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宗教论文 >

《恐惧与颤栗》中的神人关系 ——以亚伯拉罕献子事件为中心

发布时间:2021-10-25 13:24
  本文以宗教哲学为进路,以《恐惧与颤栗》为主要文本对象,共分为四个大的章节,主体将围绕神性力量的永恒概念开始在亚伯拉罕的信仰生活中具备实在性的问题(作为个体的人追溯自我永恒意识的可能性问题)展开探讨,并以齐克果“沉默”、“反讽”、“恐惧”、“悖谬的美学生存方式”、“心性(个体)”以及“诱惑”、“喜笑”等一系列概念的分析为佐助,中心论点问题落脚于两点:一为“信仰的双重运动(无限弃绝与信仰的跃迁)”;二为“基于美学悖谬的信仰生活”,目的是理解基督信仰中人神关系这一宏大的宗教学母题。齐克果在《恐惧与颤栗》中以“沉默的约翰尼斯”为假名,力图从多个分散的比喻、童话故事以及戏剧传说来进行“亚伯拉罕献祭以撒故事的摹本建立”,用类比的故事张力隐喻展开宗教哲学性的思辨,代替以往纯粹的体系性理论,去尝试解决“实践的基督信仰”的问题是其初衷。本文亦试图从美学悖谬的生存表达方式和宗教哲学的双重角度去尝试建立思想模型,这无疑是一个非常大胆的尝试,在此基础上,如何界定上述实在性正是宗教哲学所要考虑的问题,尤其是对恐惧和美学悖谬的重新界定和阐释,不仅是对基督宗教核心人神关系的重新加固,也是对于“不可讲授之思想”、“不... 

【文章来源】:山东大学山东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6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文献综述
        (一) 研究思路概况
        (二) 本文切入角度与写作意义
    二、问题引入
第一章 亚伯拉罕献祭以撒——神的试探还是诱惑(tempt or test)
    一、“试探/诱惑”释义存疑
    二、谁能理解亚伯拉罕——“怀疑者”还是“反讽者”
第二章 孤独个人的信仰“双重运动”
    一、失去以撒——对生活本质的“无限弃绝”
    二、得到以撒——“信仰的跃迁”
第三章 人试探神这一诱惑的“宗教——美学悖谬视角”
    一、初涉齐克果“美学-宗教生存”中的悖谬
    二、美学悖谬是个人内在致力于上帝的途径
    三、人试探神这一诱惑的“宗教——美学悖谬视角”
第四章 异乡人亚伯拉罕的人-神辩证法
    一、悖谬之力与上帝之爱
    二、异乡人亚伯拉罕的人-神辩证法
结语
附录一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诱惑:从“美学阶段”到后现代镜像——论鲍德里亚对克尔凯郭尔的解读[J]. 尚景建.  文艺理论研究. 2017(05)
[2]克尔凯郭尔人-神辩证法的三个向度[J]. 温权.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7(02)
[3]面向上帝的个体生存之路——克尔凯郭尔思想解读[J]. 张庆熊.  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01)
[4]宗教危机、伦理生活及克尔凯郭尔的基督教世界的批判[J]. 尼尔森,石尚,曲红梅.  哲学基础理论研究. 2016(01)
[5]看、听和信——克尔凯郭尔和尼采视域下的信仰[J]. 王齐.  哲学研究. 2015(03)
[6]“神性”,太“神性”了——克尔凯郭尔的“神”[J]. 叶秀山.  宗教与哲学. 2015(00)
[7]“亚伯拉罕以子献祭”中的“亲亲”位置——从克尔恺郭尔《恐惧与颤栗》起头[J]. 张祥龙.  中国现象学与哲学评论. 2013(00)
[8]信仰何谓?——再读《畏惧与颤栗》[J]. 王齐.  世界哲学. 2013(06)
[9]卡夫卡对克尔凯郭尔的神学批判——以亚伯拉罕为例[J]. 李忠敏.  圣经文学研究. 2010(00)
[10]论基督教审美主义的几种类型及其与现代性问题的关联[J]. 宋旭红.  宗教研究. 2008 (00)



本文编号:345748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345748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4d7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