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宗教论文 >

农村民间信仰仪式的社会学解读

发布时间:2017-05-20 14:15

  本文关键词:农村民间信仰仪式的社会学解读,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本文从宏观历史背景出发,提出“马脚”起源于原始文化的巫传统,在以血缘关系为特征农业社会形成后,巫文化被继承下来。中国历史的连贯性和文化的统一性使得巫术与民间社会现实生活需求紧密结合在一起,并逐步迁流演变。文化的统一性体现在文化传统的非革命性演变和现世伦理关怀取向上,以及文化精英的亲民性使得巫术与传统文化被融合于民众生活之中并运用、发展和传播上历史的连贯性体现在政治精英对传统文化中神明信仰的借鉴利用于政治教化上和对巫术神明崇拜在民间流传的模糊态度上。 从微观村落历史发展角度看,“马脚”与宗族自治有天然的契合性,二者相互促进发展,因此本文中“马脚”是民众在掌握一套感应鬼神技巧的基础上,为宗族提供集体精神权威以及满足现实生活需要等而进行的一项神明制造崇拜活动。“马脚”具有理性与信仰交织并存的精神特质,在心物一元论视角下,它的发生是在本体功能表达相互感应基础上的——法术、试炼者、鬼神三者之间的沟通;在社会认知论视角下,它是试炼者精神感官从日常生活认知系统转向鬼神世界认知意愿能量场下所发生的超验能力的表达;在发生学视角上,其功能实现主要体现出传统文化的天人合一精神,即群众精神需求和互惠情感再生产压力下的群体介入与天文地理和族群关系之间自然变化的自动调节。 在地方性文化阐释视角下,“马脚”与佛道两家文化的差异体现在,实践形式的同而不和和精神旨趣的和而不同;与儒家文化的背合主要体现在,功能层面上的和合而结构层次上的背离。因此,“马脚”仪式是作为传统文化精神表达和实践的基本空间载体,并通过满足村民现实身心需要而建立起地方自治权威,把传统文化精神内化成民众日常生活的实践准则。在社会心理学视角下,“马脚”仪式过程中试炼者和其他群体的“自我”发生转向,从日常性的低语境转向神圣性的高语境,形成了群体“自我认同”与“马脚”的合一,而老村民对“马脚”试炼失败归因于年轻群体认知观念的转变,这体现出村民群体身体趣味的区隔。 基于此,本文对现代化背景下的“马脚”仪式生存状况进行深入地思考,认为虽然现代化使得“马脚”的生存土壤发生部分瓦解,社会教化形态从传统互惠情感关系的再生产转变为现代国民化的社会物质再生产,村落治理从宗族自治模式变成现代法理型权威与传统魅力型权威结合模式和群体认知标准变成传统“观念文化”与现代“感知文化”的多元共存,但这些并不意味着“马脚”失去了生命力,而是将在对现代“感知文化”的反思下寻找到新的生存途径,并将继续发挥其群体整合和多元文化聚合功能。
【关键词】:“马脚” 民间信仰 社会学解读 文化论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B933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8
  • 第1章 文献回顾、相关理论与问题提出8-28
  • 1.1 文献回顾9-18
  • 1.1.1 巫术的“祛魅”:古典理论的决定论9-13
  • 1.1.2 巫术的“返魅”:人文主义理论的文化论13-17
  • 1.1.3 巫术的“正名”:历史文献学派的存在论17-18
  • 1.2 相关概念和理论简介18-26
  • 1.2.1 “马脚”的概念界定18-19
  • 1.2.2 相关研究理论的梳理19-23
  • 1.2.3 相关研究方法的介绍23-26
  • 1.3 问题与研究路径的提出26-28
  • 第2章 “马脚”仪式的场景描述和历史背景28-38
  • 2.1 “马脚”仪式的狂热与平淡28-30
  • 2.2 “马脚”仪式的历史地理背景30-32
  • 2.2.1 历史背景下的巫术起源30-31
  • 2.2.2 历史演变下的巫术变迁31-32
  • 2.3 “马脚”仪式的政治文化背景32-38
  • 2.3.1 文化传统的影响32-34
  • 2.3.2 国家政治教化的影响34-35
  • 2.3.3 文化精英阶层的影响35-38
  • 第3章 “马脚”仪式的多维分析38-58
  • 3.1 “马脚”仪式的发生原理解释38-44
  • 3.1.1 本体论视角下的“马脚”本体感应解释38-40
  • 3.1.2 社会认知论视角下的“马脚”象征符号解释40-42
  • 3.1.3 发生学视角下的“马脚”仪式功能实现解释42-44
  • 3.2 “马脚”仪式的地方性文化阐释44-54
  • 3.2.1 本体论层面上的“马脚”与佛道文化之差异44-47
  • 3.2.2 结构功能论层面上的“马脚”与儒家文化之背合47-49
  • 3.2.3 宗族自治层面上的“马脚”实践与传统文化之结合49-52
  • 3.2.4 精神旨趣层面上的“马脚”信仰与理性判准之兼容52-54
  • 3.3 “马脚”仪式的社会心理学分析54-58
  • 3.3.1 “马脚”仪式中的“群体自我”转向54-56
  • 3.3.2 “马脚”仪式中群体身份趣味的分化56-58
  • 第4章 “马脚”的当下遭遇与未来走向58-67
  • 4.1 现代化背景下的“马脚”现状58-60
  • 4.2 现代化背景下的“马脚”生存转向60-64
  • 4.2.1 “马脚”权威与法理权威结合的村落治理结构60-62
  • 4.2.2 “马脚”权威与群体认知标准的多元化共存62-64
  • 4.3 现代化背景下“马脚”的生存力64-67
  • 第5章 小结与展望67-74
  • 参考文献74-78
  • 致谢78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孙小金;巫术思维对中国民间崇拜的影响[J];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2 夏锦乾;;论“群”与“社会”的路向分殊及其与巫术的关系[J];学术研究;2010年02期

3 赵容俊;;殷商巫术的研究概况[J];殷都学刊;2012年02期

4 贾雯鹤;刘艳妮;;巫术:民间狂欢化的自我救赎[J];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13年01期


  本文关键词:农村民间信仰仪式的社会学解读,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8189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38189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61c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