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譬喻经》的文学性研究
本文关键词:《杂譬喻经》的文学性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佛教善以譬喻教化信徒与民众,这种将幽深的佛理寓于形象、生动的寓言故事中的手法,对当时及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佛教譬喻故事众多,《杂譬喻经》是一本专门收录譬喻故事的佛教典籍,共有五部。《杂譬喻经》中奇异的故事情节、夸张的艺术想象、譬喻的修辞方式等等方面都值得仔细研究与推敲,其形形色色的故事情节为后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夸张的艺术想象和譬喻的修辞方式为后来文学创作的表现手法提供了借鉴。故事中鲜明立体的人物形象成为了后世小说、戏剧等文学作品中的原型。鬼神形象与动物形象同样在后世文学中不断演变发展,在我国古代的文学创作中都能找到其原型。 《杂譬喻经》因为是一本佛教经典,它宣扬了佛教惩恶扬善、因果轮回、生灭无常、珍爱生命、不杀不害、勿贪心、戒偷盗、不妄语、诚实守信、乐善好施等思想,这些思想深深融入了中华文化,对文人的思想意识起了潜移默化的影响,进而影响了他们作品的思想感情与精神境界。因此《杂譬喻经》作为一本佛教经典,对中国思想文化与文学创作的影响是深远的。 为了立体地展现《杂譬喻经》的文学性及对中国文学的影响,研究从文艺学、文献学、文化学、人本学、哲学等方面进行。《杂譬喻经》是一座宝贵而富饶的文化宝藏,,多角度地分析能够更透彻地理解其所蕴藏的丰富文化底蕴及文学性。 佛教经典对于文学的影响的研究已不新鲜,但详细阐述一本佛教经典的文学性并阐述其对中国文学的影响的研究并不多。由于时间、篇幅及笔者研究能力的局限,希望能够抛砖引玉,引起对佛教经典的文学性的深入研究。特别是譬喻故事,这种妙趣横生又富于文学性的佛教文学形式,无论是从其本身的文学价值、艺术形象与精神内涵,还是从其对中国文学的影响,都是值得去深入研究和探讨的课题。因为譬喻故事以简单的故事情节、夸诞的艺术想象和譬喻的修辞手法却能表现异常丰富深奥甚至难以言喻的道理,对今天的文学创作仍然具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杂譬喻经》 文学价值 艺术形象 精神内涵 影响
【学位授予单位】:华侨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B942;I206.2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8
- 引言8-10
- 第一章 《杂譬喻经》的文学价值10-24
- 第一节 奇异的故事情节10-13
- 第二节 单线的故事结构13-16
- 第三节 譬喻的修辞方式16-24
- 第二章 《杂譬喻经》的艺术形象24-30
- 第一节 人物形象24-25
- 第二节 鬼神形象25-26
- 第三节 动物形象26-30
- 第三章 《杂譬喻经》的精神内涵30-37
- 第一节 劝人向善30-31
- 第二节 因果报应31-33
- 第三节 生灭无常33-37
- 第四章 《杂譬喻经》的故事在后世文学中的嬗变演绎37-43
- 第一节 故事类型的嬗变37-38
- 第二节 人物形象的发展38-39
- 第三节 譬喻手法的传承39-43
- 结论43-44
- 参考文献44-46
- 致谢46-48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4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遇笑容,曹广顺;也从语言上看《六度集经》与《旧杂譬喻经》的译者问题[J];古汉语研究;1998年02期
2 郭良捚;;佛教譬喻经文学[J];南亚研究;1989年02期
3 宋闻兵;南朝正史与佛典二题[J];中国典籍与文化;2001年04期
4 王福全;;似正还斜 欲倾反直——传世墨迹《譬喻经卷》艺术分析[J];青少年书法;2002年11期
5 苏晋仁;;靖居丛录[J];法音;1989年03期
6 孙昌武;关于佛典翻译文学的研究[J];文学评论;2000年05期
7 锡金;关于寓言种种——《披虎皮的狼》寓言集序[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年01期
8 刘正平;;佛教譬喻理论研究[J];宗教学研究;2010年01期
9 陈开勇;;失译《杂譬喻经》之《六牙象王本生》考证[J];宗教学研究;2007年02期
10 张联荣;汉魏六朝佛经释词[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霍旭初;;《杂宝藏经》与龟兹石窟壁画——兼论昙曜的译经[A];龟兹学研究(第一辑)[C];2006年
2 贾应逸;;克孜尔第114窟探析[A];龟兹学研究(第一辑)[C];2006年
3 林锡旦;;大休其人 无休之功[A];纪念大休上人诞辰一百四十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0年
4 文波;;媒体时代的文学现状——近期文学热点话题[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07.6)[C];2007年
5 罗岗;;现代“文学”在中国的确立——以文学教育为线索的考察[A];《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30年精编:文学史研究·史料研究卷(史料研究卷)[C];2009年
6 白烨;;“80后”的现状与未来[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05.3)[C];2005年
7 霍俊明;;“大河”文学“重读”的空间与可能[A];“辛亥百年与四川小说创作”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当代文坛》2011年增刊)[C];2011年
8 姜媛;;电视节目叙事的文学性植入与文学精神的消解[A];黑龙江省文学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9 释隆迅;;和谐社会谈觉之教育[A];佛教生死哲学与生命科学学术研讨会(论文专辑)[C];2009年
10 杨义;;学科的尴尬与学者的自觉[A];《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30年精编:文学史研究·史料研究卷(史料研究卷)[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林初;文学性与商业性并举[N];中国图书商报;2010年
2 朱辉军;就是音乐剧,也要注重文学性[N];文艺报;2010年
3 本报记者 李蕾;热闹背后看“门道”[N];光明日报;2010年
4 深圳特区报记者 尹春芳;文学排行榜还有多少参考价值?[N];深圳特区报;2011年
5 胡平;文学与影视关系如何重构[N];人民日报;2011年
6 记者 刘慧;打捞浙江文学记忆[N];浙江日报;2011年
7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陈晓明;虚构是文学的生命所在[N];人民日报;2011年
8 韩小蕙;在文学的门里和门外[N];文艺报;2011年
9 赵强;突出童书文学性是出版人责任[N];中国新闻出版报;2011年
10 本报记者 喻乐;只见富豪,不见文学?[N];湘潭日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春雷;《经律up相》up文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2 侯艳;汉译佛经之美术理论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3 冯国栋;《景德传灯录》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4 南哲镇;唐代讽谕文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5 吴塔娜;《青史演义》文献史科学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6 金兵;文学翻译中原作陌生化手法的再现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外国语学院;2007年
7 吴可为;华严哲学研究[D];复旦大学;2012年
8 徐志强;乔纳森·卡勒的文学理论范式研究[D];扬州大学;2013年
9 张平仁;明末清初时事小说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10 王丽洁;《妙法莲华经》的一乘思想及其文学特征[D];复旦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滕丽丽;《杂譬喻经》的文学性研究[D];华侨大学;2013年
2 李春梅;《旧杂譬喻经》故事研究[D];江苏师范大学;2012年
3 朱春燕;文学性与话语偏离[D];浙江大学;2006年
4 孟祥春;当代语境下大众文学的书写与消费[D];西北大学;2010年
5 廖丽蕾;虚构与真实的文学法律学维度[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6 薛向娟;《墨子》文学性探微[D];天津师范大学;2011年
7 霍胜侠;20世纪西方含混理论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8 杜传坤;“立人”的基石[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9 高志明;《史记》的文学语言研究[D];广西大学;2004年
10 杜志峰;[D];浙江大学;2004年
本文关键词:《杂譬喻经》的文学性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3535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3353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