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宗教论文 >

承负说与因果报应论的比较分析

发布时间:2017-05-05 15:03

  本文关键词:承负说与因果报应论的比较分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 “承负说”与“因果报应论”分别是道教和佛教的基本教义之一,它们都是关于善恶报应的宗教理论,蕴含着丰富的宗教伦理道德思想。这两种理论都从不同的角度告诉世人,一切存在都并非是彼此孤立的,而是处于相互联系的因果链条之中,每个人的善恶行为必定会对自身的命运产生影响,召感相应的回报,善因生善果,恶因结恶果。它们提供了关于整个人类社会的伦理,带有普遍性的灵魂制约机制并以其普遍性的伦理原则和德目注入中国世俗伦理思想,扩展和深化了世俗伦理的内涵,这对于提高和完善世俗伦理思想具有深远的、特殊的意义。本文主要从“承负说”和“因果报应论”的基本内容、两种理论的比较以及两种理论的历史作用和其当今的社会价值等方面展开论述,全文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承负说”的基本内容。本文依道教经典《太平经》为蓝本,提炼出“承负说”的有关思想。首先,详细的介绍“承负”的涵义。其次,本文以中国传统的天道报应理论为线索,论述“承负说”产生的思想根源和历史文化基础及其主要理论依据即“天道循环论”、“命定论”。最后,本文依照《太平经》的记载将“承负说”的主要内容细化为:“个人”的承负、“家族”的承负、“社会”和“自然界”的承负; 第二,“因果报应论”的基本内容。本文对佛教“因果报应论”的介绍主要是以其思想的历史发展为线索,详细的论述了“因果报应论”是建立在神不灭论的基础上的一种因果报应观念,它认为宇宙人生中的任何事物都不是无缘无故生灭的,而是有着必然的因果关系,善因必得善果,恶因必得恶果。其次,通过对史料的整理,归纳出“因果报应论”产生的理论依据是建立在佛教“缘起论”和“轮回说”这两种理论的基础之上的。最后,仍是以历史发展为线索,总结出“因果报应论”的主要内容即其三个主要发展阶段:“业报轮回说”、“善恶报应说”、“三世报应说”; 第三,“承负说”与“因果报应论”的异同之比较。本文将对两种理论的内容和理论基础做出详细的比较,其中包括:报应的主体承担者、主宰者、报应的时空范围、报应内容、解除报应的方法、报应结果以及各自追求的终极目标和理论基础等方面论述两种理论的不同之处;从报应的机制、社会观依据和社会影响等方面论述两种理论的相同之处; 第四,“承负说”与“因果报应论”的历史作用及其当代价值。本文分别论述了两者在道教、佛教发展史,乃至中国文化史、思想史上的重要地位以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和作用。二者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产生的影响是巨大的,它们不仅为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精神做出了强化和补充,同时作为一种宗教教义和宗教哲学理论,也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而且就在今天,“承负说”与“因果报应论”作为宗教教义与宗教伦理思想对于社会、经济、道德都具有值得肯定的价值。
【关键词】:承负说 因果报应论 异同比较 影响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B948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8
  • 文献综述8-10
  • 引言10-14
  • 第1章 道教“承负说”的基本内容14-26
  • 1.1 “承负说”理论的形成14-16
  • 1.2 “承负说”的主要内容16-19
  • 1.3 “承负说”的理论依据19-26
  • 第2章 佛教“因果报应论”的基本内容26-36
  • 2.1 “因果报应论”理论的形成26-27
  • 2.2 “因果报应论”的主要内容27-31
  • 2.3 “因果报应论”的理论依据31-36
  • 第3章 道教“承负说”与佛教“因果报应论”之比较36-46
  • 3.1 “承负说”与“因果报应论”的不同之处36-43
  • 3.2 “承负说”与“因果报应论”的相同之处43-46
  • 第4章 道教“承负说”与佛教“因果报应论”的作用46-50
  • 4.1 “承负说”与“因果报应论”的历史作用46
  • 4.2 “承负说”与“因果报应论”的当代价值46-50
  • 结语50-52
  • 参考文献52-58
  • (一) 原典与史料52-53
  • (二) 专著53-55
  • (三) 论文55-58
  • 后记58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刘清平;论爱人如己的宗教团体性[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2 盖伯琳,吕进军;道德建设的三个层面:人性、信仰、哲学信仰[J];河北学刊;2005年03期

3 王月清;中国佛教善恶报应论初探[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01期

4 牟钟鉴;儒、佛、道三教的结构与互补[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5 陈筱芳;中国传统报应观与佛教果报观的差异及文化根源[J];社会科学研究;2004年03期

6 林伟;;“三世”概念与“善恶报应”——佛教中国化的一个范例分析[J];现代哲学;2006年01期

7 高兆明;论宗教的道德价值[J];伦理学研究;2004年03期

8 魏长领;因果报应与道德信仰——兼评宗教作为道德的保证[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本文关键词:承负说与因果报应论的比较分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4654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34654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4ed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