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与人本主义关于“自我”的心理治疗思想探析
发布时间:2017-05-03 15:00
本文关键词:佛教与人本主义关于“自我”的心理治疗思想探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在两千多年前,古希腊神庙中就刻着这样一句话:认识你自己。由此开始了西方人对自我的探索。而在我国,老子也曾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可见“认识自己”,无论在东西方都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对自我的探讨是心理学中一个根本的命题,人类从心理学哲学时代到现代心理学,对自身心理现象发生、发展规律的探讨从未停止过。而东方佛教以寻求解脱为目的,对自我亦有着极为深刻的见解,并形成的一套完整的、充满智慧的理论体系。心理学发展到当代,越来越多的西方学者对古老佛教中蕴含的丰富的自我思想感兴趣,而东西方的自我观也渐渐出现了融合。 论文以自我为核心,从理论和疗法两个层面,试图将佛教的断除我执与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自我实现思想进行探讨和对比,在此基础上,尝试提出对现代心理治疗有意义的思想启示,为促进人们心理健康提供参考,同时希望增进佛教和心理学之间的对话交流。 在理论层面,首先基于“断除我执”的心理治疗思想的探讨发现:五取蕴所蕴含的心理治疗思想与《金刚经》中“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教义本质上也和森田疗法的“顺其自然,为所当为”的治疗原则是一致的。十二缘起的根源“无明缘行”,“行”即是一种习性反应。其治疗思想在于对习性反应的觉知。这种对习性反应的了了分明、精确感知、有意识的觉察正是佛教经典《大念处经》中四念处的修行方法之一,而现代心理疗法中的正念疗法也是起源于《大念处经》。其次基于“自我实现”理论的心理治疗思想的探讨发现:无论从致病原因还是治疗思想来看都重视个体自我实现的内在潜能、个体价值。内在潜能受到阻碍导致心理疾病的产生,而内在潜能的发挥则促进人格的成长、完善和健全。因此,,来访者是心理治疗的关键主体,咨询师则作为提供辅助的角色。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基于这种思想创建了以人为中心疗法。最后将佛教的“断除我执”观点与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自我实现思想进行分析和对比,可以总结为三点:其一,人本主义心理学中的自我与佛教中主要由想蕴构成的“假我”本质上是一致的。其二,马斯洛的“高峰体验”发展到顶点以及其后期提出的“超越需要”、“高层自我”可以与佛教涅i茫ù镏琳嫖遥┑木辰缦嗬啾取5鸾痰摹罢嫖摇钡哪诤衷对恫恢褂诖恕A秸叩哪勘甓际亲非蠼馔淹纯啵猜】档耐昝廊松辰纭F淙淙涣秸叩淖罡吣勘晔且恢碌模鞘迪帜勘甑氖侄稳词遣煌H吮局饕逍睦硌ё非笕说淖晕沂迪郑鸾淘蛲瞥缙瞥抑矗鲜丁拔尬摇钡牡缆贰
本文编号:34319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3431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