[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7 张鹏林;邺城地区东魏北齐时期石窟研究[D];郑州大学;2013年

8 刘君湘;大足宝顶山石窟造像研究[D];景德镇陶瓷学院;2011年

9 马健中;巩县石窟北朝造像题记及其书法研究[D];河南大学;2012年

10 李智勇;空谷禅意·绝崖梵音[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年


  本文关键词:巴蜀佛教石窟群艺术风格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3338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33338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c66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