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宗教论文 >

云南寻甸新哨彝族村的基督教本土化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02 02:11

  本文关键词:云南寻甸新哨彝族村的基督教本土化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作为一种外来的异质文化,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中所产生的问题,实际上是中西方两种不同文化碰撞的结果。基督教的本土化正是这个碰撞中所发生的文化交流和文化融合的过程。基督教在云南少数民族地区的传播和发展过程其实就是基督教本土化的过程,不同时期基督教在不同地区和不同民族中的本土化的发展程度都不一样,而这关系到民族地区的社会发展和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作者将云南寻甸的新哨彝族村作为调查点,通过对此地基督教本土化问题的研究,为基督教与少数民族社会发展的关系提供一个例证。本文在实地考察和文献资料研究的基础上,对基督教在云南、在彝族地区和在新哨村的传播发展的历史做了梳理。在前期,基督教在新哨彝族村有较好的发展,这其实就是基督教本土化成功的实践经验。这种较好的本土化主要表现在神学教义、传教方式、宗教生活和组织管理等方面,从中可以总结出基督教前期成功本土化的经验,这主要得益于特定的历史社会背景、外国传教士的努力经营、教会对当地社会事业的促进和对当地民族信教骨干的培养。而在后期,随着社会形态的转变,时代和社会条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使得基督教在新哨的后期发展渐趋衰弱,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教会自身的发展出现困境、教会对自身的定位出现偏差、教会和地方政府之间产生信任危机、信徒和非信徒之间出现隔阂等。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则是因为历史和社会进步使然、政治环境的挑战、经济条件的限制、文化教育发展的制约、教会自身的管理不善和非法宗教活动的削弱影响。作者认为,基督教本土化既是基督教在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必须条件,也是少数民族地区和谐稳定发展的重要保证。对于推进少数民族地区基督教的本土化继续深入发展,政府、教会和群众都要共同努力。政府坚持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加强对宗教活动的管理。教会要推进自身的改革,发挥积极作用,与社会主义社会的建设相适应。少数民族群众要增强民族认同和文化认同,做好信教群众和非信教群众的团结合作,为建设少数民族更好的未来而共同奋斗。
【关键词】:彝族 基督教 本土化
【学位授予单位】:云南民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B978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11
  • 引言11-26
  • 一、问题的提出11
  • 二、选题背景及意义11-13
  • 三、文献综述13-22
  • (一)何谓基督教本土化14-17
  • (二)其他宗教本土化的研究17-19
  • (三)基督教与云南少数民族的关系研究19-20
  • (四)基督教与彝族的研究20-21
  • (五)国外相关研究21-22
  • 四、理论依据22-23
  • (一)社会转型理论22
  • (二)社会运行理论22
  • (三)需求层次理论22-23
  • (四)文化自觉理论23
  • 五、研究方法23-24
  • (一)参与式观察24
  • (二)深度访谈24
  • (三)文献法24
  • 六、论文结构安排24-26
  • 第一章 基督教在寻甸彝族地区的传播历史26-35
  • 一、基督教在云南的传播概况26-29
  • (一)基督教在云南早期的传教探索26-27
  • (二)基督教转向云南少数民族地区的传教经营27-29
  • 二、基督教在云南彝族地区的传播概况29-32
  • (一)基督教在彝族地区的传播29-30
  • (二)基督教在寻甸彝族地区的传播30-32
  • 三、寻甸新哨彝族村概况32-35
  • (一)地理位置和环境32
  • (二)人口和经济32-33
  • (三)文体和娱乐33
  • (四)宗教和习俗33-35
  • 第二章 基督教在新哨彝族村前期本土化的实践及经验35-49
  • 一、神学教义的本土化35-38
  • (一)世界观36
  • (二)救赎观36-37
  • (三)教育观37-38
  • (四)社会观38
  • 二、传教方式的本土化38-42
  • (一)拉拢地方权贵精英39
  • (二)外国传教士的衣食住行的彝族化39-40
  • (三)开办学校和行医治病40-41
  • (四)对信教群众提供保护41-42
  • 三、宗教生活的本土化42-44
  • (一)宗教仪式42
  • (二)宗教活动42-43
  • (三)世俗生活43-44
  • 四、组织管理的本土化44-45
  • (一)教会的组织规模44
  • (二)教会的组织系统44-45
  • (三)教会的教牧人员45
  • 五、新哨教会前期本土化取得较好成效的经验45-49
  • (一)传入前的社会短缺背景46
  • (二)外国传教士的社会网络构建46-47
  • (三)教会的制度化努力与社会职能辐射47-48
  • (四)本土宗教精英内生动力的推进48-49
  • 第三章 基督教在新哨村后期本土化的问题及原因分析49-61
  • 一、1950 年以后新哨村的社会发展变化49-52
  • (一)政治经济制度的变化49-50
  • (二)基础设施的兴建和社会事业的改善50-51
  • (三)宗教信仰的发展和变化51-52
  • 二、基督教在新哨村后期本土化出现的问题52-55
  • (一)教会的发展和建设困境52-53
  • (二)新哨基督教会在社会主义社会中的定位问题53-54
  • (三)新哨基督教会与主管部门之间的信任危机54
  • (四)信徒与非信徒的隔阂54-55
  • 三、基督教会在新哨村渐趋式微的原因分析55-61
  • (一)宗教兴衰的常态化55-56
  • (二)政治环境的挑战56-57
  • (三)经济条件的决定性影响57-58
  • (四)文化教育的制约58
  • (五)教会管理的不善58-59
  • (六)家庭教会和其它非法传教活动对新哨基督教会的削弱59-61
  • 第四章 基督教在少数民族地区本土化的对策与建议61-66
  • 一、政府方面61-63
  • (一)提高宗教管理水平61-62
  • (二)科学认识基督教62
  • (三)促进当地社会经济发展62-63
  • 二、基督教方面63-64
  • (一)再认识与再定位63
  • (二)依法开展宗教活动63
  • (三)积极发挥建设性作用63-64
  • (四)继续推进本土化64
  • 三、少数民族方面64-66
  • (一)文化自觉与文化宽容64
  • (二)信徒层面64-65
  • (三)普通群众65-66
  • 结语66-68
  • 参考文献68-72
  • 一、著作类68-69
  • 二、论文类69-72
  • 附录72-75
  • 一、访谈提纲72-73
  • 二、田野调查照片73-75
  • 在学期间的学术成果及获奖情况75-76
  • 后记76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丹枫;近代基督教在云南少数民族地区的传播和影响[J];保山师专学报;2003年06期

2 莫法有;基督教的中国化:历史和现实[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03期

3 周冬霞;;论布迪厄理论的三个概念工具——对实践、惯习、场域概念的解析[J];改革与开放;2010年02期

4 郑杭生;社会转型论及其在中国的表现——中国特色社会学理论探索的梳理和回顾之二[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5 黄瑾;;复合文化:基督教背景下的彝族文化变迁[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6 张坦;基督教内地会和循道公会在黔西北苗彝地区传播的比较研究[J];贵州社会科学;1991年06期

7 胡晓娣;;中韩基督教本土化问题的比较研究[J];韩国研究论丛;1998年S1期

8 程翠英;;疏离与忠诚——20世纪中国基督教本色化历程研究[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9 王荣才;选择与重构: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的内在机制[J];江苏社会科学;1997年04期

10 孙

本文编号:34010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34010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9f4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