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朝译经疑问句研究
本文关键词:南北朝译经疑问句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因为译经语料的口语性,再加上一些学者的大力推崇,所以越来越多的人对汉译佛经重视起来,投入到这方面的研究中去。然而,学界对译经的研究重点集中在东汉译经上,对发展较为成熟的南北朝译经虽然偶尔有涉及,但没有作专门研究。此外,南北朝译经本身具有两个特质,即这一时期的译经因南北政权分立被分割成南北方两类译经以及该时期的译经距离东汉译经长达二百多年的时间。因此,对其进行研究,我们可以从中窥见译经语言内部地域和时代的差异。基于以上两点原因,论文将南北朝译经中的疑问句作为本文的研究对象。 全文由绪论、正文和余论三部分构成。 第一部分为绪论,即论文的第1章。论文首先总结了疑问句的界定和分类问题,简单回顾了魏晋南北朝疑问句的研究成果;然后论证了汉译佛经的语料价值,介绍了学界对佛经语言性质的不同看法以及南北朝时期的译经状况;最后圈定了本文的研究范围。 第二部分为文章的主体部分。论文分五章对南北朝译经中的疑问句进行了研究。 第2章为特指问句。论文首先分询问人物、询问事物、询问情状、询问方式方法、询问原因目的、询问时间、询问处所、询问数量、和比较询问九个部分对南北朝译经特指问句的语义类别进行了描写;接着对南北朝译经特指疑问词语中出现次数较多、语义分布较广的“何”、“云何”、“谁”、“何等”、“何所”逐一进行分析,着重将它们的使用情况与东汉译经作对比,揭示它们在语义分布、出现次数和句法功能三方面的变化并分析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然后总结了南北朝译经特指疑问词语系统的特点;最后分析了南北朝译经中比较特殊的特指疑问词语即偏正词组“何缘”、“何因缘”、询问原因目的的“何以故”和时间疑问代词“何”及其形成的原因。 第3章为是非问句。论文首先把南北朝译经中的是非问句分为无标记是非问句和有标记是非问句两种,并对这两种是非问句的概貌进行了描写;然后总结了南北朝译经是非问句的特点,即相对于东汉译经,南北朝译经无标记是非问句有所减少,语气副词有所丰富,疑问语气词趋于简单。在语气副词这一部分里,论文重点考察了“岂”、“宁”、“得无”、“将”、“将无”、“将不”、“将非”、“颇”等的来源,疑问语气词部分,我们分析了南北朝译经是非问句疑问语气词的特点和原因,并重点考察了语气词“耶”、“乎”、“哉”、“也”在南北朝译经中的使用情况及形成原因。 第4章为选择问句。论文首先把选择问句分为无标记选择问句和有标记选择问句两类,有标记选择问句又进一步分为有疑问标记无关联标记、有关联标记无疑问标记和既有关联标记又有疑问标记三类,对南北朝译经选择问句的概貌进行了描写;然后分选择句式、关联标记和疑问标记三个方面揭示了南北朝译经选择问句的特点。在选择句式上,无标记选择问句和有标记选择问句并存,但有标记的选择问句占绝大多数,关联词双用或多用的选择问句占全部选择问句的比例在南北朝译经中大幅度上升,只在前一选择项使用关联标记的选择问句有所增多。这一时期选择问句的关联标记有“为”、“宁”、“是”、“为是”、“为当”、“为宁”、“将”、“将无”等,与上古汉语相比有了很大的变化,变化的原因主要与关联词“为”有关。这一时期译经选择问句的疑问标记有所简化并开始脱落,简化的原因在于语气词系统自身的调节和语言规范,疑问标记脱落的原因在于关联词“为”的兴起。 第5章为反复问句。论文首先把南北朝译经中的反复问句分为“VPNeg”和“VPNegVP”式反复问句两种,其中“VPNeg”式反复问句又可以分为“VP不”、“VP未”、“VP无”和“VP非”四种,“VPNegVP”式分为“VP不VP”、“VP无VP”、“VP未VP”和“VP非VP”四种,对南北朝译经反复问句的概貌进行了描写;然后重点讨论了“VP与不”、“VP以不”反复问句中“与”和“以”的性质以及反复问句句中的语气副词;最后考察了“VP不”式反复问句的来源,介绍了学界对句尾“不”虚化问题的不同看法,分析了其产生分歧的原因,考察了“VP无”和“VP未”式反复问句的来源,探讨了“VPNeg”式反复问句形成的动因,,描写了“VPNegVP”式反复问句的历时发展,并对南北朝译经中一种特殊的反复问句“可VP”式反复问句和句中“可”的性质进行了界定,分析了这种“可”的来源。 第6章为南北朝译经疑问句的南北差异。论文首先考察了特指疑问词语的南北差异,其差异表现在询问时间的“何当”、询问数量的“大小”和询问情状的“何物”在南方文献中多见,在北方文献比较少见;接着分疑问副词和疑问语气词两方面对是非问句的南北差异进行了分析;然后分关联词和疑问语气词两部分对选择问句的南北差异进行了考察,分反复问句的类型和疑问副词两部分对反复问句的南北差异进行了探讨在考察过程中我们注重将其与中土文献进行对比。最后我们的结论是南北朝译经在是非问句、选择问句和反复问句这几个方面南北差异不算明显。 第三部分为余论,即论文的第7章。论文首先对佛经语言的性质进行了讨论。我们基本同意朱庆之、颜洽茂和董琨的观点,即佛经语言是汉语和外来成分、文言和白话以及不规范成分的混合体,另外,译经语言还融合进了方言成分。最后论文对南北朝译经疑问句中的各种成分进行了剖析和列举。
【关键词】:南北朝译经 疑问句 特指问句 是非问句 选择问句 反复问句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H141;B942
【目录】:
- 中文摘要4-10
- Abstract10-25
- 第1章 绪论25-61
- 1.1 疑问句及相关问题研究概述25-50
- 1.1.1 疑问句的界定及分类研究综述25-31
- 1.1.2 魏晋南北朝疑问句研究综述31-50
- 1.2 南北朝译经的语料价值50-57
- 1.2.1 汉译佛经的语料价值50-51
- 1.2.2 佛经语言的性质51-53
- 1.2.3 南北朝译经情况简介53-57
- 1.3 本文的研究范围57-61
- 第2章 特指问句61-245
- 2.1 南北朝译经特指问句的语义类别61-159
- 2.1.1 询问人物62-68
- 2.1.2 询问事物68-83
- 2.1.3 询问情状83-91
- 2.1.4 询问方式、方法91-102
- 2.1.5 询问原因、目的102-129
- 2.1.6 询问时间129-133
- 2.1.7 询问处所133-148
- 2.1.8 询问数量148-156
- 2.1.9 比较询问156-159
- 2.2 南北朝译经特指疑问词语和系统的特色159-226
- 2.2.1 何160-178
- 2.2.2 云何178-188
- 2.2.3 谁188-195
- 2.2.4 何等195-204
- 2.2.5 何所204-213
- 2.2.6 南北朝译经特指疑问词语系统的特点213-226
- 2.3 南北朝译经中特殊的特指疑问词语及其成因226-245
- 2.3.1 偏正词组“何缘”226-232
- 2.3.2 何因缘232-235
- 2.3.3 何以故235-239
- 2.3.4 “何”询问时间239-242
- 2.3.5 小结242-245
- 第3章 是非问句245-305
- 3.1 南北朝译经是非问句的概貌245-264
- 3.1.1 无标记是非问句246-248
- 3.1.2 有标记是非问句248-264
- 3.2 南北朝译经是非问句的特色264-305
- 3.2.1 无标记是非问句有所减少266-268
- 3.2.2 语气副词有所丰富268-294
- 3.2.3 疑问语气词趋简294-305
- 第4章 选择问句305-345
- 4.1 南北朝译经选择问句的概貌305-316
- 4.1.1 无标记选择问句306-307
- 4.1.2 有标记选择问句307-316
- 4.2 南北朝译经选择问句的特色316-345
- 4.2.1 选择句式的历时考察317-325
- 4.2.2 关联标记的更替325-339
- 4.2.3 疑问标记的简化与脱落339-345
- 第5章 反复问句345-386
- 5.1 南北朝译经反复问句的概貌345-356
- 5.1.1 “VPNeg”式反复问句345-353
- 5.1.2 “VPNegVP”式反复问句353-356
- 5.1.3 “可 VP”式反复问句356
- 5.2 南北朝译经反复问句的相关问题356-363
- 5.2.1 “VP 与不”、“VP 以不”反复问句中“与”和“以”的性质356-359
- 5.2.2 反复问句中的语气副词359-363
- 5.3 反复问句的历时考察363-386
- 5.3.1 “VPNeg”式反复问句363-379
- 5.3.2 “VPNegVP”式反复问句379-384
- 5.3.3 “可 VP”式反复问句384-386
- 第6章 南北朝译经疑问句的南北差异386-434
- 6.1 南北朝译经特指疑问词语的南北差异395-404
- 6.1.1 北方译经中没有出现的特指疑问词语396-400
- 6.1.2 南方译经中没有出现的特指疑问词语400-402
- 6.1.3 小结402-404
- 6.2 南北朝译经是非问句的南北差异404-420
- 6.2.1 疑问副词404-411
- 6.2.2 疑问语气词411-420
- 6.3 南北朝译经选择问句的南北差异420-427
- 6.3.1 关联词420-424
- 6.3.2 疑问语气词424-427
- 6.4 南北朝译经反复问句的南北差异427-431
- 6.4.1 反复问句的类型427-431
- 6.4.2 疑问副词431
- 6.5 小结431-434
- 第7章 余论434-442
- 参考文献442-472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472-473
- 后记473-477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开骅;;选择问句疑问语气词脱落的历时轨迹与内在动因[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5期
2 罗素珍;何亚南;;南北朝时期语气词“耳”、“乎”的南北差异[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3 李思明;;正反选择问句中否定词发展初探[J];安庆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4年01期
4 关键;《世说新语》的疑问句[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1987年03期
5 刘春萍;《庄子》中的疑问代词“何”“谁”“孰”[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6 王晓俊;;《列女传》疑问代词询问功能初探[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7 张春泉;《孟子》疑问句及其语用价值[J];毕节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综合版);2000年02期
8 温静;;《搜神记》的疑问句[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9 张德岁;蒋宗霞;;《红楼梦》中的特指问句[J];巢湖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10 卢烈红;;魏晋以后疑问代词“云何”的发展与衰亡[J];长江学术;2008年04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王树瑛;《朱子语类》问句系统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6年
2 解植永;中古汉语判断句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3 卢巧琴;东汉魏晋南北朝译经语料整理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4 李素英;中古汉语语气副词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苏艳艳;《南齐书》人称代词和疑问代词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2 刘瑛;现代汉语正反问反问句研究[D];河南大学;2002年
3 颜丽;《说苑》代词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2年
4 刘海平;《古尊宿语要》疑问句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5 唐志成;《贤愚经》双音节动词配价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6 盛晓楠;《型世言》疑问句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7 柯移顺;《歧路灯》疑问句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8 沈林林;魏晋南北朝译经疑问代词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9 冷艳青;《三遂平妖传》疑问句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7年
10 姬红岩;《杂宝藏经》句法问题初探[D];曲阜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关键词:南北朝译经疑问句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5589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3558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