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宗教论文 >

成玄英道教伦理思想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21 22:09

  本文关键词:成玄英道教伦理思想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人类社会在任何时代都不断地以各种方式影响、灌输一种要求所有成员都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而伦理思想就是这种规范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内容之一。因而,对于在历史上存在着的道德规范说、伦理思想所进行的研究,无疑是我们深入领略文化,揭示伦理思想存在与发展的规律与动向,更好地服务于现实道德实践的主要内容之一。正是基于这一思想,本文依托对于历史事实的基本认识,以《道德经义疏》、《南华真经注疏》等 文本为依托,在系统梳理这些文本的基础上,对成玄英道教伦理思想进行了初步的研究。本文首先从思想来源和社会背景两个方面阐述了成玄英伦理思想的形成,认为成玄英既继承了道教从萌芽时期以来所形成的伦理思想,又吸收了魏晋以来玄学的相关成果,并批判的融摄了外来宗教——佛教的中观思想,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具有重玄心性论背景的伦理思想。 成玄英的伦理思想既包含形而上的道教心性论,又有形而下的道德修养论。成玄英以“重玄”解释道,把道视为最高本体,以虚通性、时空无限性、离言绝象性、非抽象性规定道,以道性自然为原则,指出一切众生皆禀自然道性。由此,道亦成为其伦理思想的本体论基础,并引出了其伦理思想的核心——自然主义“人性论”——无论是其内圣外王的理性人格追求,还是逍遥无待的境界观,无论是个体生命在人世间陷入困境的原因,还是超越困境达到终极目的的途径与方法都是以“人性自然”为出发点进行论证和阐述。 从道教伦理思想的发展史来看,成玄英伦理思想是道教伦理思想体系日趋成熟的标志。成玄英回答了人作为个体生命所面临的存在和发展的理论问题,如人与自然的关系、个体生命如何得以逍遥等,创造性地推动了道教伦理思想的进步,将道教伦理思想发展至更高的水平。
【关键词】:成玄英 道教 伦理思想
【学位授予单位】:河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B958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引言9-13
  • 文献综述9-13
  • 第一章 成玄英道教伦理思想的形成13-19
  • 一 成玄英伦理思想形成的思想资源13-16
  • (一) 成玄英之前的道教伦理思想13-14
  • (二) 成玄英对魏晋玄学的继承和发展14-15
  • (三) 对佛教的融摄15-16
  • 二 成玄英伦理思想形成的社会背景16-19
  • 第二章 成玄英道教伦理思想的基础19-29
  • 一 成玄英伦理思想的本体论基础——道19-22
  • (一) 虚通性19-20
  • (二) 时空无限性20
  • (三) 离言绝象性20-21
  • (四) 非抽象性21-22
  • 二 成玄英伦理思想的核心——人性论22-29
  • (一) 人性自然22-25
  • (二) 人性与道德仁义的关系25-29
  • 第三章 成玄英伦理思想的追求29-37
  • 一 理想人格——圣人29-33
  • (一) 圣人无待29-30
  • (二) 圣人外王30-31
  • (三) 圣人教化31-33
  • 二 最高境界——逍遥无待33-37
  • (一) 世俗常人的逍遥33
  • (二) 达道之士的逍遥33-34
  • (三) “无待”圣人的逍遥34-37
  • 第四章 个体生命实现终极目的的途径与方法37-45
  • 一 复于真性37-41
  • (一) 率性无为,守其份内37-38
  • (二) 心神凝寂,动而常寂38-39
  • (三) 无心顺物,两忘双遣39-41
  • 二 修身养生41-45
  • (一) 处常止分41-42
  • (二) 抱一守真42-45
  • 结语45-47
  • 参考文献47-51
  • 后记51-5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雄燕;;《南华真经》四家注中的生命美学思想探析[J];时代文学(下半月);2011年07期

2 程艳芝;;道教哲学思想史上的奇葩——重玄学及其影响[J];南阳理工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3 贾学鸿;;《庄子·天运》“苏者”称谓考说——兼论《庄子》文章的朦胧特色[J];学术交流;2011年07期

4 叶权征;;《逍遥游》的注文研究[J];文学界(理论版);2011年08期

5 王文权;;小议吉祥文化与现代平面设计[J];大家;2011年14期

6 王媛媛;;老庄“道言”观及其对中国古代文论的影响[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7 周黄琴;;论历史流变中的多维《庄子》[J];广西社会科学;2011年07期

8 李朝虹;;说“禹跳”[J];阅读与写作;2011年06期

9 杨艳秋;;简论庄子语言哲学的审美构成[J];作家;2011年16期

10 肖建原;;王夫之与庄子“逍遥”思想研究[J];船山学刊;2011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强昱;;李荣重玄学思想述评[A];诠释与建构——汤一介先生75周年华诞暨从教50周年纪念文集[C];2001年

2 李槐子;;“隐机”义正[A];《国学论衡》第二辑——甘肃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会学术论文集[C];2001年

3 孟周;;庄子体道次第思想简述[A];《国学论衡》(第四辑)[C];2007年

4 张希峰;;古代名物研究札记(十篇)[A];面向二十一世纪:中外文化的冲突与融合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5 赵宗乙;;《淮南子·原道训》语辞管见[A];海峡两岸辞书学研讨会暨福建省辞书学会第十七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6 王丽娟;;论沈有鼎对《公孙龙子》研究的贡献——对公孙龙其人其书的考证[A];“中国名辩学与方法论研讨会、道家与西方研讨会、冯友兰哲学思想研讨会”优秀论文精选[C];1998年

7 卪旭;;《庄子》拾诂[A];中国训诂学研究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苏州大学教授 蒋国保;学术批评不是玩弄文字[N];社会科学报;2008年

2 刘启林;《兰亭序》文理辩证[N];中国艺术报;2003年

3 韩兵;广施福泽 造福苍生[N];中国商报;2007年

4 ;傅山碑文告世人知足不贪的重要警示(二)[N];忻州日报;2007年

5 姜广辉;上博藏简《容成氏》的思想史意义[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3年

6 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中华道藏》主编 张继禹;《中华道藏》盛世大典[N];人民政协报;2003年

7 黑龙江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 华中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博士后流动站 霍明琨;道教转型与唐人的心性修仙[N];光明日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董恩林;唐代老学研究——以成玄英、李荣、唐玄宗、杜光庭《道德经》注疏为个案[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2 魏冬;诠释与重建:成玄英《庄子疏》的哲学意蕴[D];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

3 罗安宪;道家心性论[D];中国人民大学;2002年

4 高利民;有无“之间”[D];复旦大学;2005年

5 兰佳丽;联绵词词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6 林光华;魏晋玄学“言意之辨”的诗学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7 李延仓;道体的失落与重建[D];山东大学;2005年

8 孙红;《庄子》阐释之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9 叶蓓卿;庄子逍遥义演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璞;成玄英道教伦理思想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2 何德俊;成玄英重玄思想略论[D];安徽大学;2006年

3 武捷;成玄英重玄思辨心性论思想初探[D];上海师范大学;2009年

4 魏冬;成玄英庄学思想管窥[D];陕西师范大学;2005年

5 孙晓英;老子传本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6 李淑莲;《南华真经注疏》训诂比较研究[D];暨南大学;2012年

7 雷吉振;庄子无为思想研究[D];湖南大学;2009年

8 吴小玲;王叔岷《庄子校释》订补稿[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9 赵杨;《庄子》畸人之美的本体研究[D];中南大学;2008年

10 熊斌;魏晋玄学的精神境界[D];南昌大学;2007年


  本文关键词:成玄英道教伦理思想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8496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38496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bec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