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宗教论文 >

陈那、法称因明的推理理论

发布时间:2017-05-25 00:07

  本文关键词:陈那、法称因明的推理理论,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因明这门古代的学问中,虽然有辩论术、逻辑学和认识论三方面的内容,但是就它的核心来看,则无疑还是属于逻辑学的范畴,属于有效的推理形式及其规则的探究。本文即旨在阐明陈那、法称有关有效的推理形式及其规则的探究,即陈那、法称因明的推理理论。 以文献研究为基础进行义理分析,并将义理分析落实到文献的层面,是本文的根本理念。据此,本文提出了因明研究的六种基本方法,即:一、逻辑刻画的方法;二、义理对勘的方法;三、文本译研的方法;四、比较逻辑的方法;五、哲学诠释的方法;六、历史研究的方法。本文的五章,便是按照前五种方法来撰写,历史研究的方法,则贯穿在本文的所有论述中。通过这六种方法的展示,本文或能为将来的研究提供方法论的启示。 (一)、第一章:陈那三支作法的推理性质——从逻辑刻画的视角看 探讨了陈那三支作法的推理性质。说明陈那将推理的有效性建立在论辩双方共同认可的基础上,这就限制了陈那的三支作法只能是最大限度的类比推理,而不成为演绎。这就回应了在国内因明学界长期流行的三支作法的归纳演绎合一说。本章运用逻辑刻画的方法,进一步以“蕴含”概念为依据,界定了演绎、归纳和类比,并刻画了陈那因明中的“不相离性”,指出陈那的三支作法,是凭藉宗有法以外的对象上存在的因法与所立法的不相离性,来类比宗有法上也应有因法与所立法的不相离性。 (二)、第二章:汉传对陈那因明的继承和发展——从义理对勘的视角看 一方面以义理对勘的方法,将《入正理论》的梵本及耆那教徒师子贤的《入正理论释》,与本论的奘译及奘门弟子的注释相比较,来说明汉传因明对陈那因明的继承。另一方面对玄奘的“唯识比量”作一个简要、准确的分析。以说明汉传对陈那因明的发展,主要在于完善了印度本土有关三种比量的理论。 (三)、第三章:法称因明的推理论——从文本译研的视角看 运用文本译研的方法,在《正理滴论》梵本前二品校订和语译的基础上,指出:法称从知识与实在的“相同表征”,保证了推理前提的真实性,从而保证了比量推理的可靠性,这一思路在三类因中被高度概括。法称又从三类因,进一步得出新的因三相规则,变陈那的类比推理为演绎推理,从而发展了陈那因明。就其继承陈那的方面来说,则是深化了陈那因明中的知识论倾向,使比量推理更符合思想活动在把握实在世界的过程中的真实情形。 (四)、第四章:佛教逻辑的特质——从比较逻辑的视角看 将陈那、法称因明与西方传统的三段论相比较,指出佛教逻辑从推论前提是否为真的角度来建立推论的基本规则即因三相;西方传统的三段论从形式是否有效的角度来建立推论的一般规则,这反映了佛教逻辑与西方逻辑的根本差异。实际上,佛教逻辑关注前提的真,这已经预示了它在历史的发展中向佛教知识论(量论)的必然转化。 (五)、第五章:佛教如何安立言说?——从哲学诠释的视角看 佛教哲学对于言说的态度,决定了她对于推理的态度。推理的问题又与语言的问题密切相关。本章运用哲学诠释的方法,以天台、三论、慈恩三宗的二谛论为依据,建立一个佛教二谛论的宏观的框架,从中考察言说在佛教哲学中如何被赋予相对的实在性,从而为追溯因明与佛教哲学的内在关联,提供一个探讨的起点。
【关键词】:因明 推理 陈那 法称
【学位授予单位】:复旦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B948
【目录】:
  • 目录3-7
  • 摘要7-9
  • Abstract9-11
  • 引言11-31
  • 一、学术史的回顾12-19
  • (一) 陈那因明研究13-15
  • (二) 法称因明研究15-17
  • (三) 汉传因明研究17-19
  • 二、本文的缘起:若干方法论的思考19-24
  • (一) 将逻辑研究落实为文献研究19-21
  • (二) 将文献研究提升为逻辑研究21-22
  • (三) 因明研究的哲学向度22-24
  • 三、本文的结构和研究方法24-31
  • (一) 第一章:陈那三支作法的推理性质—从逻辑刻画的视角看24-26
  • (二) 第二章:汉传对陈那因明的继承和发展—从义理对勘的视角看26-28
  • (三) 第三章:法称因明的推理论—从文本译研的视角看28-29
  • (四) 第四章:佛教逻辑的特质—从比较逻辑的视角看29-30
  • (五) 第五章:佛教如何安立言说?—从哲学诠释的视角看30-31
  • 第一章 陈那三支作法的推理性质—从逻辑刻画的视角看31-60
  • 第一节 陈那因明的若干基本概念32-39
  • 一、益八门的总纲33
  • 二、三支作法的构成33-35
  • 三、宗的形式和内容35
  • 四、理由的三个方面35-37
  • 五、同法喻和异法喻37-38
  • 六、因三相与因、喻38-39
  • 第二节 归纳、演绎还是类比?39-49
  • 一、三支作法不是完全归纳40-41
  • 二、共许极成与除宗有法41-45
  • 三、三支作法不是演绎推理45-49
  • 四、三支作法仍是类比推理49
  • 第三节 陈那类比推理的逻辑刻画49-60
  • 一、推理、论证及其分类50-51
  • 二、陈那三支作法的逻辑形式51-54
  • 三、类比的依据54-57
  • 四、"不相离性"的必然性与普遍性57-60
  • 第二章 汉传对陈那因明的继承和发展—从义理对勘的视角看60-97
  • 第一节 《因明入正理论》的理论贡献和历史影响60-63
  • 第二节 《因明入正理论》梵汉对勘和研究63-85
  • 一、宗的构成63-67
  • (一) "互相差别"还是"单向差别"64-66
  • (二) 不译"不违现量等"的用意66-67
  • 二、法自相、相违义与似宗67-78
  • (一) 唐疏对"遣诸法自相门故"的解释67-69
  • (二) "法自相"的含义和所指69-73
  • (三)《正理门论》相关文句的疏通73-78
  • 三、推理标记、比量与能立78-80
  • 四、因三相的语言表述与逻辑形式80-85
  • (一) 第一相"遍是宗法性"的涵义81
  • (二) "同品定有"还是"唯同品有"81-84
  • (三) "同品定有"与同喻体84-85
  • 第三节 忠实原意有所强调:《因明入正理论》汉译本的特色85-93
  • 一、奠定汉传因明以立破为中心的特色85-86
  • 二、保留原文的同义词和多义词86-87
  • 三、重要术语字字对译87-88
  • 四、强调因三相规则88-90
  • 五、本节所作统计结果一览90-93
  • 第四节 玄奘的三种比量和"唯识比量"93-97
  • 第三章 法称因明的推理论—从文本译研的视角看97-122
  • 第一节 法称因明的若干基本概念98-104
  • 一、自义比量与他义比量99
  • 二、法称的因三相99-101
  • 三、三类因的定义和实例101-103
  • 四、三类因的根据和适用范围103-104
  • 第二节 法称《正理滴论》梵汉对照和新译104-112
  • 一、"现量品"梵汉对照105-107
  • 二、"自义比量品"梵汉对照107-112
  • 第三节 法称《正理滴论》中的推理论112-122
  • 一、比量推理的可靠性与"相同表征"112-114
  • 二、自性因、生果因与不可得因114-118
  • 三、三类因与因三相118-120
  • 四、法称对陈那九句因的诠释120-122
  • 第四章 佛教逻辑的特质—从比较逻辑的视角看122-136
  •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123-124
  • 第二节 三段论规则对词项具体含义的抽象124-125
  • 第三节 形式的有效性与实质的有效性125-128
  • 第四节 佛教逻辑的比量是一种论证128-129
  • 第五节 因三相与喻体的真实性129-131
  • 第六节 陈那、法称因后二相的区别131-136
  • 第五章 佛教如何安立言说?—从哲学诠释的视角看136-158
  • 第一节、二谛论框架中的认识与言说137-139
  • 第二节、对真如的认识:天台宗的二谛论139-144
  • 一、四重二谛139-140
  • 二、三谛圆融140-144
  • 第三节 对真如的言说:三论宗的二谛论144-149
  • 一、二于谛144-145
  • 二、谛以不谛为义145-146
  • 三、作为教法的四重二谛146-149
  • 第四节 认识与言说的统一:慈恩宗的二谛论149-156
  • 一、通达真理的四重二谛150-154
  • (一) 名事二谛:世间世俗谛与世间胜义谛151-152
  • (二) 事理二谛:道理世俗谛与道理胜义谛152-153
  • (三) 浅深二谛:证得世俗谛与证得胜义谛153
  • (四) 诠旨二谛:胜义世俗谛与胜义胜义谛153-154
  • 二、反观之下的言说之路154-155
  • 三、超越的认识与低回的言说155-156
  • 第五节 以世间化佛法、以佛法化世间156-158
  • 参考文献158-167
  • 后记167-169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郑伟宏;;论印度佛教逻辑的两个高峰[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2 徐东来;论因明的为他、为自[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06期

3 姚南强;再论“因三相”——对郑伟宏《“因三相”正本清源》的几点质疑[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4 郑伟宏;再论“因三相”正本清源——兼答姚南强先生[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5 郭良捚;《因明入正理论》梵汉对照(上)[J];南亚研究;1999年02期

6 ;《因明入正理论》梵汉对照(下)[J];南亚研究;2000年01期

7 郑伟宏;;论法称因明的逻辑体系[J];逻辑学研究;2008年02期

8 汤铭钧;;论佛教逻辑中推论前提的真实性问题[J];逻辑学研究;2009年01期

9 黄志强;因三相管见[J];社会科学战线;1997年06期

10 黄志强;三支论式规则探析[J];广西师院学报;2000年01期


  本文关键词:陈那、法称因明的推理理论,,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9229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39229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9bf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