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陀山宗教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研究
本文关键词:普陀山宗教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宗教,一种思维意识形式,是社会发展到某种阶段时才会出现的产物。普陀山的宗教文化主要是佛教的观音文化。观音文化是以观音信仰为核心的现象,可分为观音宗教文化和观音世俗文化两个部分。观音宗教文化是指观音信仰的基本思想意识。而观音世俗文化却是观音信仰的世俗化或着是以世俗方式表现出来的观音信仰[1]。佛教是我国宗教旅游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佛教自汉代由西域传入我国,几千年来佛与我国传统儒家思想的冲突从来没有平息,但经过历代统治者的扶持以及宋明理学对其的吸收扬弃,佛教逐渐在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冲突中完成了自身本土化的融合,不仅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也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历史发展中,普陀山成长为享誉海外的“观音道场”,更是舟山海天佛国的经典诠释。普陀山与五台山、峨眉山、九华山并称为中国四大佛教名山,被誉为“海天佛国”。普陀山的宗教文化是以观音信仰作为载体的,作为观音道场的普陀山,宗教文化资源是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同时它还有历史悠久的、独特的海岛风景。据历史记载:在唐咸通四年(公元863年),当时日本僧人慧锷从山西五台山迎一尊观音像东渡回国,经过普陀山东面的莲花洋时,海面上翻卷起朵朵白莲花,使船不能前行。慧锷以为是观音不愿意离开中国故土去日本,于是便丢弃船只登岸,在紫竹林建“不肯去观音院”,用来供奉观音佛像[2]。从此,开创了普陀山的观音道场。本文是主要研究普陀山的宗教文化历史、丰富的人文景观和特有的自然景观,还有经过了宗教文化经历的变革,和人们对宗教思想上的变化。对普陀山宗教文化的形成、发展以及普陀山的基础设施进行探索与研究,对于当前普陀山的宗教文化面临的问题提出有效的意见。
【关键词】:普陀山 宗教文化资源 开发与利用 保护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海洋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B949
【目录】:
- 摘要8-9
- ABSTRACT9-14
- 第一章 绪论14-19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14-15
- 1.1.1 研究背景14
- 1.1.2 研究意义14-15
- 1.2 研究方法15
- 1.3 文献综述15-17
- 1.3.1 国外研究的现状15-16
- 1.3.2 国内研究的现状16-17
- 1.4 研究内容、思路与创新点17-19
- 1.4.1 研究内容17
- 1.4.2 研究思路17-18
- 1.4.3 创新点18-19
- 第二章 普陀山宗教文化的形成与发展19-23
- 2.1 普陀山宗教文化的形成19-20
- 2.1.1 两汉时期的仙道活动对普陀山宗教文化形成的影响19
- 2.1.2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文化在普陀山的初步形成19-20
- 2.1.3 隋唐朝时期观音道场“灵感遂启”20
- 2.2 普陀山宗教文化的发展20-23
- 2.2.1 宋朝时期观音文化基本形成20-21
- 2.2.2 元明清时期观音道场在动荡中走向成熟21-22
- 2.2.3 民国时期观音道场稳定的发展22-23
- 第三章 普陀山宗教文化当下传承、开发与利用的基础23-32
- 3.1 普陀山宗教文化的自然基础23-24
- 3.1.1 普陀山的沙23
- 3.1.2 普陀山的山23-24
- 3.1.3 普陀山的花草树木24
- 3.2 普陀山宗教文化的宗教基础24-26
- 3.2.1 普陀山的宗教寺院文化24-25
- 3.2.2 普陀山的观音造像艺术25-26
- 3.2.3 普陀山的佛教景观26
- 3.3 普陀山宗教文化的文化基础26-30
- 3.3.1 普陀山的观音文化和儒、道、妈祖文化的关系27-28
- 3.3.2 海洋文化与普陀山宗教文化的内在关系28-29
- 3.3.3 名人学士笔下的普陀山29-30
- 3.4 普陀山宗教文化的社会需求基础30-32
- 3.4.1 普陀山旅游业的蓬勃发展30
- 3.4.2 普陀山宗教文化开发与利用的必然性30-32
- 第四章 普陀山宗教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32-37
- 4.1 普陀山宗教文化资源存在的现状32-33
- 4.1.1 普陀山是自然、宗教、文化,三合一综合系统32-33
- 4.1.2 普陀山是与世界交流的窗口33
- 4.1.3 普陀山寄托民众的希望,可信任度高33
- 4.2 普陀山宗教文化在当下的开发与利用33-37
- 4.2.1 普陀山南海观音文化节33-34
- 4.2.2 首届世界佛教论坛与《普陀宣言》34-35
- 4.2.3 普陀山佛博会35
- 4.2.4 普陀山首部观音题材电影35-36
- 4.2.5 普陀山的书画长卷《普陀烟霞图》36
- 4.2.6 佛教盛典《观世音》36-37
- 第五章 普陀山宗教文化资源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37-41
- 5.1 对普陀山宗教文化的定位和方向的不确定性37
- 5.2 蓬勃的旅游业对宗教文化资源开发的影响37-38
- 5.2.1 商业化越来越严重37-38
- 5.2.2 交通混乱38
- 5.2.3 对寺院庵堂保护不当38
- 5.2.4 设施建设不当38
- 5.2.5 环境污染严重38
- 5.2.6 导游素质低38
- 5.3 普陀山宗教文化资源开发、利用中面临的内部忧患38-39
- 5.3.1 管理和服务水平不足38-39
- 5.3.2 没有专门研究机构39
- 5.3.3 信徒、游客盲目崇拜39
- 5.3.4 季节性分化严重39
- 5.4 普陀山宗教文化资源开发、利用中面临的外部挑战39-40
- 5.4.1 四大名山处于客源的竞争状态39
- 5.4.2 新兴的佛教景点39-40
- 5.5 对普陀山宗教文化的管理和发展属性不统一40
- 5.6 以普陀山为中心的宗教文化圈较小40-41
- 第六章 普陀山宗教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对策建议41-45
- 6.1 普陀山宗教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政府的行为41-42
- 6.2 普陀山宗教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寺院的行为42-43
- 6.3 普陀山宗教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民间组织的行为43
- 6.4 普陀山宗教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信众的行为43-45
- 结论45-46
- 参考文献46-50
- 致谢50-51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51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效忠,陆林,张光生,卢松,宣国富;普陀山国内旅游者特征及行为调查分析[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1期
2 孟唯一;;从《不肯去观音》看菩萨行的伦理思想[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4年01期
3 吴承华;普陀山寺院建筑、摩崖艺术与佛教文化[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00年02期
4 张坚;屠隆与普陀十二景[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01年01期
5 徐宏图;谈普陀观音信仰的历史影响[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04年01期
6 方牧;文化普陀山与普陀山文化[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04年02期
7 王连胜;普陀山观音道场之形成与观音文化东传[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04年03期
8 程俊;观音与妈祖——浙闽台海洋宗教信仰之比较[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05年01期
9 陈舟跃;;由普陀山石刻遗存看佛教文化演变[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12年01期
10 朱丽芳;胡世文;;舟山观音信仰与海岛居民的幸福感[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12年0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李利安;古代印度观音信仰的演变及其向中国的传播[D];西北大学;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董晓英;浙江省普陀山风景名胜区海洋生态旅游开发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2 范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0年
3 张哲;普陀山观音造像艺术的“东海话语”研究[D];浙江海洋学院;2013年
本文关键词:普陀山宗教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7706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3770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