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宗教论文 >

灵验与拯救

发布时间:2017-05-20 08:11

  本文关键词:灵验与拯救,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本文按照个人-群体-社区的顺序,考察了乡村基督教人神关系的建立、个体与信仰群体的互动以及教会在村落变迁中的位置和角色。 陈村教会个案说明,在遗传型信徒有限、自致型基督徒为主体的乡村教会,农民委身基督教之初与信仰本身并无直接相关关系,而是与生命历程中发生的以疾病患难为表征的危机性事件有关。老人、妇女、文化程度低者构成陈村教会统计意义上的绝对多数,以教堂和聚会点为中心的场所成为信徒宗教活动的主要场域。通过聚会、唱诗、祷告、听道、捐献等方式会遇基督教,基督徒逐渐重塑了个体的身份认同,构建了信徒与非信徒之间的信仰边界。然而,绝大多数基督徒受限于有限的读写能力,导致其对基督教历史和教义认知有限,换句话来说,他们的宗教活动呈现“形式大于内容”的特点,其信仰尚属于一种“浅层”信仰,并且具有“灵验与拯救相结合”的特点。 基督徒身份只是个体多元身份认同中的一元,他们通过话语表达、宗教活动、塑造偶像魔鬼等方式树立了群体的身份边界。然而,信仰本身并不构成乡村基督徒社会交往的决定因素,他们在构建新的人际关系时,并未形成与亲属、邻里以及其他村民之间的交往隔阂。在乡村社会互助行为衰微的情况下,乡村基督徒以“主内姊妹要互助”的口号发展了一种以聚会点(村庄)为单位的社会互助网络,并拓展了自己的灵性资本。在此,宗教精英与普通信徒出现了分化,宗教精英显著扩大了人际关系网络,并且拥有更多的灵性资本,并深深影响着他们的日常生活,但是对大多数普通基督徒来说这种变化并不特别明显。 在乡村公共生活凋敝的背景下,陈村教会通过“以堂带点”的模式发展信徒,逐渐形成了以教务组为核心的宗教权威群体。他们依托自己丰富的宗教知识、能说会唱的口才、乐于奉献的精神强化了自己在信徒中的权威地位。同时,乡村教会依托教堂为实体场所,通过周期性的宗教活动,构建了一种新型的乡村公共空间,形成了一种新的公共文化活动。然而,乡村基督徒不论是精英还是普通信徒,都缺乏参与村庄事务的热情,他们不关注村庄的公共事务,而是热衷于发展新信徒。同时,村干部也不关心村民的信仰生活,并将其简单认为只是某种心灵寄托而已。 在村庄空心化的背景下,陈村教会的发展面临诸多挑战,例如信徒外出务工、传道人宗教知识欠缺且无工酬、信徒年龄结构脱节、聚会人数减少、异端邪教争夺门徒、信仰与实践偏离等。其中,基于城乡劳动力流动引起的信徒外出务工的影响最为深远。在经历近三十年的快速发展之后,陈村教会进一步发展的空间正在压缩,然而农村社会转型过程中新出现的社会问题和风险,又为基督教的发展提供了契机,乡村基督教的未来具有更多的不确定性。 基督教为乡民提供了一种跨越村际边界的新的交往方式,其借助复杂的地缘和血缘关系,为成员提供了某种社会支持网络,成为村庄发展、乡土社会秩序的补充。基督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互吸纳和融合,形成了“中国民间基督教”,最终形成乡村基督徒“灵验与拯救”结合的信仰诉求。在离土时代,中国乡村的传统和价值正在解体,乡村文化的再生产面临以经济增长为表征的发展主义的挑战,乡土文化重建成为我们时代的重要议题。
【关键词】:灵验 宗教知识 身份认同 灵性资本 拯救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B978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6
  • 目录6-8
  • 图表目录8-9
  • 第一章 导论9-29
  • 1.1 研究缘起9-11
  • 1.2 文献综述11-24
  • 1.3 研究方法与研究过程24-29
  • 第二章 记忆中的田野29-47
  • 2.1 进入田野29-33
  • 2.2 “我”的角色33-36
  • 2.3 陈村周边36-41
  • 2.4 教会历史41-47
  • 第三章 基督信仰作为疾病治疗的替代方案47-58
  • 3.1 因病信教:农民信教的直接动机47-48
  • 3.2 替代治疗:从民间巫医到基督耶稣48-53
  • 3.3 神医结合:本土解释与灵验驱动53-54
  • 3.4 身体康复:生计调整与生活改善54-56
  • 3.5 小结和讨论56-58
  • 第四章 会遇基督教58-91
  • 4.1 主日敬拜:以教堂活动为中心59-72
  • 4.2 团契生活:以聚会点活动为主72-80
  • 4.3 教义习得:宗教知识阐释与理解80-88
  • 4.4 小结和讨论88-91
  • 第五章 重塑身份认同91-123
  • 5.1 身份认同:“我们是神的儿女”91-99
  • 5.2 家庭内部:角色调整与关系变化99-109
  • 5.3 人际交往:教外关系延续与教内关系扩展109-115
  • 5.4 教外看教:以“祭祖冲突”为焦点115-120
  • 5.5 小结和讨论120-123
  • 第六章 拓展灵性资本123-138
  • 6.1 互助行为式微:从帮工到觅工124-128
  • 6.2 主内互助:以农业换工为例128-133
  • 6.3 教会服务:以“探访”为例133-137
  • 6.4 小结137-138
  • 第七章 构建信仰共同体138-162
  • 7.1 教会结构与运行:“以堂带点”的发展模式138-147
  • 7.2 宗教权威:自我构建与决策参与147-152
  • 7.3 公共空间重塑:教堂修建的意外后果152-161
  • 7.4 小结161-162
  • 第八章 参与公共事务162-182
  • 8.1 精英俘获:村干部的实践策略163-166
  • 8.2 教会与村庄:以村民选举为契合点166-174
  • 8.3 文化生活再造:新型公共生活的诞生174-181
  • 8.4 小结181-182
  • 第九章 结论与讨论182-193
  • 9.1 农民信教:人数增长与“简单”信仰182-185
  • 9.2 以“肢体”之名:共同体构建与日常互助185-187
  • 9.3 “空心村庄”:乡村基督教的挑战与未来187-190
  • 9.4 余论:离土中国与乡土重建190-193
  • 参考文献193-208
  • 致谢208-212
  • 附录一 基督教与乡村社会变迁访谈提纲212-216
  • 附录二 无尽的人生:访谈对象索引与小传216-226
  • 附录三 证道经文示例226-234
  • 个人简历234-236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卢云峰;;变迁社会中的宗教增长[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2 刘铁梁;村落──民俗传承的生活空间[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06期

3 唐丽沙;;宗教禁忌的起源与基本特征[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9期

4 陈占江;;“基督下乡”的实践逻辑——基于皖北C村的田野调查[J];重庆社会科学;2007年09期

5 严海蓉;虚空的农村和空虚的主体[J];读书;2005年07期

6 许宝强;发展主义的迷思[J];读书;1999年07期

7 刘艺;;论农村人情消费[J];湖南社会科学;2008年05期

8 陈新民;王旭升;;电视的普及与村落“饭市”的衰落——对古坡大坪村的田野调查[J];国际新闻界;2009年04期

9 温钦虎;从近代教案看基督教和中国社会习俗的冲突[J];甘肃社会科学;2000年03期

10 R.马丁 ,罗述勇;论权威——兼论M.韦伯的"权威三类型说"[J];国外社会科学;1987年0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方敏;宗教归信与社会资本[D];南开大学;2010年


  本文关键词:灵验与拯救,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8104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38104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b23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