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山慧远佛学思想研究
本文关键词:庐山慧远佛学思想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本文是以慧远为研究对象,主要研究的是慧远的佛学思想,次要研究了他的念佛特色和念佛依据经典,还有他在佛教中国化的道路上所作出的贡献。 文章的第一部分主要简单叙述了慧远的经历和他由儒入道再入释的过程。主要写了慧远从年轻时的游学学儒到在当时社会混乱背景下由儒转释的机缘,然后隐居庐山,使得庐山成为当时中国佛教的中心。 第二部分是文章的次重要部分,为下面慧远思想的研究做铺垫。主要写慧远所受到的同时代各种文化思想的影响,和这些影响对形成慧远自己思想的作用。慧远开始立志于出世以济世安民,所以从小所受的教育也是正宗的儒学教育,博综六经,且尤善《老》、《庄》。当时魏晋玄学已经兴起,为佛教中国化做着思维方式的准备,还有佛教思想的进一步传播,包括般若学等,都对慧远的思想形成起过辅助的作用,同时其师道安对慧远的影响也是不容小觑的。 文章的第三部分是本文研究的重点,重中之重,主要对慧远的各种思想进行研究,包括形尽神不灭论、三世因果报应论、弥陀净土思想、法身法性观、般若思想等,而其中的形尽神不灭思想是慧远所有思想的基础,它为因果报应理论找到合理的注脚。这两种思想也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因为这些思想都是扎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的,又糅合了佛学思想,构建了中国化的佛学理论体系,从而形成了中国化的佛教,解决了修行方向性问题和信仰的危机问题。 本文的第四部分是文章的次要部分,基本上是概述了慧远在理论和实践上的结合,建立僧团,在实践上用观想念佛趋向西方极乐世界,把《般舟三昧经》和《无量寿经》作为念佛的依据,然后就是在佛教中国化道路上慧远所作出的努力和功绩。 第五部分是结论,概括了前文的主要内容,不仅肯定了慧远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更重要的是慧远在佛教中国化上起到的重要作用。在佛教思想史上,他是一位大师,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关键词】:慧远 形尽神不灭 因果报应 僧团
【学位授予单位】:南昌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B948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6
- 第1章 庐山慧远生平简介6-10
- 1.1 游学6-7
- 1.2 师从道安7-8
- 1.3 庐山传道8-10
- 第2章 庐山慧远思想之源流10-18
- 2.1 儒道兼通10-11
- 2.2 魏晋时期玄学对慧远的影响11-14
- 2.3 魏晋时期佛学对慧远的影响14-16
- 2.4 慧远与道安思想的继承和发展16-18
- 第3章 庐山慧远佛学思想18-43
- 3.1 从慧远和鸠摩罗什之争看慧远的法性观与法身观18-24
- 3.2 慧远“形尽神不灭、因果报应论”24-30
- 3.3 《沙门不敬王者论》:慧远如何处理佛法与名教、王权的关系30-35
- 3.4 追求净土35-37
- 3.5 初祖之论:慧远和昙鸾佛学思想的差异37-40
- 3.6 般若和毗昙兼具40-43
- 第4章 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念佛依据、方式和贡献、影响43-47
- 4.1 慧远念佛依据经典和修行的法门43-44
- 4.2 弘经译典、僧团的建立及其影响44-46
- 4.3 承前启后的佛教中国化的开创者46-47
- 第5章 结语47-48
- 致谢48-49
- 参考文献49-52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5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竞怡;肖思群;;《基督山伯爵》中的佛学思想[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年09期
2 学诚;;在“第三届海峡论坛·印顺导师舍利回归迎奉法会”上的致辞[J];法音;2011年07期
3 罗凌;;三峡地域佛学思想家慧安禅师生平事迹散论[J];三峡论坛(三峡文学.理论版);2011年03期
4 米玉梅;;简论心道法师在西北的弘法实践[J];丝绸之路;2011年12期
5 杨朝蕾;;《肇论》的论证艺术与语言风格[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6 崔峰;;励志十载著新篇——读杜继文先生《汉译佛教经典哲学》有感[J];中国宗教;2011年07期
7 府建明;;文本、范式及思想真实:关于肇学研究的历史反思[J];世界宗教研究;2011年04期
8 陶蕾;;李贽的禅宗思想与“童心说”的学术渊源探析[J];传奇.传记文学选刊(理论研究);2011年01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华强;;龟兹文化与佛学东传[A];“丝绸之路与龟兹中外文化交流”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2 学愚;;佛学模式转换:“无我”与“如来藏”[A];全球化下的佛教与民族——第三届两岸四地佛教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3 高原;;“智识”的科学与“真如”的佛法——太虚大师科学思想探析[A];第三届全国科技哲学暨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文集[C];2010年
4 朱光磊;;心·境·识——大休上师禅法评疏[A];纪念大休上人诞辰一百四十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0年
5 李怀骥;;虚拟现实技术在数字博物馆中的应用及创意方案[A];创意科技助力数字博物馆[C];2011年
6 王亚欣;;台湾宗教文化与旅游互动研究——以佛教为例[A];全球化下的佛教与民族——第三届两岸四地佛教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7 先巴;;法幢宗:汉藏佛教文化交流的结晶[A];全球化下的佛教与民族——第三届两岸四地佛教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8 ;在“儒家思想在世界的传播与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讲话[A];《中国长城博物馆》2008年第1期(许嘉璐会长文化论谈专辑)[C];2008年
9 芮诗茗;;建国以来六朝佛教史研究概述[A];建国六十年来六朝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乔钰刚;张台两地首届道源长老佛学思想论坛在我市举行[N];张家口日报;2010年
2 记者 英子;《十世班禅佛学文集》首发式在西宁举行[N];青海日报;2011年
3 记者 卫庶;《十世班禅佛学文集》在西宁首发[N];人民日报;2011年
4 记者 冯骥;中国佛协西藏分会第九届二次理事会闭幕[N];西藏日报(汉);2010年
5 ;创作学术精品 推动文化传承[N];光明日报;2011年
6 本报记者 曾江;甘青现代藏学大师故居访问记[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7 记者 石少华 乔钰刚;许宁郑雪碧会见海峡两岸佛教界人士[N];张家口日报;2010年
8 记者 乔钰刚 通讯员 张国权;市领导调度云泉寺庆典等活动筹备工作[N];张家口日报;2010年
9 本报实习记者 江榕;黄浩华:一名“80后”创业追梦者[N];中国商报;2011年
10 方斌;黄庭坚书法的昭示[N];中国文化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何子文;菩萨公民:佛教僧人的社会身份及其近代转变[D];上海大学;2010年
2 雍琦;讲学以刻经[D];复旦大学;2010年
3 南加才让;玛尔巴译师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4 杜萍萍;智俨生平及其华严思想[D];吉林大学;2010年
5 吴冬梅;“心与理一”与“超凡入圣”之学[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6 贾学锋;萨迦班智达《三律仪差别论》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7 [k瑞qV(懰壓泰);天台智者《壚心娭》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2年
8 李广良;太虚唯识学思想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9 高虹;佛教信仰在当代社会的实践方式[D];上海大学;2010年
10 张晓翔;汉传因明的传承与发展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游云会;庐山慧远佛学思想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2 汪斌;宋恕的佛学思想[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3 鲍秀峰;梁漱溟佛学思想探析[D];安徽大学;2010年
4 班泰勇;P虚法师及其佛学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5 胡永辉;智榃佛学思想世俗化趋向初探[D];郑州大学;2010年
6 王兰;邓隆宗教思想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7 傅秀莲;释僧yP生平交游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2年
8 龚恒利;龚自珍诗歌与佛学思想[D];新疆师范大学;2008年
9 王慧敏;一香不与凡花同[D];山东大学;2007年
10 杨容;谢灵运佛学思想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本文关键词:庐山慧远佛学思想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7985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3798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